古人出國,語言不通怎樣交流的,唐僧去西天怎麼問路


古人出使西域和出國不會外語怎麼辦?他們是怎麼溝通的? 唐僧當時去印度很多人跟隨的,也有不少商人同路的,能做商人肯定精通各種語言。那時候交通閉塞,別說不同國家,就同一個國家,隔幾十裡也不同音了。唐僧走了那麼遠,實際上,很多時候,只能比比手勢。

古代人走得慢,邊走邊找嚮導,邊走邊聊,聊那邊的風土人情,聊那邊人說話的習慣。地域相臨的人一般都通兩邊話的。玄奘本就識梵文,當時的佛學大師,必須要學梵文。而在唐宋時期廣州是有專門的“譯人”的,想必會外語的沒有那麼少。

古代能出國的都不是一般人,並且古代通邊語的還是很吃香的。例如鄭和下西洋。鄭和手下有個牛人,叫馬歡精通南洋到阿拉伯幾國語言。而鄭和本身還會阿拉伯語言。實在不行就寫字,沒有紙筆,找根樹枝在地上畫,找個懂字的當地人做翻譯。


當時邊境有翻譯,每個地方的邊境上總有通兩種語言的人。商隊商人起到的翻譯作用很大,古代商隊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的,商人們追求利益那可是熟練使用當地語言是基本功。嚮導,就如發現美洲都能跟人交流,大概就是連說帶比劃,慢慢地就懂了各自的語言就可以交流了。

而商人們就像接力這一段跟著這個商隊,下一段跟著另外一個商隊,這樣自己只需要跟著這個商隊的人溝通就行了,而在那個時候因為不會出現飛機跨越一個區域所以這是最有效的,而這樣可以一方面學習語言一方面交流,而當時在各個區域內都有官方語言,只要學會官方語言就能在這個區域裡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