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進美團、餓了麼地盤,順豐殺入一小時達背後的本地生活服務野心

近日,順豐在北京上線同城急送業務。該業務由順豐直營人員配送,平均配送時效為1-2小時,目前支持北京四環內配送服務。同時還有深圳、杭州等15個城市。

其實,順豐2016年就推出了“即刻送”,主打聚焦3-5公里內的同城急配業務。近年來,在新零售變革的風口下,“同城配,即時送”等新物流模式被吹到了浪尖之上。

新物流對應了新零售,更是趨勢所向的本地生活方式,於順豐,無論是外賣、生鮮、商超、商務等,即時物流就是支撐它們的觸角,而於即時物流行業,同城配將不再是外賣企業的專屬,會有越來越多的傳統或非傳統企業加入改寫市場的隊伍中來。

踏進美團、餓了麼地盤,順豐殺入一小時達背後的本地生活服務野心

服務先行,破解一小時達市場格局很難

從兩者服務內容對標來看:

即刻送——為餐飲外賣、商超、生鮮、蛋糕、鮮花及類似行業,提供圍繞店鋪周邊3或5公里內的同城專人即拿即送服務,一小時達。(超過5km,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10分鐘/3KM,最多不超過10KM。);

同城急送——文件、鮮花、蛋糕、數碼零件、汽車配件、生鮮等物品均可配送。同城最快1小時達,專人直拿直送。5公里平均60分鐘送達,10公里平均90分鐘送達,不過具體時效承諾與配送距離視具體城市而定。

總的來看,差別不大。但細分之下,也能看出一些變化。

從配送品類上看,同城急送把文件類放在了第一位。這幾年,順豐時效板塊的核心業務“商務件”正在被蠶食。據郵政局數據顯示,順豐日均商務件量為707萬,EMS為425萬件。除了國企EMS的緊追不捨,京東也放話商務件價格對標順豐,在順豐價格基礎上根據商家件量進行價格折扣。但據順豐2017年年報,順豐時效板塊(主要是商務件)營收增長率和經濟產品不含稅營收增長率兩項數據均低於行業同期28.2%增長水平。

同時,即刻送傾向於to B,同城急送更多輻射to C業務。從目前閃送、點我達、達達對C端價格和速度上的競爭,順豐已然不佔優勢。在連續推出一小時達同城物流的背後,顯然,順豐有點急了。

③ 同城配領域的下一個“順豐”有點難。但市場從來理性大於感性。順豐死磕同城物流的原因無非兩點:市場之變和自身內容的延展需要。但就目前情況來看,其撼動現有有市場格局難度不小,更別說是做成同城物流的另一個“順豐”。

首先,從市場份額來說,根據比達諮詢數據,2017年中國即時配送平臺訂單量中,蜂鳥(餓了麼)以28.9%的份額排名第一,新達達、美團外賣則分別憑藉26.2%、21.6%的佔比分居第二三席位,換言之,留給其他平臺的市場份額僅剩23.3%。這其中還有阿里和餓了麼投資的即時物流概念首倡者點我達,以及小米投資的閃送等虎視眈眈。截止到目前,中通圓通韻達也都殺進同城物流市場,順豐同城配要吃到更多蛋糕,難度不小。

再有,作為國內唯一一家採取直營模式的民營快遞企業,在同城物流競爭中,順豐再一次選擇了直營模式。相比電商平臺更多對C端,順豐對B端和對C端兩者兼具,直營模式下可以提高服務品質和提供更多個性化解決方案。按孫海金的說法就是同城物流服務需要升級,消費者需要更優質且更專業的服務。

但對急於打開同城物流市場的順豐來說,走高端路線恐怕難以在佔有市場上有大的突破。目前,順豐同城急送僅打開15個城市,相比閃送210個、點我達300多個的輻射量,配送團隊規模擴張明顯偏慢。

此外,筆者也留意到順豐同城急送業務的服務時段與配送距離在不同城市都不一樣,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急送在配送的距離和時間均略顯死板。相比之下,目前蜂鳥可提供任意時間的即時配送和同城配送服務。

如果按照王衛的要求,順豐同城將即時物流產品定位是“更快、更穩定的時效,最好的上門體驗和最專業的解決方案”,就像順豐在快遞界的地位一樣。但是,在市場環境不同和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我們從目前順豐同城身上只看到了服務。而牽扯到商家、客戶和配送員等多個節點多個鏈條的即時物流,對順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護城河裡的焦慮:商業板塊的疲軟+新業務後勁不足

順豐近年來嘗試做實體商業、消費電商、冷鏈醫藥等,在生活消費物流市場上攻城略地,但越來越多的黑馬闖入這個市場。更令順豐焦慮的或是阿里和騰訊這些大象在培育新巨頭。就本地生活物流市場,阿里系的餓了麼、點我達、盒馬生鮮等都在迅猛發展;而騰訊系的美團外賣、京東(新達達)等也都毫不含糊。

重兵壓境,年滿25歲的順豐焦慮感或越來越強。就公開資料顯示,順豐近年來佈局過重貨、高鐵配、同城配、冷鏈和醫療,以及被傳虧損嚴重的電商版塊。甚至在今年終於放下”直營“架子,以加盟制殺入零擔快運市場,對於同城配送來說,這也拉開了加盟模式的口子,未來順豐同城變成眾包或不是不可能。

① 業務增長觸及天花板和成為巨頭物流服務商的矛盾。順豐2017年18.3%的業務量增速不僅低於行業均速,市場份額也下降0.5個百分點。其實,從兩年前,其營收增速就在下降,2016年營收增速19.5%,比2015年23.62%的營收增速是下降的。而與此同時,通達系卻在增長。據媒體報道,最近一年多來,順豐的總市值已經蒸發掉了900多億元。

在物流行業革新式發展的今天,順豐面臨的對手不再是傳統單一的快遞企業,京東物流、菜鳥網絡等都是跨界高手。而在各家都開始拼服務速度和品質的現在,憑藉高快遞價格創造營業收入壟斷高利潤的塔尖部分,順豐還能維持多久?這其中,商務件作為順豐的起家業務,價格尤其高,是順豐最核心收入和利潤來源。但近幾年該板塊業務增長乏力,尤其是在同城配送業務崛起之後,包括閃送等即時物流平臺明顯分掉了其一部分業務。

② 直營模式下營運成本的節節攀升。2017年,順豐控股速運物流板塊的營業成本為565.07億元,較2016年同比增長22.93%。按照費用性質分類,順豐控股的人力成本支出分為外包成本、職工薪酬。2017年,這兩項費用支出分別為279.21億元、100.73億元,合計佔比超過六成。顯然,人力成本仍然是其最大的開支之一。

在智能物流無人配送的催化下,如何將人工+機器兩者匹配調整達到最優解,目前市場沒有答案,甚至還只是剛剛萌芽而已,順豐的這40萬人力或許還有很大的可能性會增加,都還是未知數。

③ 頻頻試水零售業務,“最後一公里”有點難。多重壓力之下,試水新業務是必然之理。在順豐多次業績溝通會上,CEO王衛都強調順豐不會單純只做快遞。順豐需要在快遞業務基礎上開拓新的利潤來源,延伸新業務。這其中包括零售商業。無論是線下門店、生鮮電商、跨境電商,還是無人貨架,順豐都有涉及,幾乎每年都有新動作。

2009年以來,順豐線下零售方面,從最早的“嘿客”到“順豐家”,嘗試嚐到不少苦果。如今,這些店面大部分都轉型成“快遞+便利店”模式的“順豐優選”重新示人。

電商方面前前後後也有6個平臺,最早的“順豐E商圈”已被關停,現如今只剩下生鮮電商平臺“順豐優選”以及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還在運營,但兩者的都沒有攪起多大的水花。

今年6月8日,順豐旗下跨境電商平臺豐趣海淘,在重慶解放碑開了全球首家精選店。這家名為“Wow哇噢”的全球精選店佔地超3000平方米,店裡的商品由海外專業買手團隊挑選,消費者可以選好商品自主掃碼付款,也可以在小程序商城中選好商品付款,再從貨架上自取。

此次“Wow哇噢”全球精選店的落成,是順豐繼去年年底推出無人智能便利店以及無人貨架“豐e足食”後,在新零售領域的又一動作。

王衛似乎對電商零售有一種“執念”,屢戰屢敗,決不放棄之。對於電商業務,除了打造一個順豐從線下到線上、再從線上到線下的閉環以外,從電商物流本身來說,它更貼近商流和資金流,也更貼近年輕活躍的需求,多樣客戶群帶來更大的創新空間,萌發出新技術和新模式,以及更加信息化網絡化的場景,衍生出的大數據背後價值也不可估量。如智能倉儲、大數據場景營運、機器人,AI。靠得越近機會越大。

新零售的挑戰和機會:同城物流撬起一個新消費體系

① 消費品服務供應鏈仍沒有形成完善閉環。最後一公里並不只有一公里,關鍵取決於整個供應鏈。順豐零售的的失敗,也正源於此。對於零售業態,順豐早期只有規劃和物流,這就好比一個人,只有腦子和腳,沒有軀幹營養供應。嗨客出現時貨品少,供應不足就是非常明顯的不良反應。

大到整個鏈條的配置,小到選址,都需要把控。零售行業與快遞行業迥異,在一個便利店增加一個自提點容易,但是要把自提點改造成便利店,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物流能力和零售能力區別很大,前者強調服務,後者更多是供應鏈能力和消費者需求洞察的把控。對於擁有品牌、用戶基礎、流量等優勢的順豐,仍需要在物流外的供應鏈能力方面尋求突破。

② 新零售之外:順豐同城配架起本地生活服務的野心。順豐佈局同城急送,也是在重構新零售的”三駕馬車“——人+場+貨。只是不同於電商或者傳統零售企業,於順豐來說,是從物流角度去切。新零售帶來的新消費新物流升級,或許能成為一個不錯的機會。

本地生活服務背後的新物流金礦正在被各路企業爭食。如果我們用“同城快遞”來統籌這些業務,同城物流就好比一個外延越來越大的集合,分化越來越清晰的子集業務。對傳統快遞企業來講,這些新出現的“子集”意味新業務,集合變大了,新的市場需求必然帶來更多的業務。

對於順豐來說,用同城物流收割新零售只是本地生活服務的一角。據其2017年年報,目前已為服裝行業、餐飲外賣、商超行業、消費電子、平臺行業等的主要品牌客戶提供同城即時物流配送服務。下一步,如何搭建全國範圍內第三方直營即時物流配送網絡,架起新消費模式,依然是順豐的難點和重點。一旦成功,或將解了順豐目前的焦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