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近50萬腫瘤患者到海外看病!國家出手解決

近日,有媒體報道,根據某機構不完全統計顯示,2017年中國到海外就醫的人數已經突破60萬人次,其中80%是癌症患者。更有市場預測,未來10年中國海外醫療市場潛力可能達到數百億美元。

為什麼有如此多的中國患者,尤其是癌症患者選擇到海外就醫?除了與收入水平的提高密不可分,更重要原因可能是海外擁有更多的抗癌新藥,這對癌症患者來說,就意味著更高的生存機會!

今年初,國際頂尖醫學雜誌《柳葉刀》發佈的2000-2014年全球癌症生存率變化趨勢監測研究報告顯示,在整體癌症5年生存率方面,中國為36%,與美國的64.0%和日本的57.4%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其中,中國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肺癌,19.8%的5年生存率遠低於近鄰日本的32.9%和韓國的25.1%。

另據2017年國家癌症中心發佈的《2017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中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達429萬例,佔到全球新發病例的20%,死亡281萬例。也就是說,平均每7分鐘就有一個人被確診為癌症!

根據《每日經濟新聞》報道,2010~ 2014年上市的49種癌症新藥中,只有6種在中國上市供患者使用,但在美國和英國上市的數量分別為41種和37種。同時,在中國進行的與癌症相關的臨床實驗研究項目數量還不到美國的1/5。

另一方面,國內上市的抗癌新藥,尤其是進口藥,不僅數量少,價格也是相當昂貴,且大多數都不在醫保目錄中。要麼無藥可用,要麼有藥用不起,不少患者甚至不惜冒著買“假藥”的風險到海外購藥。

2017年7月公佈的《2017年國家醫保目錄》,15種抗癌藥赫然在列。過去單支2萬元左右的440mg曲妥珠單抗,在新醫保目錄中的定價為7600元。

今年5月1日起,以暫定稅率方式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為零。

不久前6月20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明確要求,簡化罕見病藥品和嚴重危及生命疾病藥品的上市要求,可提交境外取得的全部研究資料等直接申報上市;同時,對醫保目錄外的獨家抗癌藥抓緊推進醫保準入談判。而這已經是2018年總理第四次明確抗癌藥降費用、進醫保的問題。

除了國家層面對抗癌藥的高舉高打,部分省市也開始試點抗癌藥的先行使用。

據瞭解,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是中國首個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2013年國務院還量身定做了9項特殊政策,意在扶持博鰲的醫療旅遊項目,而上述政策就是其中之一。

相比海外就醫不得不面對的時間、經濟成本和語言文化障礙,如果國內有更多類似上海、海南等地的開放政策和良好的就醫環境,獲益的將不僅僅是廣大癌症患者,國內醫療旅遊市場也將大有可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