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打虎亭汉墓,位于河南省新密市,距今已有1800多年。东西两墓并列,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打虎亭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坡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汉墓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郑州市西南6公里的新密市,是全国最大的汉墓之一,东西两墓并列,距今已有1800多年。这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型东汉墓。西为画像石墓,东为壁画墓。两座墓都有长而宽的斜墓道。两墓相距约30米,墓室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都是用巨大的石块和大青砖砌券而成,规模宏伟。墓壁保存有内容丰富、色彩绚丽的石刻画像和壁画。 打虎亭汉墓墓东为画像石墓,墓主人是汉弘农郡太守张德,字伯雅,河南密县人。墓西为壁画墓,墓主可能是和张伯雅有亲属关系的人。这两座汉墓的内部建筑形式和结构基本相同,墓壁均绘有色彩绚丽,内容丰富的石刻画像和壁画,它们给研究东汉时期中原地区民生风俗的专家们留下了重要的线索。

包括了东汉时期人们生活、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犹如一副活生生的东汉风情画卷。壁画墓通长19.8米、宽18.4米、高15.2米。墓内大量的以朱砂,朱膘,石绿,石黄,黑墨等矿物质颜料绘制的彩色壁画,距今已有1800多年,但仍色彩艳丽,鲜亮如初。其中的《宴饮百戏图》是壁画中的精品,长7.3米、高0.7米,熟练的运用了平涂着色的技法,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极高的艺术地位,现已成为中原旅游区的重要参观点之一。

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西墓庞大,用砖石筑成,分七室,总长25.16米,宽17.8米,中室高4.88米。墓底铺煤,厚0.5米。墓内画像、石刻丰富,雕刻风格独特。东墓规模略小,壁画多是模拟墓主生前的庄园生活,有收租、坐厨、迎宾、宴饮、舞乐和百戏、相扑、车马出行、侍女图等。该墓于1963年6月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元月公布为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画像石墓长近27米,宽近21米。中室顶高6米多,墓壁雕刻画像近200平方米;分六室,由前室、中室、后室及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后室是放置主人棺椁的地方,中室西部为祭台,放置着石几、石案。其余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都有丰富瑰丽的画像石刻。甬道及前室刻有《迎宾图》,南耳室、甬道两壁刻有《车马图》,南壁刻有《收租图》,在耳室刻有《庖厨图》。壁画墓长近20米,宽18米多,中室顶高6.7米。墓内彩色壁画190多平方米。除后室外,其余各室都画有色彩鲜明、内容丰富的壁画。

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在中室的南壁绘有大型的《车马出行图》,中室北壁绘《宴饮百戏图》,尤其是《相扑图》,使日本现代相扑找到源流。画像石墓由前室、中室、后室、东南北三个耳室组成。各室内壁与甬道、石门均有内容丰富、瑰丽多彩的画像石刻。各室以墓门雕刻最为精致。石门中央浮雕铺首衔环,四周阴刻云气缭绕,在云纹中间刻有各种珍禽异兽和人物等。墓门四周刻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四神组成的花边图案,雕刻生动活泼,栩栩如生。画面构图精细,布局合理,富于层次,整个石门显得壮重美观。东耳室刻《庖厨图》,其中有杀鸡宰鸭,杀牛宰猪,负薪烧火,汲水酿酒,煮肉烹鱼等画像。

河南新密 汉墓中的精美壁画

打虎亭汉墓其实是两座东西并列的大墓,是1959年发掘出来的,年代是距今1800多年的东汉时期。西边的墓内因为有大量的石刻画像,所以又被称为画像石墓;东边的墓内因为有丰富的彩、墨色壁画,所以又被称为壁画墓。其实在打虎亭村及其周围一带,还有10多个大土堆,那些也都是东汉大墓,只是在这个汉墓群中,打虎亭汉墓顶部的土堆最大。目前其他10多座汉墓还没有发掘。打虎亭汉墓修建的精细不仅仅表现在墓室中,站在墓室顶部的大土堆前,就可看到墓顶所用的土也非常讲究,夯层十分清晰,在每层夯土面上还可看到密集的夯窝。已经去世的著名考古学家安金槐曾是打虎亭汉墓发掘工作的主持者,他在他的著作中写道,打虎亭汉墓顶部夯土所使用的红黏土都进行了仔细的筛选,非常纯净,再加上夯层较薄,夯窝又非常密集,所以墓顶的大土堆虽然经历了近两千年的风风雨雨,仍巍然耸立于地面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