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黃金法則:溝通原則

家庭教育黃金法則五、溝通原則

“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難管?深了不是,淺了也不是。”一位家長充滿困惑地說。成功心理學專家方曉光當即反駁:“孩子不是管出來的,家長不應該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塑造孩子,讓孩子成為完成自己夢想的工具。孩子應該有自己的人生。”他提醒所有的家長說,“現在孩子的物質生活豐富,精神生活卻沒有跟上,而學習、生活經歷又與父輩截然不同,代溝使得孩子的許多事家長管不了,家庭教育中最好的辦法是交流,而不是管教。”

這是,結營儀式發生在“北京大學中小學生心理素質訓練營”,結營儀式上的場景。蓋洛普一北京大學成功心理學中心主任方曉光,針對百餘名家長的家庭教育困境作了氣氛熱烈的學術講座,替家長們支招兒。一個半小時的講座,專家陸續回答了遇到苦惱的家長提出的各式各樣的問題。“講座對我有很大的啟發,沒有問題孩子,只有問題家長,現在已經到了重塑家長的時候了。”一位家長不無感慨地說。

上海市心理諮詢中心完成的一項調查顯示,現在的孩子同自己的父母越來越疏遠,甚至從不與父母交談。該調查數據顯示,約有68%的學生感到無法與父母交流和溝通,對於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惑、煩惱和問題,42%的學生認為難以與父母交流,27%的學生表示從不與父母交流。

隨著工作節奏不斷加快,競爭壓力日益增大,許多家長不得不將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致使他們無暇顧及甚至忽視對孩子尤其是處於青春期孩子的教育和指導,這已成為目前普遍存在的一個社會現象。

有的家長儘管也有一些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但是,在運用到教育自己孩子的實踐中時卻又常常失敗。造成家長教育孩子失敗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主要的是許多家長在心靈上無法和孩子溝通,不能充分地瞭解自己的孩子,因而造成了教育孩子失敗。

有一位家長在向別人講起自己上小學五年級的孩子時,非常苦惱地說:“真是越大越和我疏遠,我的操勞和擔心她一點也不放在心上。她自己的事和誰都能說,就是不跟家長說。當問到在學校裡的情況時,就是不講,有時反而回敬你‘反正你也不明白,說也沒用’之類的話。”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家長在與孩子的交往過程中,往往不能發現孩子正在形成和發展的性格、行為習慣等,而只滿足於自己的一貫邏輯,並同時真的為孩子的不聽話感到吃驚。這種結果就是由於家長忽視孩子複雜的心理活動,與孩子心靈脫節造成的。

家長與孩子在心靈上的溝通,對教育孩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首先,家長與孩子經常溝通,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就肯定是和諧、親密。在這樣的家庭氣氛中,必定能創造出一種積極、健康的教育孩子的良好環境。其次,家長與孩子經常溝通,有助於家長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並及時有效地因勢利導,有針對性地做好教育孩子的工作。最後,家長經常與孩子溝通,能通過對事物的褒貶,幫助孩子正確認識人生的價值,克服其不良的思想傾向,增強健康意識,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進而達到成功。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與孩子溝通呢?

1、瞭解孩子

如果家長不能與孩子在心靈上溝通,那麼,即使他掌握很多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也是沒有用的。反之,家長如果能真正放下架子,走進孩子的生活中去,去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那麼,許多困擾家長的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許多教子有方的家長都有一條經驗,就是儘可能多地抽出時間和孩子呆在一起,與孩子溝通。孩子也是人,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一般來說,小學生有好問、好群、好遊戲、好野外生活的共同特徵。如果家長不識童心,總是以一個教育者的姿態居高臨下地站在孩子面前,那就無法瞭解自己的孩子並與孩子溝通了。孩子好問,提的問題特別多,你卻嫌煩,讓他在一邊自己玩;孩子好群,喜歡和小夥伴接觸,你卻把孩子整天關在屋子裡,他會非常難過;孩子好遊戲,甚至把玩看得比吃還重要,你卻取消他遊戲的權利,不許他玩,反而整天叫他寫字、做題,甚至節假日也要加班加點,即使孩子不反抗,心中也是不高興的;孩子好野外生活,喜歡家長常帶他出去遠足、郊遊,你卻一年四季總滿足不了他的要求。長此以往,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上就打上了與家長不親的烙印,同家長的關係也會逐漸疏遠,家長與孩子之間好像隔起了一堵無形的牆。隔閡一旦產生,再好的教育方法也難以奏效。

相反,如果家長有一顆童心,和孩子經常在一起進行感情上的溝通,情感上就會產生共鳴。在這種情況下,孩子不僅會向家長吐露真情,而且也樂意接受家長的教育。當然,我們說家長應有一顆童心,並不是說讓家長完全回到孩子的天真中去,而是說家長求得了與孩子在心理上的相通,就可以對孩子的童心施加影響,進而使孩子在告別童年時,能夠邁出穩定的步子。

家庭教育黃金法則:溝通原則

2、傾聽孩子的訴說

你的孩子最喜歡你穿什麼樣的服裝?

你的孩子今天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你的孩子告訴你自己為什麼喜歡和某個孩子交往了嗎?

你的孩子做的每件錯事你都聽他申辯過嗎?

你每天有固定時間段聽孩子講自己的事情嗎?

可能對多數家長來說,這些問題他們從來沒有注意過。

儘管家長們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傾注了很多心血,但事實上,更多的家長並不注重與孩子的溝通與交流,不給孩子申辯的機會,更不願傾聽孩子的訴說。

處於成長期的孩子,明辨是非的能力雖不是很強,但也有他們獨特的思維方式。他們每做一件事,都有其自己的理由和想法。有些家長總愛以成人的思維方式去評判孩子所做的一切,不給孩子說話解釋的機會,輕則呵斥,重則打罵。孩子因失去說話的權利或自己的話得不到父母的信任,只好將委屈和不滿埋在心底,並由此產生與父母對抗的心理。

傾聽孩子的訴說,充分尊重孩子說話的權利,並不是放縱孩子,而是一種家教藝術。只有傾聽,才能知道孩子心裡的所思所想,才能對症下藥,從而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其次有利於孩子建立一個健康的心理環境,促進身心的良好發展。孩子有了向父母傾訴內心感受的機會,就會跳出壓抑的心境,克服自卑感,從而增強自信心。

傾聽孩子的訴說是一把開啟孩子心靈窗戶的“金鑰匙”。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面對面,平等地互相傾聽與訴說。孩子有值得稱讚的觀點,家長應明確支持,孩子認識上存在誤區,可循循善誘啟發開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