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中國建設報中國房地產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一個沒有城市病的城區,一個人們嚮往的地方。”這是正在如火如荼建設中的北京城市副中心。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近日,《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草案”)21日開始網上公告,26日開始現場公告。

據瞭解,此次規劃草案嚴格按照《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進行了細化落實,提出到203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30萬人以內,城鄉建設用地控制在100平方公里左右,地上建築規模約1億平方米。同時,劃定約9平方公里戰略留白地區,為城市後續發展預留空間。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結構,實現生態空間面積達到總面積的40%以上。

中國城市規劃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院長施衛良表示,規劃草案編制著重突出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並將以人民為中心,在規劃中把控制性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融合在一起。

通過規劃剛性管控,實現生產、生活、生態三大空間的綜合協調;通過精細化的城市設計與標準構建,突出建築風貌、生態環境、公共空間的管控,提高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體現為人民服務,體現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通過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設有效疏解和承接中心城的人口和功能,保障首都功能的有效實施。

落實總規 副中心供地佔13%

具體到住房方面,規劃草案顯示,以職住平衡為導向,新增住房約18萬套,適當提高以公租房為主的保障性住房和以共有產權房為主的政策性住房的比例,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北京市2018年建設用地供應計劃》日前正式發佈。供應計劃顯示,今年全市建設用地計劃供應總量4300公頃,其中,國有建設用地供應4100公頃、集體土地租賃住房用地供應200公頃,與2017年基本持平。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2017年9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2016年~2035年)》發佈。北京城市總規的相關要求落實在2018年度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據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介紹,按照供應計劃,核心區重點加強環境整治,完善城市基本服務功能,改善人居環境;中心城區推進功能疏解提升,增強服務保障能力,重點保障公共服務設施與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供應。城6區的土地供應量約佔全市土地供應總量的18%,同步實施減量任務不少於13.25平方公里,約佔全市任務總量的37%。

副中心發揮對疏解非首都功能的示範帶動作用,優先保障市級黨政機關和市屬行政事業單位的承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公共服務生活圈。土地供應量約佔全市土地供應總量的13%,同步實施減量任務不少於4.25平方公里。

規劃草案提出,北京城市副中心規劃範圍約155平方公里,外圍控制區即通州全區約906平方公里,進而輻射帶動廊坊北3縣地區協同發展。

2017年,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曾與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聯合啟動編制《通州區與廊坊北三縣地區整合規劃》,規劃範圍包括通州區以及廊坊北3縣地區的全部行政轄區,為探索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模式提出了新舉措,搭建了協同治理的新平臺。廊坊市規土委稱,通州區與廊坊北3縣分屬不同省市,現狀缺乏規劃統籌,城鎮佈局、生態空間、基本公共服務等發展不平衡,導致部分地區房地產過度開發、公共服務短缺、交通通勤壓力大等城市病問題出現,嚴重製約了區域高水平、高質量發展。

施衛良認為,規劃建設好北京城市副中心要處理好3個層面的關係。

一是處理好和中心城區“主”與“副”的關係,通過對中心城區人口功能疏解的有效承接和緊密對接,保障首都功能的實現,實現以副輔主、主副共興的發展局面。

二是處理好和通州區的核心與拓展關係,通過全區的功能統籌和城鄉統籌發展,實現以城帶鄉、城鄉共融,實現發展的整體性和協調性。

三是處理好和北京東部各區、廊坊北3縣地區激活帶動、協同發展的關係,通過和區域的整體協調發展,使副中心成為東部地區的綜合服務中心和發展的樞紐節點,實現以點帶面、區域協同、區域共進。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北京是一座典型的單中心城市,經濟活動、人口、產業功能高度集中在中心城區。這種單中心帶來了一系列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所長魏後凱認為。

魏後凱強調,要把政府調控跟市場的決定性作用有機結合起來。要搞好規範,發揮政府的作用,但是千萬不能破壞市場機制的決定性作用。此外,要優化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壓縮生產空間,增加居住、生活空間,大幅度提高生態空間,使得生產、生活、生態有機協調,形成合理的空間結構

六元平衡將帶來根本性改變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根據規劃草案,“水城共融、藍綠交織、文化傳承”將成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主要特色。規劃著重提出要處理好水與城、藍與綠、古與今的關係,全面增加綠色空間總量,實現森林入城,人均綠地面積達到30平方米/人。在城市風貌方面,規劃提出通過重構城市空間秩序,依託大運河塑造由古及今、古今同輝的城市風貌。同時,規劃把居民需求放在重要位置,提出在每個街區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設置,就近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閒等需求,實現居民從家步行5分鐘可達各種便民生活服務設施,步行15分鐘可達家園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一刻鐘社區服務圈”覆蓋率達到100%。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清華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執行副院長尹稚表示,過去一談綠色城市和生態問題,就認為要見花、見草、見綠,其實,實實在在的綠色就是減少能源和時間成本的浪費等。

“如果從城市模式上、本底模式上做出根本性改變,就是把北京從一個長出行的、職住嚴重不平衡的地區,切出一塊做100多平方公里的示範區,能基本保證職住平衡,實現短出行。目前對外交通聯繫跟內部交通的所有銜接,1小時的交通圈覆蓋的範圍已經很廣了,至少天津、石家莊這一帶可以全部覆蓋。”尹稚表示,人們的日常生活,所謂半小時、15分鐘的生活圈,基本上可以滿足日常就業、居住、消費、娛樂,絕大部分功能在這個範圍裡就能實現。

“我們很多都在北京長大或者工作,都經歷過長距離交通。如果一個人上班只要40分鐘車程,就會覺得很幸福了。”尹稚舉例說道,把通勤時間縮減,生活質量可以發生質的變化。如果你可以有更多的時間做你喜歡做的事情,不會再把時間都浪費在路上,這是對人們生存狀態的根本性改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吳志強表示,“在人民生活組織上,北京老城的很大問題就是把功能區拉的太開,一個人生活點、居住點和工作點距離相對太遠。”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未來的北京城市副中心將實現六元平衡。在吳志強看來,此次城市副中心規劃提出的家園概念非常重要現在我國進入生態文明階段,將職住平衡與家園概念結合,並依此提出六元平衡,比較有前瞻性。過去僅強調職住平衡,都很難做到。而這次通過大數據模擬,最大可能在15分鐘內滿足職、住、醫、教、休、商業服務6方面的需求,此種模式從根本上省去了大都市每日無謂的交通來往,也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病。

“能夠在城市的組合上看到36個家園這種職住六元平衡的做法能夠提供大量的可能性。在這裡工作,可以在附近找到所匹配的住宅,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提供的一種新選擇。在規劃上已經把六元做了大規模平衡。這點對未來城市規劃將產生重大的影響。”吳志強說。

北京城市副中心:“謝絕”城市病

住房城鄉建設部唯一綜合媒體

中國建設報房地產融媒平臺

支持單位:中國房地產業協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