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建築需要「綠色智慧」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汙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下稱《意見》)發佈,其總體目標是:到2020年,生態環境質量總體改善,主要汙染物排放總量大幅減少,環境風險得到有效管控,生態環境保護水平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適應。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在生態發展成為時代主題的當下,房地產建築業實行節能減排、堅持綠色發展顯得刻不容緩。2018年6月28日,由中國房地產業協會、新華社瞭望週刊社《環球》雜誌、瞭望智庫聯合主辦、標準排名承辦的“2018中國綠色地產發展報告發佈會暨2018中國綠色智慧地產論壇”在北京舉行。

劉志峰在演講中提到,綠色發展是五大發展理念之一,是方向和引領;智慧發展,則是用新一代信息技術協調各種資源,促進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便民服務的創新技術,是方法和手段。把“綠色”與“智慧”加在一起,既能提升住房質量和城市管理水平,也能滿足群眾對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

如何貫徹落實綠色智慧的發展理念?劉志峰表示,就房地產行業而言,一是要推廣綠色建築,截至2017年底,中國累計已有10927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標識,建築面積超過10億平方米,儘管這與中國建築業每年20億平方米左右的竣工面積相比,所佔比例還相當低,但綠色建築對推動中國綠色發展所起的作用依然值得肯定;二是要應用綠色建材,通過全裝修、內裝工業化,選用更多綠色建材、環保建材,逐步實現廢舊資源循環利用,提高宜居性和促進居住健康;三是創建綠色社區,開發既有居住功能又有科技智能生活體驗的綠色社區;四是探索綠色更新,近兩年城鎮住房供應結構發生變化,一些地方存在一邊沒有合適住房,一邊住房空置的現象,要通過綠色更新和資源盤活,使空置住房利用起來,發揮作用。

劉志峰還強調,無論是建設綠色城市和智慧城市,還是建設綠色住宅和智能住宅,其出發點、立足點,都應面向創造美好的居住生活。一方面,要在目前限價政策暫不能調整的情況下,研究出臺相關政策,鼓勵開發企業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建設健康住宅、百年住宅、“三恆”住宅(即:恆溫、恆溼、恆氧)、綠色社區,以提高住房質量,滿足群眾對美好居住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科技智能改變人們的生活是一種趨勢,要在從“有房住”向“住好房”的轉變中,用好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3D打印、智能製造等技術,將城市建設和房地產的綠色化、智能化程度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董祚繼則從國土空間規劃角度論證了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帶來的巨大碳排放差異。數據顯示,從主要土地利用類型看,只有林地、溼地、未利用地是淨碳吸納,耕地、草地、建設用地則是淨碳排放;而在建設用地中,又以工礦用地的碳排放強度最大,交通用地次之,城鄉居民點用地排放強度最小。因此,董祚繼認為,新時代國土空間規劃必須將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作為核心任務,通過規劃體系重構、內容方法更新和實施機制創新,建立健全促進綠色經濟發展的國土空間治理模式、區域開發組織體系和城鄉土地利用方式。

馮奎表示,隨著“綠色發展”和“智慧社會”被正式寫入十九大報告,綠色和智慧代表了新的城市發展方向,用智慧城市的手段去實現綠色發展成為了中國城市建設的一個必然趨勢。

綠色智慧發展要落到實處,企業實踐不可或缺。論壇現場,第三方綠色評級與評價機構標準排名發佈的《2018中國綠色地產指數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共有1126個項目獲得綠色建築二星級標識,與2016年的606個相比增長幅度高達85%,認證總建築面積近1.3億平方米。萬科集團、碧桂園、中國恆大、朗詩綠色集團、中國金茂、葛洲壩地產、首開地產、綠地控股、遠洋集團、當代置業、金科集團、綠城中國、龍湖集團,在標準排名2018中國綠色地產TOP30榜單中位列前十。

其中,標準排名2018中國綠色地產TOP30前十名企業共有1.46億平方米全裝修成品房新開工,4388萬平方米裝配式建築新開工,在2018中國綠色地產TOP30上榜企業總面積佔比超過85%,充分顯示出龍頭房企在綠色地產領域的突出貢獻和強大優勢。憑藉在綠色建築從設計落實到運行的業績表現,當代置業、中國金茂、首開地產、朗詩綠色集團、龍湖集團、華髮股份、金融街控股、北京住總、中海地產、瑞安房地產和寶龍地產,躋身標準排名2018中國綠色地產運行典範TOP10。中國葛洲壩地產、建業集團、建發房產、綠都地產、萬年基業、三湘印象、天恆集團、弘陽集團、大唐地產和中赫置地,成功入選2018中國綠色地產新領軍TOP10。

《報告》指出,隨著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發展理念成為中國“十三五”規劃的重要內容,“推動新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態環境”成為“十三五”時期的主要目標任務和重大舉措之一,政府對於綠色地產的政策支持力度有望加強,中國綠色地產發展進入關鍵期。綠色地產和建築節能將成為房地產行業的重要議題和發展方向,再加上綠色金融、政府政策的支持和助推,綠色地產將進一步發展壯大。

“隨著綠色地產發展進入關鍵時期,其對融資的需求正變得越來越大。”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證監會中證金融研究院副院長馬險峰在論壇上說。綠色建築行業存在融資風險較高和期限錯配等難題,可以預見綠色金融將在綠色建築產業發揮更加重要的支持、引導和“輸血”功能。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工商銀行城市金融研究所副所長殷紅表示,綠色發展已成為中國的“國策”,綠色金融也已上升為國家戰略。

論壇還以“綠色金融與綠色建築”、“綠色建築與智慧城市”為主題,舉辦了專家和企業家圓桌討論。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孫學工、中國人民大學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藍虹、華夏銀行綠色金融中心主任張勇淼、綠融(北京)投資服務有限公司總裁張涵、當代置業董事會辦公室總經理崔寒凌、平安財險統保部經理劉松嶺、中國建築節能協會常務副秘書長鄒燕青、中國標準化研究院資源與環境分院對外合作部主任李燕、德國可持續建築委員會(DGNB)國際部董事盧求、清華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綠色建築設計所副所長黃獻明、當代置業副總裁孫帆及葛洲壩地產總經理助理於昌勇等人參加了圓桌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