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街口曾經的音容笑貌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60年代老西安飯館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70年代新街口南大街,玻璃店、民族樂器廠門市部一帶。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70年代新街口豁口,上北下南。鐵軌部分即現在北二環,右上方煙筒是北京變壓器廠。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80年前後新街口丁字路口,上南下北。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83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91年新街口丁字路口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54年新街口北大街。不清楚從哪個方向拍攝的,那時的我還沒出生,請歲數大一些的人鑑別吧。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北大街。7年後的變化真大啊,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位置。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豁口木橋。

有這張照片的時候雖然我還沒出生,但是到了8、9歲的時候就和小夥伴們在這條河裡撈魚、捉蝌蚪了,記得水淺的時候還可以趟著水過去坐在橫向支撐的圓木上。撈魚蟲、打水漂,河裡游泳都是在這座橋附近乾的。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外太平湖。

幾千年前為古永定河河道所經之處,北魏後,為高粱訶所經之處。金、元開挑疏浚為海子(積水潭),是海子的西北部。明初,城牆內縮至今德勝門、安定門一線,遂將積水潭西北部劃在城外,稱為泓渟。清代後期水面縮減,逐漸形成了一個獨立的湖泊,後來逐漸廢為葦塘。1958年,疏挖成湖,命名為“太平湖”。1966年作家老舍投湖自盡,1971年,修建環城地鐵時,此湖被填平,改建成了地鐵車輛段。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電影院。

相信住在新街口附近的人都光顧過這家影院。小學時一般都是學校按年級組織大家去看電影,還可以享受學生票的待遇。學生票大約五分錢一張,家裡給的買冰棍(三分一根)錢不捨得買,攢起來後就去看電影,像《南征北戰》這樣的戰鬥片,至少看過十幾遍了。70年代初,大人們可以看一些所謂的內部片,如《山本五十六》、《中途島之戰》等二戰的戰鬥片。小時候又特別喜歡打仗的片子,沒票怎麼辦,就混在大人堆裡進去.那時的電影院,經常是人滿為患,放映前,工作人員一般還會挨著排查看,這個時候就先躲在廁所裡,等到正式放映,燈黑下來之後,再找機會溜進去。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百貨商場。

始建於1958年,是新街口乃至北太平莊周圍的老百姓日用百貨、服裝布匹、兒童玩具的首選商場。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浴池。

60-70年代是附近老百姓洗澡的公共場所,新街口附近印象裡只有2個浴池(另外一個在新街口三條,好像只有淋浴)。那年月去浴池洗澡用的都是大人們單位發的澡票,單位有按月發,也有按季度發的,洗澡用澡票,理髮用理髮票。每逢休息日或節假日洗澡,一定是排著長隊。

進浴池大門後每個人會領個木頭牌,牌上有號,發牌同時,板爺(那時候澡堂子裡的服務員大部分是歲數大的人,在澡堂裡只穿短褲,露著光板脊樑)會大聲吆喝著,“XX號,一位兒”。按號找到對應的放衣服的木櫃子,櫃門上有鎖,鑰匙用鬆緊繩繫著,洗澡時套在胳膊或腕子上。不光有櫃子,還配有單人床,而且是按照兩個人可以相互對著,中間有塊隔板,上面可以放東西的格局佈置的,洗完澡也可以躺床上休息。經常會看到老哥倆洗完澡之後,沏壺茶,抽著煙,或躺或坐聊著天。

浴池裡面有5、6個泡澡的熱水池和十幾個淋浴噴頭。拖鞋是公用的,而且都是大人穿的大號鞋,俗稱趿拉板兒。像我們這樣的小孩子,小腳丫放在裡面,特別容易絆腳。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副食八店。70年代初和一些同學在此店參加學商活動。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北大街理髮館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城牆豁口。上世紀50年代初,新街口北大街北邊的內城北城牆拆了個“豁口”,並在豁口外修建柏油路。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南大街柳泉居。柳泉居是北京著名的八大居之一,始建於明代隆慶年間,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飲譽京城的中華老字號。柳泉居初建時,店址在護國寺西口路東,是北京有名的黃酒館。當年北京的黃酒館分為紹興黃酒、北京黃酒、山東黃酒、山西黃酒四種,柳泉居賣的正是北京黃酒。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南大街婦女國藥店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2年新街口中西樂器部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55年新街口西大街19號北廣濟寺

建於明正德年間。佔地面積約4畝,內有殿房58間,坐北朝南,依次有山門,木門額上書:“廣濟禪寺”,天王殿三間,大雄殿三間,東為三官殿三間,西為祖師殿三間,三大士殿五間。供奉釋迦佛1尊、彌勒佛1尊、三世佛3尊。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55年新街口西大街東段南立面1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55年新街口西大街東段南立面2

新街口舊書門市部牌子清晰可見(現今中國書店前身)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61年新街口丁字路口(由西向東拍攝)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1995年西直門內大街(原新街口西大街)惠郡王府

惠郡王博翁果諾(或寫為博翁果洛、博爾多洛)為清太宗皇太極之孫,承澤親王碩塞第二子。康熙四年正月封惠郡王,二十三年五月坐陪祀不謹被削爵。五十一年二月十日卒,享年六十二歲。惠郡王府在西直門內大街東口路北、廣濟寺之西。惠郡王博翁果諾之兄博果鐸承襲其父親王爵並改號莊。老百姓把博果鐸稱為“大王”。因博翁果諾行二,又把博翁果諾稱為“二王”。對莊親王府而言,也有把惠郡王府稱為“二莊王府”。因惠郡王府地處新街口附近,所以又俗稱“新街口二王府”。

惠郡王府在《乾隆京城全圖》上標註為“貝勒球琳宅”。貝勒球琳為博翁果諾第五子福蒼長子。雍正元年二月“世宗既以允祿(即康熙帝第十六子)襲莊親王,封博翁果諾孫球琳為貝勒,惠郡王所屬佐領皆隸焉”。球琳於雍正六年正月晉封惠郡王。乾隆十一年三月降為貝勒,二十二年十二月革退。乾隆五十五年九月卒,享年七十二歲。

惠郡王府坐北朝南,宮門外即是西直門內大街。府牆東側為新街口頭條、二條、三條。頭條西頭是死衚衕,二條有隨牆便門,三條也有惠郡王府的房產。府牆後邊是小三條,小三條附近有個屎克螂衚衕,名稱雅化為時刻亮衚衕。府牆西側是新開路、崇元觀。清末漕運總督德壽之孫普印先生(1906年生),談起新街口二王府。他說王府門外邊沒有石獅子,有拴馬樁。東邊是廣濟寺和華樂軒茶館,西邊是花園亭子間,往西是外有石虎的小廟,再往西是崇元觀虹橋。惠郡王府的中軸線建築,除了宮門,依次有銀安殿、神殿、後殿等。

清代北京各王府的經濟收入,一般都依靠京畿各州縣的地租。辛亥革命後,地租的來源斷絕,惠郡王府的後裔漸漸陷入坐吃山空的境地。他們原本準備把豐臺大灰廠祖墳地的九百九十株松柏樹賣掉,但被宛平縣縣長派人制止。出於無奈,於是在1916年把惠郡王府賣給了消防隊。如今,惠郡王府宮門的位置在工商銀行(原祥順成綢緞莊舊址)的西側,相當於原北京幻燈製片廠所在地。

(轉自新浪博客:永遠的八道灣)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新街口曾经的音容笑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