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座無梁殿,大五間殿宇竟然沒有大梁支撐,你想看看嗎


在山西省萬榮縣太趙村,有一座唐朝初期的建築,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歷史。走進稷王廟正殿舉目瞻仰,整個大殿好似一把撐開的大傘。這座建築當地人都叫做無樑殿,因為整個建築沒有大梁支撐,堪稱我國建築史上的奇蹟。這座無樑殿它面闊五間,進深六椽。房屋四簷整齊,四周廊下全用斗拱承託。

建築的力量是用斗拱支撐。單簷五脊頂。殿內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後兩段,穿插相構,兩根斜撐術集結屋頂,重力四散下層。方形間架,互相牽依;頂脊小而靈巧,因而房屋坡度很大,形似扇面,整個屋頂部分不及殿長的五分之一。

這座無樑殿改變了中國曆代民間建造的殿宇兩面斜坡的建築風格,而是採用了四面斜坡的建築風格,整個建築就像是一把撐開的大傘。這種建築就叫做廡殿頂木構建築。這種建築風格規格很高,在歷史上,只有皇家才可以使用這種建築風格的。萬榮縣太趙村的無樑殿的屋頂的建築,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這種風格的建築。


走進無樑殿,五間大殿沒有大梁支撐。人們無不稱讚古人的聰明才智。抬頭觀看,整個大殿就像是一把撐開的大傘,建築有中柱一列,直通平梁以下。平梁分前後兩端,兩邊是斜撐物支撐,直通屋頂。這樣就把力量分散。這樣的建築沒有中間的大梁支撐,所以成為無樑殿。這也是中國建築史上的奇蹟。

這種建築能將建築物的力量分散承受,大大提高了建築的堅固性和抗震能力。無樑殿在一千三百多年的歷史上,經歷了無數次的大小地震,從來沒有損傷過。圖為,當地百姓在無樑殿前看大戲。

圖為和無樑殿建設在一條中軸線上的舞臺。是典型的元代建築。始建於元世祖至元八年,這是由“無樑殿”內北牆上鑲嵌的一塊石碑得到印證的。

無樑殿建設在稷王廟內。傳說遠古時期,后稷就在萬榮縣境內的稷王山周邊教民種五穀、養桑蠶,繁衍生息,創造人類文明。為了紀念后稷,在萬榮縣太趙村修建了稷王廟。原廟宇宏偉壯觀,頗具規模,可惜抗日戰爭中被日本侵略軍燒燬,保存下來的僅有正殿和舞臺。

2016年,國家撥款450萬元重修稷王廟,重修和完善了各種硬件設施。使一個嶄新的無樑殿呈現在遊客面前。圖為群眾正在稷王廟裡看蒲劇《鍘美案》。

關於無樑殿的建築歷史,大多數人認定為北宋時期的建築。但是太趙村84歲的老人李耀庭認為,無樑殿的建築年代應該在唐朝的貞觀年間,老人是根據1271年的一塊小碑上的記載,推論出是唐初所建。無論無樑殿的建築年代是何時,無樑殿的建築風格堪稱是中國建築的一朵奇葩。如果有興趣,不妨到山西省萬榮縣太趙村遊覽稷王廟。點擊上面“關注”,你我共同關注百姓冷暖和世間萬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