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有個鼓浪嶼,鼓浪嶼有座菽莊花園,這裡比江南園林還要美


到鼓浪嶼之前,對很多人來說,這裡只是文藝小清新的代表。隔著山海的人們,不知道她的美麗與熱情,不知道她有多少條巷子多少座宅,也不知道浪擊礁石唱的是什麼歌,龍頭街石板路上的音符譜的是什麼曲。

廈門鼓浪嶼原名“圓沙洲”,別名“圓洲仔”,明朝時,因島西南方海灘上有一塊兩米多高、中有洞穴的礁石,每當漲潮水湧,浪擊礁石,聲似擂鼓,人們稱“鼓浪石”,因此得名“鼓浪嶼。鼓浪嶼街道短小,縱橫交錯,是廈門境內第三大島嶼。

鼓浪嶼以島上眾多異域風格的別墅出名。近代,烽火流年之際,眾多僑胞回到祖國,在這裡修建了屬於自己的世外桃源。如今,這些經過歲月洗禮仍不失奢華的建築多成為著名風景區,其中的菽莊花園,可以說是鼓浪嶼最美麗,最有特色的地方。


菽莊花園建於1913年,位於鼓浪嶼南部,原是當地名紳林爾嘉的私人別墅。1956年,園主將此園獻給國家。花園臨海而築,主要分為藏海園及補山園兩部分,主要景點有枕流石、鋼琴博物館、十二洞天、四十四橋。沿海蜿蜒的白色木質四十四橋建於林爾嘉44歲生辰,橋名便是以歲數命名。

所有人都需要一些自然的美好來療物質的傷。走在四十四橋上,欣賞著灣仔後沙灘的海浪拍岸,遙望著連綿起伏的山巒和蔥蘢翠綠的樹木,感受著拂面而來的海風,愜意之感湧動。恍惚間,就彷彿與這山、這海、這橋已融為一體。

枕流石又名“海闊天空”石,“海闊天空”四字為明代大書法家張瑞所書。枕流石出自典故:晉代王武子問孫子“流可枕,石可漱乎?”子答“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礪其齒”。林爾嘉引此典故是為了激勵自己,以圖重振山河。對祖國的赤子之心在這園子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上,比比皆是。


花園的設計極盡心思,雖臨海而建,遊客剛進入時卻被一堵高牆擋住視線,海景匿而不見。待繞過牆幕,海風撲面,清新的溼氣和開闊的海景讓人頓覺驚喜,這好山好水有種秘而不露的含蓄感。不管南北方,富貴之人建園總喜顯擺,恨不得穿金戴銀於一身。如此一來,富則富也,貴則談不上,更不要說享受了。這菽莊花園的主人卻給出了另外一種聰慧的活法,那就是最大可能最藝術地享受人生。

表面看池塘平靜如鏡,其實和海水只有一橋之隔。橋下設有閘門,漲潮時開閘放海水入池,退潮時便把閘門關上,這海便藏於園中了。

菽莊花園的所建之地並無山之崇峻,林爾嘉通過人工建築來補綴了這一缺憾。頑石山房、十二洞天、真率亭等建築成為補山之景。其實,補山之勝也好,藏海之闊也罷,主人林爾嘉心心念唸的還是祖國山海破碎,借園子來表達國家亟待修補之意,期待將山河攬入祖國懷抱,不再受他人宰割。

這裡便是十二洞天,在花園東北部,依託山勢用大量礁石建造的迷宮般的小徑和山洞。走在其中,極有曲徑通幽之妙。九曲迴腸,東繞西繞,剛剛在這邊遇到的人,明明在他處分道揚鑣,誰想又在哪處不期而遇。

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曾富甲一方的林家,並沒有像大多數官紳一樣,在國家危難關頭,給自己留足後路。面對國土淪喪,林家不對臺灣日本當局屈服,毅然放棄臺灣的龐大產業,21歲的林爾嘉隨父舉家遷居鼓浪嶼,在廈門開始了他實業救國兼濟天下的努力。


一座園子再精緻,也只是沒有魂魄的建築。讓它具有傳奇色彩,在時間中變得動人的,是園子主人的一腔熱血和一片心思,以及隱藏在建築背後的那份追求。時間帶走一切,留情懷在建築中。(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落榜進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