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味顺从并不是孝,愚忠愚孝连孔子都不赞成

一味顺从并不是孝,愚忠愚孝连孔子都不赞成

一味顺从并不是孝。在《孝经》里面曾子就问孔夫子说,“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唯父之命是从,就是孝吗?孔子说,“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翻译成现在的话,就是这是什么话啊!孔子很不高兴。他说从前天子有直言相劝的谏诤之臣七人,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天下;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其封地;卿大夫有谏诤之臣三人,虽然无道,也不会失去其地位;士有诤友,就能保住好名声;做父亲的如果能有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于不义之中。所以,父母如果有不义的事情,就应当真诚相劝。 一味顺从,又怎能说是孝呢?从这里我们看到,孔夫子是不赞成愚忠愚孝的。

我们多少年来不提孝,为什么?孝里面有一种愚忠愚孝。我们没有研究以前就认为,从孔夫子那时候就主张愚忠愚孝,所以就不敢轻易地来谈孝。现在从《孝经》里边我们搞清楚了,孔老夫子是不赞成愚忠愚孝的。所以我认为《孝经》是一本非常好的书,是一本能使人变得崇高圣洁的书,是一本充满人生智慧的书,是一本承载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经典之作。

而愚忠愚孝从什么时候产生的?愚忠愚孝起于汉朝。汉高祖刘邦对孝非常重视,他认为是“父子之道,人道之极”,大力倡扬孝道。所以汉朝从第二个皇帝开始,死后获得的谥号里都有一个孝字,即以孝来号召天下人尽孝道。到了汉武帝刘彻,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采纳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把儒家的经典提到空前的高度。汉王朝的治国方针,就是以孝治天下,把孝从家庭伦理观念扩展为社会道德规范,用忠孝合一去治国安民,使其渗透到社会的各个方面,从而使孝文化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影响了以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

在东汉汉章帝的时候,汉章帝召集大臣和一些经学家,在白虎观这个地方研究各种经学方面的问题。意见一致的,就由历史学家班固载入史册;意见不一致的,就请汉章帝来拍板。班固整理的《白虎通义》一书中,明确提出了三纲,把三纲法典化。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什么叫为纲?以谁为纲,就是一切服从于谁。君为臣纲,臣子就必须服从于君王;父为子纲,儿子必须听老子的;夫为妻纲,丈夫说了算。

在先秦的时候,君臣、父子、夫妻,是一种比较平等的关系。在儒家的典籍里面我们看到,当时讲的是“君义臣忠、父慈子孝、夫和妻柔”,是一种平等的关系。但是到了东汉,到《白虎通义》的时候,就变成了一种不平等的绝对服从的关系。到了宋明的时候又出现了“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无不是的君王。这样的说法越来越走向极端了,愚忠愚孝愈演愈烈。大家知道宋朝的岳飞吧?那是个大忠臣。岳飞怎么死的?我认为岳飞就死在愚忠上了,莫须有的罪名啊。皇帝叫我死,我不能不死啊。所以汉朝以后的历朝历代,都把孝放在极高的地位。

摘自《道德大讲堂-云南省三届道德大讲堂》

世界知识出版社

(规格最高、影响力最大的传统文化论坛,汇集华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道德教育导师全部演讲精华,讲述修身治心之道,家庭幸福之方,做事从政之基,改变命运之法,人生必备、传之子孙的宝典!)

一味顺从并不是孝,愚忠愚孝连孔子都不赞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