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思维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逆思维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孔子的名言。

有一个被称为当代最著名的隐士之一的民间学者,姑且称他为老隐,他问了一个问题:如果你是一个悲观厌世但没有勇气自杀的人,你看到有人正在自杀,那么,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你默默走开,没有救他,这到底对不对呢?

老隐认为,本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当然不会去救他,只会默默祝福他,希望他顺利死掉,死得别太痛苦。

老隐自称用逻辑来思考这个问题,我也用逻辑来回答他的问题。首先,他的假设就有问题,悲观厌世并不意味着弃世啊,那么多悲观厌世的人出家当和尚去了,也没有自杀啊。而且,这个人悲观厌世但没有勇气自杀,说明他还有生之留恋嘛!所以,当他看到有人自杀的时候,他就可以运用“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进行换位思考,我都这么厌世了,我都不想自杀,或者不敢自杀,你为什么要自杀,或者敢自杀呢?所以,我要把你救下来,问个清楚。

老隐提出这个问题,说明他根本没有理解儒家人性论思想的核心。在孟子看来,人人皆有恻隐之心,这个恻隐之心,就是看不得同类受苦,愿意伸出援手的同情心。如果承认这个同情心存在的话,看到有人自杀,第一反映就是把他救下来。

现实生活中有这样的例子,美国的媒体曾经报导过这样的故事,一个青年想不开,跳下河自杀,忽然听到扑通一声,青年吓一跳,我想自杀,难道别人也想自杀?他发现刚跳下来的人不会游泳,在水面上扑腾,于是把他救了上来。救上来后一问,你为什么要自杀?对方说,我看见你自杀,想救你,结果忘记了我不会游泳。青年大为感动,也不自杀了,高高兴兴的回家。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根子也是出于善良的原则。因为我友善待人,我所不乐意,不愿承受的事情,我也不会把这些事情强加给别人。

老隐先生提出的这个疑问,完全脱离了人性的讨论,以所谓的逻辑推理来推翻“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律,只会让人嘲笑。

有人会问,你说人性向善,人人皆有恻隐之心,那么,恶从何来?

荀子说:“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

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有饮食男女的欲望,一定会去求,求没有规矩的话,就会争,一争就会产生各种恶了。

所以,荀子认为“人性之恶,其善伪也。可学而能,可事而成在人者,谓之伪。”

荀子的意思是说,人性有恶,人所表现出来的善行是后天人为的结果。为什么说是人为呢?因为这些善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培养获得。

按荀子的说法,人性有恶,因为人有欲。但如果深入思考,人想吃饱穿暖,找异性谈恋爱的欲求是恶吗?这是人的自然需求,并不是恶!只有采取不正当的方法满足这些欲求,才是恶!

换一个角度思考,为了满足物质需要,通过辛勤劳动,换取收入过上美好的生活,这不是美德吗?为了取得心上人的欢心,通过自己的真诚感动对方,这不就是爱情吗?

所以,人与生俱来的欲求无善无恶,当通过伤害别人来满足自己就是恶,当通过合情合理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然就不是恶了。

逆思维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老隐还问了一个问题,我为什么要遵守“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规则呢?老隐先生提出三个答案,又一一否定。

第一个答案:如果人人都遵守这个规则,世界就会变得非常和谐美好。

老隐说,这完全不可能,因为别人都遵守这个规则,只有我不遵守,我就能够从别人的遵守中占到很大便宜,所以,在利益的驱使下,我会希望更多的人都来遵守这个规则,但自己例外。

这样的推理十分荒唐,因为老隐先生是站在人性本恶的前提来思考问题,这个前提就是有问题的。而且,如果人人彬彬有理,就你想着赚便宜,有脑子的人都会想,这样的一个异端会活得好吗?

第二个答案:是君子的尊严感要求我们遵守黄金规则。

但老隐先生又说了:“问题是,且不说君子的社会早就不复存在了,即使我们还生活在那样的时代里,小人显然才是社会上的绝大多数,而且从礼崩乐坏的现实里我们也能够看到,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老隐先生根本没搞清楚何谓君子,君子遵守道德原则是出于内心的自觉,并不因外界如何改变操守,如果因外界的影响惑得惑失的活,那也不叫君子了。

君子遵守道德原则,不是出于尊严,而是出于内在的良知!

第三个答案:孔子是圣人。因为他比我高明,所以,他才是圣人,听圣人的没错。

但老隐先生又否定,说:“圣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看到了遵守黄金规则不仅对别人有好处,对社会有好处,对自己同样有好处。”所以,孔子也是一个“以利益为导向的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把孔子推下神坛”,把“巴菲特”供上去呢?

哈哈,真的要把巴菲特供上去吗?巴菲特不是把所有的财产捐出来了吗?

老隐的这个论调,完全是站在怎么自利的角度评判问题。在老隐的眼中,人完全是个经济动物,任何问题都可以归结到物质利益的问题。但人除了是一个经济人,也是一个社会人,也是一个自然人。人除了身体,还有心和灵,一个人有再多的物质供养身体,也不见得一定健康,假如他的心和灵有问题的话。

要使心理健康,一定要处理好与他人的关系;要使心灵安适,反而需要精神的滋养。而对物质的要求越低,精神越容易产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