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防雷誤區-勿踩“雷點”

在生活中,人們因為缺乏對雷電的科學認識和理解,通常會忽略其存在。比如,人們時常認為只要在室內就不會被雷電傷害。嚴格來說,可以安全躲避災害的室內是特指具有防雷設施的封閉式現代化建築,而一些露天或者半開放式建築是不包括在內的,遭雷擊的風險相對較高。

此外,靠近門窗的位置、室內有導體與外界金屬構件等導體相連接的位置也存在相對較高的風險。因此,雷雨發生時,在封閉式、具有完善防雷設施的建築物內應關閉門窗,並與門窗以及與外界導體相連接的室內導體位置保持一定距離才是安全的。

在我國,有兩種室內雷擊情況比較常見,一種是照明燈,電流會通過照明燈連接到人體,從而造成雷擊傷害甚至死亡;另一種是太陽能熱水器,電流可通過管道從房頂連接到屋內,如果有人恰巧在洗澡,就有可能受到傷害。

2017年9月11日,天津市薊州區北部山區遭遇雷電強對流天氣,7名在黃崖關長城景區遊玩的遊客在附近烽火臺避雨時遭遇雷擊,導致不同程度受傷,事後有分析稱手機信號或是主要原因。

雖然雷電的威力很大,但雷擊事件卻是極小概率事件,雷雨天氣不能使用手機等無線電子產品的說法並不準確。

事實上,在有關雷電傷人事件統計中,很多都是在打有線固定電話時發生的,在雷電擊中室外線路時,從室外引入室內的固定電話線會產生很高的電壓,容易對人體造成傷害。

空間中佈滿各種場,例如,輸電杆塔附近的電磁場,通信發射器的高頻場,甚至一個發熱源產生的紅外輻射場,也屬於場的概念。而手機信號本身就是一個微波場,不具備引雷的特殊屬性。事實上,置身於長城這樣的制高點或空曠地帶,是成為雷電“接觸點”的主要條件之一。在出現雷雨天氣時,如果身處在比較安全的地帶,可以放心使用手機。但要注意,儘量不要邊充電邊使用手機。

截至目前,並沒有非常確切的研究結論表明,包括手機、筆記本電腦等無線通信設備會引雷,也沒有任何科學實驗來支持這種說法。

在家用電器防雷方面,太陽能熱水器金屬部件應做好防雷接地,加裝防雷設備。尤其在偏遠地區或者老舊小區更要注意,雷雨天氣盡量不要使用電器,斷掉電源插頭、寬帶插頭。雷電是可以通過導體傳播的,因此一旦出現雷雨天氣,人們在室內應儘量遠離電源線纜、網線、水管等設施。

在戶外空曠的環境中,人本身就是“高體”。遇到雷雨天氣,首先要尋找安全地點躲避,如果地點不好找或時間來不及,應主動蹲下降低自己的高度,不要將自身置於整個環境的制高點。

防雷避險-科技來支撐

我國地處溫帶和亞熱帶地區,雷暴活動十分頻繁。全國有21個省會城市的年雷暴日達50天以上,最多134天。雷電災害是我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之一,不僅會造成人員傷亡,也給航空航天、電子工業、化工石油、交通等行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科學防雷意義重大。

當前,我國預防雷擊的措施主要分為兩個方面:在雷電預警方面,目前主要依靠衛星、雷達、閃電監測等多種觀測資料,發佈雷電潛勢預報、短時預報和臨近預警,疏散雷擊高風險區域的人群,並採取相應措施以減少雷擊可能帶來的損失;在雷擊防護方面,主要依靠相關防雷設施防護直擊雷和感應雷,從而保護防雷設施防護範圍內的人員和設備。

自上世紀90年代起,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和各地方防雷法律法規頒佈實施以來,我國各地防雷技術服務工作迅速開展。各省、市、縣氣象部門均成立了防雷專門技術服務機構,北京、上海等地方氣象部門分別建立了“北京雷電防護裝置測試中心”和“上海防雷產品測試中心”,北京有獨立第三方的“北京市雷閃防雷設施檢測服務中心”等業務機構,基本形成了專業防雷技術服務隊伍,在防雷裝置檢測、防雷工程設計與施工、防雷工程設計技術評價、雷電災害調查鑑定、雷擊風險評估、防雷產品測試等技術服務方面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

隨著社會發展,尤其是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和新的商業模式的建立,市場對雷電探測、預警和防護等相關技術提出了新要求。例如,在雷電預警方面,我國“風雲四號”衛星閃電成像儀是代表當今世界閃電探測最高水平的地球靜止軌道衛星閃電成像儀,能夠實時捕捉全國範圍內的閃電,有望進一步改進提高雷電探測和預警預報能力,豐富和完善區域及全球無縫隙雷電觀測數據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