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in Coffee的A輪融資後,躋身10億美元估值,如何看待

luckin coffee成立於2017年10月,是國內新零售咖啡典型代表,致力於成為中國領先的高品質咖啡品牌和專業化的咖啡服務提供商。其主要面向職場和年輕一代消費者,著力從優選的產品原料、精湛的咖啡工藝、創新的商業模式入手,搭借移動互聯網技術,提升高品質的咖啡消費新體驗。

網紅咖啡luckin coffee傳出融資2-3億美元的消息,半年功夫就晉級10億美元獨角獸的行列了。雖然luckin coffee官方還沒有完全確認這一消息,但想想恐怕八九不離十了。

Luckin Coffee的A輪融資後,躋身10億美元估值,如何看待

反趨勢,為什麼“快”成了這個時代的特徵?

據瞭解,Luckin coffee的定位是“做每個人都喝得起、喝得到的好咖啡”。在門店中,會打造不同場景的消費環境,使瑞幸區別於其他咖啡店。

我們經常能聽到這樣的論調——現在,互聯網的紅利消失了,存量用戶的爭奪越來越難了,機會窗口也越來越少了。但事實上又是什麼樣呢?估計是啪啪打臉吧。最近這一年,冒出來了幾家足以“秒殺”互聯網“傳統定律”的企業,讓這麼多年顛撲不破的認知成渣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成長速度極快,堪稱逆天,還沒回過神來,估值就已經天文數字了。

其中,最令人咂舌的是抖音,去年,還還是一個陌生的名字,如今,按最新披露的數據,日活用戶已經1.5億,全民開始對著手機屏幕“發癲”,就連公眾和家長都坐不住了,大呼“有毒”,對青少年造成了傷害,成了跟遊戲“比肩”的產品;再有就是小紅書、拼多多這樣的企業,同樣一飛沖天。但想一想,這兩家可是玩的電商,在京東、阿里的眼皮底子下成長這麼快,很多人是不是都懷疑人生了。

身上同樣有“快”的特徵的還有luckincoffee這家新晉咖啡網紅。今年5月8日,luckincoffee對外公佈的數據顯示,已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13個城市開了525家店,賣出了500萬杯咖啡,這距離1月1日開始試營業,僅僅過去了4個月的時間。對比一下可能更能理解這種“快”,星巴克在中國花了19年的時間,店面也不足3000家;排名第二的costa經營了12年時間,如今店面數量已經被luckin coffee遠遠地甩到了後面。

有人會說,這幾家企業都是“燒錢”的主兒,luckincoffee自帶10億元現金擴張市場。其實這只是表象,你再有錢,用戶不買單,單個巴掌也拍不響。本質上都是因為抓住了趨勢的“勢”,拼多多發現的是三四線城市下沉的消費機會,小紅書找到了社區+電商+內容的新玩法,年輕用戶更喜歡這種購物方式。而luckin coffee發現和激發了新零售咖啡的潛能,用打造網紅的方式,通過社交“裂變”,帶來了新的咖啡賣法。

Luckin Coffee的A輪融資後,躋身10億美元估值,如何看待

投資機構為什麼視luckin coffee為香餑餑?

獨角獸是現在行業裡的熱詞,固有印象中,互聯網行業的成長速度已經相當快了,成為獨角獸仍需要兩三年的時間。但根據這次36氪透露的luckincoffee的融資傳聞,A輪融資的規模為2-3億美元,融資完成後估值已經超過10億美元了,不僅打破了獨角獸企業的快速成長紀錄,恐怕A輪能拿到這個資金量級的也寥寥無幾了。之前還曾聽說過一個故事,很多大牌投資機構準備掏錢給luckincoffee,結果人家自帶現金玩,一大幫機構只能等著企業“開閘放水”,釋放一些額度出來。

當然,這個故事可能有點段子的嫌疑,但卻表明了一個事實,對於有機會成為新物種的新零售咖啡品牌,機構都是拎著錢袋子往裡擠。而投資圈的現象就是這麼讓人無奈,馬太效應特別明顯,越是投資人眼裡的香餑餑,就越是排隊入局。

前段時間,luckin coffee跟星巴克因為供應商二選一和場地入駐壟斷的事,對峙到了一起。一些重度咖啡用戶非要拿星巴克與luckincoffee對比,其實這就犯了一個錯誤。兩家壓根就不是一個產品形態,商業邏輯和用戶體驗是不一樣的。投資機構之所以熱衷於追逐luckincoffee,隨便就能掏出2-3億美元助陣,是因為其身上有著跟星巴克完全不一樣的內涵。其中有三點需要說下:

一是,線上線下一體化的服務。luckin coffee有旗艦店、悠享店、快取店、廚房店四種門店形態,分別滿足用戶的線下空間、快速自取、外送等需求,覆蓋無限場景,滿足年輕用戶喝咖啡的新消費習慣。這與盒馬鮮生的玩法類似,既是門店,又是倉儲、配送的前置,不僅覆蓋周邊客流,還能利用自提、外送,覆蓋半徑更大的消費需求,大大提升坪效和運營效率。從luckincoffee的推廣套路上能看出,辦公室、健身房等場景,像極了近場景即時消費的模式。相比的話,星巴克充其量只是滿足了咖啡社交的一種服務。

二是,社交裂變和IP打造的模式。裂變這個詞是去年以來很火爆的概念,很多成長快的企業貌似都帶有這樣的基因。luckincoffee在種子用戶冷啟動階段,一下子能在社會上形成“藍朋友”、“小藍杯”的網紅形象,社群、粉絲營銷的痕跡很濃重,加上”買二贈一“、”拉新就贈一杯”的策略,形成了自發式的病毒傳播。還有一個現象,你喝星巴克很少去秀,但經常在朋友圈看到一些人曬“小藍杯”,這就是很可怕的力量。

當然也會有人說,針對luckincoffee的打法,有一些不認同的聲音。但想想,社交上的聲量大小,本身就需要製造一種“撕裂”感,有爭議才有衝突,也才會有源源不斷的注意力。這就是luckin coffee的高明之處。

三是,很多人會猜,快速擴張和燒錢只是路徑而已,luckin coffee的終極大招是什麼?其實,本質上打造的還是運營效率和體驗上的護城河,跟新零售所追求的並無二致。在luckin coffee進入市場前,國內咖啡市場其實很畸形,新生面孔冒出來就會死掉,做咖啡都在賠錢,一度成了無人敢入的沼澤地。為什麼?因為你用傳統咖啡的模式去死磕星巴克,肯定是死路一條。luckincoffee的打法看起來很粗暴,其實一旦用戶和訂單量起來後,店的密度足夠大後,又把近場景拉到商業邏輯裡來,就可以在運營效率和體驗上玩人工智能和大數據了。這一點,咱們可以拭目以待。

Luckin Coffee的A輪融資後,躋身10億美元估值,如何看待

猜猜有了錢的luckin coffee,下一波操作是什麼?

這裡面還有一些誤區要解開。

luckin coffee能脫離開互聯網行業的既有成長路徑,靠的絕對不是挑戰星巴克的勇氣,這只是虛晃一槍,而是身上特有的氣質,以及以上所探討的新零售的特徵。與盒馬鮮生、無人貨架、小紅書的快速躥紅一樣,都借了未來趨勢的“勢能”,割了下一輪消費遷移的紅利。因為投資機構都是人精,投的是未來,而不是要死磕現在。

假設luckincoffee能在6月搞定這筆資金,那麼下一波操作應該怎麼樣呢?

我們可以推測一下:一是更快速的擴張,把城市覆蓋和店面密度提升上來,這是整個商業邏輯的前提;二是繼續補貼,快速迭代咖啡產品品類,有人抱怨說口味不好,剔除掉星巴克先入為主的“毒”,其實咖啡也是互聯網產品,迭代就能優化體驗,這不是問題所在。一旦入口形成後,還會開闢更多品類,做大訂單量和收入。就像盒馬鮮生一樣,現在也早不只是生鮮了;三是進一步發揮IP、文化和社群的力量,增強用戶黏性,加大復購率,讓每個門店的線上線下訂單量大幅提升。這是luckincoffee團隊最有優勢的地方,會玩營銷。

這幾步走完後,你可能會發現,luckincoffee打的根本不是傳統星巴克的主意,但卻覆蓋星巴克的需求並對其進行碾壓。或許,這才是投資機構蜂擁而入的原因,更是作為老面孔的星巴克應該感到威脅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