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看此劇,將抱憾終生及下一個終生

不看此劇,將抱憾終生及下一個終生

1988年,我兩歲,記不住事,我後來聽說,當時我們家燒水做飯主要是靠煤。那時大多數北方家庭都有一個專門放煤的房子,本地叫炭房。本地沒有蜂窩煤,都是原始粗獷的大煤塊,每次使用前,得先用炭斧將其砸成小塊,再送至爐中。每年凜冬將至,每家每戶都要提前儲備數噸,堆滿炭房,才能安然過冬。

煤配火爐,無所不能,可做飯,可燒水,可取暖,還可烤饅頭片。只有一險,煤煙致命。冬夜漫長,煤灰久積煙筒,導致通流不暢,毒煙借縫遊散,隨風入夜,殺人無聲。命大者爬地而出,命衰者一睡永眠。

活下來的街坊鄰居們共處一巷,一票小孩兒常年奔於巷中,奔成發小兒。每到飯點兒,各家各媽依門而站,手扶鏽鐵大門,放聲咆哮:「龍龍,吃飯。」可憐的龍龍回家沒吃幾口,就會被老媽派去給隔壁王阿姨送一碗剛出鍋的素餃子嚐嚐鮮,回來時,手裡必多一份王阿姨剛醃好的解膩油黃瓜。趕上熱鬧時候,龍龍一中午得換四五家。

那時國破山河在,大家都沒錢。家裡特別沒錢的小孩兒就上街自己找飯轍,又沒錢又沒種的小孩兒就是他們的飯轍,搜出一毛就是一袋酸梅粉。總的政策是「自覺從寬,雞賊狂扇」,先讓你自己掏,你掏完了他要是還能搜出來,就是一頓扇。

我沒被扇過,守身如玉,一路長大。長大後,我第一次看《與青春有關的日子》,覺得真他媽好啊,生於那個年代的人,幸得此好劇,可聊憶青春,可回溯過往。

再看看我們,身後一片廢墟,每年都有操蛋編劇號稱寫出了全民回憶,打開一看,沒人知道是誰的回憶,只清楚地看見,每一部戲裡都多多少少要打掉幾個孩子,這些年,所有被編劇們打掉的孩子,連起來,差不多夠繞五環一圈了。

萬幸,有一年我從五環回來,遇見了《請回答1988》。以前我發過一條微博,「沒辦法和覺得《冰血暴》不好看的人做朋友。」

注:劇版。此處特指第一季。

看完《請回答1988》後,我覺得這個話還是太輕,換成「沒辦法忍住不殺覺得《請回答1988》不好看的人」,一看,又好像稍微有點重了。總之,怎麼說呢,沒看過《請回答1988》的人,就像冬天沒有舔過大門的北方小孩兒一樣,終生抱憾。

講道理來說,我是沒空看韓劇的,雖然有部分韓劇水準勉強尚可,但也不至於真的去看,畢竟美劇英劇都看不過來,何必作踐自己,浪費生命。

最終開始看《請回答1988》的動機其實很簡單,就是無聊加劇荒,再加上彼時他正暴得大名,登頂豆瓣。我想,好吧,信你們一回。接下來的一個禮拜,是我近幾年飲水量最少的一個禮拜,根本顧不上喝,也不敢喝,喝了就得尿,春宵一刻值千金,浪費不起。

可以說,《請回答1988》就是80後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上下其實還能各探十年,或者更遠。70後、90後都能看懂,都能看哭。至於為什麼無數國產編劇沒做到的事,被一個韓國編劇做到了,這就要感謝亞洲民族彼此之間的默契了。

是真的默契。故事講的是一個衚衕裡,五戶人家兩代人的日常,這個背景,聽起來不是一般的寡淡。但看上五分鐘,你就再也沒時間喝水了。開場不久,就到了飯點,各家各媽,依門而站,放聲咆哮。幾分鐘後,各家小孩子依次出門,交叉換飯。下午放學,路遇小混混劫道,搜遍全身,還順走了鞋。到了晚上,一個倒黴人家遭遇煤煙突襲,苦命二女兒爬地而出,撿回一命。

我操,一口氣吞了幾集後,我開始快速回憶童年,甚至動了給發小兒打電話的念頭,想問問他們,記不記得小時候身邊可曾潛伏過韓國人。

其實看一個年代劇是不是真的牛逼,主要就是看他處理集體回憶的方式牛不牛逼。但這對《請回答1988》的李有貞編劇來說,形同兒戲,她有更高的追求。李編劇縱橫全局,埋下草蛇萬千,灰線無數。最長的梗一埋就是十幾集,埋到你早已喪失記憶,埋到你某個深夜突然醒悟,靠在床頭,七竅流血。

編劇牛逼,演員也沒落下。一圈兒群像看下來,涕淚交零,同樣是一起生活在亞洲的年輕演員,人家怎麼就他媽的那麼會演,隨便提出來一個男四號,就夠我們的小鮮肉手刀競走追二十年。

正煥,像生下來就是正煥。阿澤,像生下來就是阿澤。德善,像上輩子就是德善。東龍,像最近五百年一直是東龍。善宇就不提了,高手太多,已被淹沒。

除了演員,韓劇的整體制作水平當然也甩了我們很多年。韓劇往往只用一句臺詞,就可以讓你溼目,這不是簡單的劇作之力,這是導演、編劇、攝影、演員、配樂共同合力完成的戲劇衝擊,就那麼一下,催人奶下,比鯽魚湯都管用。而國產劇還停在煽情必須起配樂,而且必須長起不落的階段,像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陽,生生把你曬哭,你若不哭,配樂不散。

當然,《請回答1988》的配樂和插曲也是制霸級碾壓,精準到位,直抵海馬迴,很多歌都不用聽,一看見歌名,腦盤就自動開始唱了。

當然最強的還是劇作。李編劇句句如刀,覺得虐心無趣,直接改成了挖心,今天給你挖出來,明天給塞回去,等不到後天,明天晚上再給你挖出來。以至於當年大結局播出後,很多人投入的情感過多,心臟出入胸腔次數也過多,不滿最終CP安排,喪心病狂,失去理智,去豆瓣怒刷一星。

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請回答1988》豆瓣評分依然堅挺,傲立韓劇之巔,手持9.6分,俯瞰眾生。

看的時間長了,劇中的鄰居就都變成了你的鄰居,好久不見,還真的有些想念。有時會隨便打開一集,不為劇情,只為感受雙門洞的氛圍。這種獨特的觀劇感受,叫做「陪伴感」。我的觀劇史上,很多劇都有陪伴感,《我愛我家》有,《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有,《太空堡壘卡拉狄加》有,《豪斯醫生》有,《無恥之徒》也有,但對我來說,總體上陪伴感最強的就是《請回答1988》。

其實,這些手藝對李編劇來說,都是行活兒,順手為之。她真正最牛逼的地方,也是《請回答1988》最牛逼的地方,是「共情」。「共情」可以讓你哽咽抽泣,讓你肝腸寸斷,讓你靈魂出竅。「共情」會將你的情感煉成淚,我還沒見過有人看《請回答1988》不哭成傻逼的。《請回答1988》堪稱「共情博物館」。

「共情」,又叫同理心、同感、投情。

「共情」是由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主要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具體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套換成劇作領域是這樣:

1、編劇藉助過往溝通經驗,深入溝通參與者內心去體驗他們的情感、思維。

2、編劇藉助於知識與積累,把握觀眾的體驗與他們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繫,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編劇運用劇作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觀眾,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好,知道你沒看懂。我來用人話翻譯一下,簡單說就是「從世間的感同身受中提取內核,打磨發散,讓更多人迅速感同身受。」

我隨手舉一個劇中「共情」實例:

德善家中常年手緊,在一生一次的修學旅行前夜,德善媽為了讓女兒盡享歡欣,不留遺憾,咬牙去找鄰居正煥媽借錢,德善媽提著一籃土豆,借豆串門。進屋坐下,卻難開其口,好容易鼓起勇氣,正要開口,卻被正煥媽會錯意打斷,以為她想延期償還上次借的那筆錢,連說不急,會錯意後的好意,生生把德善媽再次借錢的打算噎了回來。無功而返。本已十分尷尬,這下又添十分。

半夜躺下。正煥媽突然叫門,提來一籃子玉米,放下便匆匆離去。德善媽仔細一看,玉米下壓著一個信封,打開,是一疊錢。還附了一張字條,「德善明天也要去修學旅行吧,拿著去補貼些零花錢吧。」原來是正煥媽後知後覺,幡然醒悟。德善媽捏著信封,熱淚滿目。

文字終究表現力有限,沒看過的人建議還是去看一下原劇,生活不易,共情盪漾。

關於借錢的道理,左小祖咒早已說透:「借錢給朋友,你會失去朋友,失去錢。」大多數人,不到萬不得已,誰也不會輕易開借錢的口。可是生活不易,就是有那麼多的萬不得已,需要有一個真正值得託付,且不負所托的朋友來幫助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