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邊境村淘細節:一件快遞包裹的跨國之旅

「特寫」邊境村淘細節:一件快遞包裹的跨國之旅

緬甸木姐市弄派村,邊民美鳳正在拆她的包裹。攝影:呂萌

中國邊民巖沙駕駛著摩托車停在國境線上。邊檢站外的緬甸是另一番景象。通關後,緬甸境內通往弄派村的土路只有一米多寬,車來車往,路面溝壑縱橫。巖沙裝有商品的摩托車起起伏伏,沒走100米就熄了兩次火。

一種小宗物品的網購模式,正在中緬邊境上進行。每天大約有50件特殊的包裹,從全國各地發至雲南省德宏州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瑞麗市“菜鳥”物流中轉站——在“雙11”來臨前,這個數字通常會劇增。這些包裹的長途旅行更像是一場接力賽,由包括巖沙在內的農村淘寶小二們接過尾棒,交付到緬甸邊民手中。

國境線以南的改變不僅在民間。中國農村電商經驗,也進入緬甸學界的視野。2017年10月16日,來自緬甸5所高校的師生,在雲南省科技廳和德宏州政府主辦的“中緬互聯網+跨境電子商務技術”培訓班上,向鄰國取經。

數千公里外的“中國造”,不僅為當地農民帶來脫貧願景,也在改變著緬甸邊民的生活方式。從瑞麗這家物流中轉站的數據統計來看,緬甸買家偏愛溼巾、抽紙、紙尿褲、成衣、鞋帽等生活必須品。

2017年11月4日,一批包裹送達中轉站。它們發自浙江金華、台州、福建福州、泉州。寄送地最遠的一個包裹則來自吉林省松原市,兩地的直線距離約為3400公里。

10月底,這件包裹乘火車從松原出發,途徑山海關、北京到達武漢、成都的大型區域分揀中心。隨後,它被送往昆明,並在一家承運壓力巨大的分揀中心停留2天。

昆明到德宏州州府芒市尚未開通火車。高速公路上,包裹在大山之間穿行700多公里。到達瑞麗之前,這件包裹要在芒市經歷最後一次分揀。芒市到瑞麗高速公路行程約為100公里,國道行程則為120公里。

如果不趕時間,司機們更願意走國道。靠近瑞麗的路段沿江蜿蜒,路基兩側開滿一種茂盛的粉紅色野花。

將所有的包裹掃描後,下午2點,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分揀員們將它們重新編號,用馬克筆在包裹上寫下一串數字——每個數字代表一個設立在鄉村裡的農村淘寶站點。

「特寫」邊境村淘細節:一件快遞包裹的跨國之旅

分揀員的工作。攝影:呂萌

那件發自松原市的包裹的編號是8017,即表示它將被送往姐相鄉廣弄村。它的主人,則是住在與廣弄村相鄰的緬甸村寨。

它將和福建、浙江的包裹一道被打包在一個綠色編織袋中。承載它們的“菜鳥”物流車一路向南,在邊境線上馳騁。在1400米海拔制高點——南京裡隧道翻越山脊後,緬甸近在咫尺。

面積僅為1020平方公里的瑞麗國境線長達169.8公里,西南、西北、東南三面與緬甸山水相連、村寨相望。它是中國西南最大的內陸口岸,毗鄰緬甸木姐市。

在中國官方語境中,瑞麗是一個集邊疆、邊境、山區、少數民族、“直過區”(即建國初期直接從原始社會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地區)為一體的非連片貧困市。截至2017年10月,瑞麗市建檔立卡貧困總人口為4187戶14391人。

作為精準扶貧的配套工程,瑞麗市各級村淘物流體系已於一年以前基本搭建成形。小型廂式物流貨車可以抵達瑞麗最偏僻的少數民族村寨。通常這些村寨離滇緬邊界線不足3公里。

得益於邊境開放城市的惠民政策,持有邊民證的中國居民可以帶貨快捷通關,往返中緬兩國。

“早就把生意做到緬甸去了。”一名當地村小二有些得意。

靠近邊境線後,這件包裹首先要經過與緬甸北部克欽邦接壤的等扎村。和廣弄村相似,以景頗族、傈僳族為主要民族的等扎村是瑞麗最偏遠、貧困的村寨之一。全村401戶1784人,人均年收入約為2000元,低於中國農村貧困線。

農村電商是當地精準扶貧的重點措施之一。村小二熊亞所一家是當地首批受惠者之一。按照合作模式,這些村小二可以獲得提成。

等扎村與緬甸克欽邦隔南灣河相望。站在等扎村搭建的村淘代購站點,可以看到對岸緬甸境內的當地檢查站。

為響應2015年國務院72號文件“鼓勵邊境地區群眾搬遷安置到距邊境0—3公里範圍”的號召,等扎村從壩子上全體搬遷到緊鄰邊界線的位置。

從溼巾、抽紙、手機殼到摩托車配件,幾千公里外的商品出現在代購點一塊21英寸的電腦顯示器上——它並非易事。作為當地扶貧攻堅戰的重點部分,當地政府甚至協調通訊運營商專門為這個偏僻的村淘點鋪設了一條網絡線路。

當然,村民們至今還沒有完全適應網購的規則。他們對先付款後收貨的方式還充滿疑惑。村小二隻能先替買家墊付。

這種基於信任的交易方式偶爾也會遇到麻煩。熊亞所替一位同鄉墊付了一輛拖拉機的網購款,可貨到之後買家拿不出錢。但好在民風淳樸。“也許他遇到困難了,我只能再等等,拖拉機讓他先用著。”熊亞所說。

與緬甸東部撣邦相鄰的喊板村弄島鎮喊板村也有村淘點。28歲的傣族村小二散悶有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代購點平時由妻子葉甲和表弟相晚打理。

葉甲比散悶大一歲,他們的跨國婚姻已經進入第八個年頭。喊板村是個傣族村寨。按傣族風俗,小夥子們晚上去附近的傣族村寨和姑娘們唱歌跳舞。散悶轉到緬甸的傣族寨子時,對美麗的葉甲一見鍾情。這個出過專輯的民歌歌手很快贏得了對方的芳心。

跨境電商看起來並沒有那麼複雜。緬甸邊民們通過散悶、葉甲的緬甸親戚選定物品。親戚把物品鏈接和貨款發給葉甲,由後者在淘寶平臺上下單。

“菜鳥”物流車司機每天會把包裹卸載在散悶的站點內。表弟相晚在每件包裹上寫好買主的姓名,將國內買家的包裹和緬甸買家的分開堆放。

散悶把緬甸買家的包裹重新打包好,放進麵包車後排。通常,持有邊民證的散悶和持有邊界通行證的葉甲一週去緬甸送兩次貨,每次累積的包裹大約有40件。

通關後,麵包車沿沙塵飛揚的坑窪土路駛入緬甸境內大約一華里,道路被河流阻斷。散悶在一個渡口下車等待緬甸的幫手。對岸是緬甸撣邦南坎市。

「特寫」邊境村淘細節:一件快遞包裹的跨國之旅

散悶的緬甸籍妻子葉甲在岸邊等緬甸幫手。攝影:呂萌

兩個緬甸傣族青年和汽車、摩托車一起被駁船擺渡過寬約50米的河面。一個青年是散悶的老友,另一個矮個子青年是第一次和散悶見面,他想做散悶在緬甸的幫手。

在渡口上轟鳴的慮沙機旁交接完包裹之後,矮個子青年讓散悶現場給他網購了一個手機殼。

“我們的生意就是這樣做到這裡的。”散悶說。他把兩個青年送到駁船上,揮手與他們告別。過河之後,他們再把包裹交付給買家。

葉甲的漢語不太流利,但數錢的動作很熟練。散悶不願意透露當村小二的實際收入。不過他承認,這份副業已經可以改善家庭經濟狀況,並將很快超過他上班的收入。

國境線上的村莊,在村小二的帶領下,都在發生著生活變化。

物流車到達喊板村10公里之外的廣弄村後,那件吉林松原的包裹被交付到巖沙手中。

他把這批包裹裝在摩托車後座上的塑料筐裡,向邊檢站駛去。過檢進入緬境後,道路兩側的農田廣闊,灰毛水牛在地裡悠閒地走動著。夕陽變成紅黃相間的巨大金色輪盤,緩慢墜入遠處的地平線。

弄派村的民居全是傣族傳統的木屋。這種建築一般分上下兩層,下層的空間放置農具,上層居住。在一間木屋裡,包裹的主人美鳳已經在自家的木屋日雜店等候。這位26歲的緬甸傣族女子正獨自打理店鋪,他的丈夫剛剛去了仰光市。

美鳳不會說漢語,但她拆快遞包裹時期待的神情和中國女孩別無二致。吉林松原的包裹裝的是一雙棗紅色的兒童棉靴,江蘇徐州的包裹是一雙同款式的藍色棉靴。浙江金華帶來彩色的驚喜,5雙色彩明亮的兒童棉襪在透明塑料包裝中一字排開。福建福州則深諳女性之美,一件咖啡色方格毛呢連衣裙被摺疊得整整齊齊。

“這些款式在緬甸買不到。”美鳳說,源於兩國的經濟水平差異,緬甸邊民們生活用品大多來自中國。

巖沙和美鳳用傣語交談著,他讓美鳳多向寨子裡介紹中國網購的情況,“你可以讓他們看手機客戶端上的價格,我們一分錢不會多收,送貨還免費。”

他告訴美鳳,希望更多的村民能在中國“雙11”中搶購低價商品。

一個會說漢語的緬甸中年男子騎著摩托車來找巖沙。他請巖沙幫他網購一頂帽子。巖沙下完單告訴他,貨到之後他會來送,如果他沒空就打電話通知他去取。

巖沙把摩托車從美鳳家推出來,向美鳳交代幾句後,他啟程回家。

美鳳鄰居家8歲的兒子莊亮正在用自制樂器為自己伴奏:一套破損的玩具架子鼓、一個裝洗潔精的塑料桶、一小隻生鏽的空鐵皮桶和用筷子支著充當吊鑔的鍋蓋。

「特寫」邊境村淘細節:一件快遞包裹的跨國之旅

弄派村,美鳳鄰居家的小男孩在用自制樂器奏樂唱歌。攝影:呂萌

這是一個尋常的日子。孩子先用傣語唱了一首緬甸流行歌曲,又用漢語唱了一首《童話》。夜色籠罩弄派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