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看懂西方哲學史

(一)自然哲學階段
一文看懂西方哲學史

米利都學派三傑——泰勒斯:萬物都是水做的。

泰勒斯以為水是原質,其它一切都是水做成的。因為有一種說法是:萬物都是氫構成的,而水是由一個氧原子和兩個氫原子構成的。

米利都學派——阿那克西曼德:太陽像大地一樣大,或大於大地的二十七倍,或大於大地二十八倍。

他認為萬物都出於一種簡單的原質,但不是水。他是第一個繪製地圖的人,他認為大地像一根圓柱。他的生命起源理論接近現代科學:所有生命來自海洋,有的生命來到了陸地。

米利都學派——阿那克西米尼:我們的靈魂是氣,把我們包圍在一起,也包圍著整個世界。

他認為大地像一個圓盤(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大地是球狀的)。米利都學派重要的不是他們的成就,而是他們要嘗試研究的東西——自然科學的奧秘。

畢達哥拉斯:既有神,又有人,也有像我畢達哥拉斯這樣的生物。

萬物都是數。畢達哥拉斯是首位數學家,他是個集體主義者,他崇尚集體主義,並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創造了一個小團體:所有榮譽都歸自己,違反規定的以天神的名義處死。

赫拉克利特——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

這和中國哲學中的“見山是山”類似,理論為:萬物每時每刻都在變化,不同時間,物質已經變換。他認為任何東西都是相對的,沒有戰爭,就不會珍惜和平,沒有冬天,就沒有春天。

(二)思辨哲學階段

巴門尼德:唯一真實存在的是“一”,“一”是無限的,是不可分的。

巴門尼德否定了赫拉克里特的“對立面統一”,認為根本沒有對立面。就好比他說冷,而“熱”就是“不冷”。他認為凡是能夠思維到的,都是現實中存在的。從他開始,哲學進入思辨領域。

恩培多可勒:我是一位不朽的神明而非凡人。

恩培多克勒的創造性,除了科學以外,就在於四原素(土氣火水)的學說以及用愛和鬥爭兩個原則來解釋變化。他拋棄了一元論,並把自然過程看做是被偶然與必然所規定的,而不是被目的所規定的。在這些方面,他的哲學要比巴門尼德、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諸人的哲學更富於科學性。

阿那克薩格拉:心是一切運動的根源。

他將哲學帶到了希臘。他認為萬物都可以無限地分割。太陽不是神,只是一塊會發光的大石頭。他研究過隕石,認為其他星球也有生命,並認識到了月亮是反射發光。

德謨克利特:任何不可分割的越佔優勢,則重量越大。

至大無外,至小無內,第一個原子論者,也是決定論者,認為萬物都是按照自然規律運行。

普羅泰戈拉: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智者派,又稱詭辯派,形式邏輯,以辯才聞名。據說普羅泰戈拉教過一個年青人,規定這個年青人如果在第一次訴訟裡就獲得勝利,才交學費,否則就不交。而這個青年人的第一次訴訟就是普羅泰戈拉控告他,要他交學費。

蘇格拉底: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什麼都不知道。

雅典就像一匹馬,而我就是一隻不斷叮它,迫使它不斷奔跑的牛蠅。蘇格拉底在辯論中度過一生,他說自己是一個“思想助產士”(他的母親是接生婆),辯論的目的就是引導出知識。他因為辯論招致嫉恨,被認定為“蠱惑思想者。”他有兩次機會可以躲避死刑,一次認罪,他認為那是放棄真理。一次是選擇流放,他認為破壞了法治,最後喝下毒酒。

(三)早期形而上學階段

柏拉圖:理型的世界

柏拉圖認為:在物質世界的背後,必定有一個“實在”存在。就比如一匹馬,在另外一個世界裡存在著馬的概念你才能認識到“這是一匹馬”(類似於康德的先驗)。實在世界分為兩個領域:用感官來認識的“感官世界”和用理性來認識的“理型世界”。靈魂只是暫時居住在人類軀殼裡,一旦醒來,就會走出“黑暗的洞穴”,回到“理型的世界”。柏拉圖認為人體分三個部分,頭部代表理性,胸部是意志,腹部是慾望。國家也一樣,只有三個部分協調發展才能和諧。

亞里士多德:第一位百科全書式哲學家

亞里士多德否定了柏拉圖的“理型論”,認為馬的概念(理型)未必先於馬的存在。柏拉圖是陷入一個虛幻神話世界裡“不可自拔”。由此,形而上學從柏拉圖的“虛幻式”向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式”開始轉變。他創立“四因說”(形式,目的,質料,動因)用以解釋萬事萬物。這也開創了西方的科學精神,即:凡事我們要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他的倫理學提倡“黃金中庸”,他將自然科學分類(動物植物),創立辯證法,邏輯學。政治學說傾向於“國家主義”。他認同奴隸制,歧視女性,認為女性是被動的“土壤”。

犬儒學派: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物質之上,而在於精神之上,這種幸福一旦得到,就永遠不會失去。

最著名的犬儒派人士叫戴奧基尼斯,據說他住在一個木桶中,除了一襲斗篷、一支棍子與一個麵包袋之外,什麼也沒有。有一天他坐在木桶旁,舒服地曬著太陽時,亞歷山大大帝前來探望他。亞歷山大站在他的前面,告訴他只要他想要任何東西,他都可以賜予他。戴奧基尼斯答道:“我希望你閃到旁邊,讓我可以曬到太陽。” 就這樣,戴奧基尼斯證明他比亞歷山大這位偉大的將軍要更富裕,也更快樂,因為他已經擁有了自己想要的一切。

斯多葛學派:沒有任何事物是偶然發生的,每一件事物發生都有其必要性,因此當命運來敲你家大門時,抱怨也沒有用。

斯多葛派反對形而上學,屬於務實派,思想開放,富有時代精神。它的學說很多方面類似於現實理念佛學。其最大的貢獻是提出“一切人都是平等的”,基督教在接受斯多葛派許多東西時,也接受了這一觀念。

伊壁鳩魯派:“死亡和我們沒有關係,因為只要我們存在一天,死亡就不會來臨。而當死亡來臨時,我們也不再存在了”。

標準的享樂主義者,對政治團體不感興趣,勸人要離群索居。這個學派最初也強調:在我們考量一個行動是否有樂趣時,必須同時斟酌它所帶來的副作用。例如你喜歡吃肉,哪就天天只給你吃肉,慢慢你就會知道什麼是“副作用”了。但後期淪為純粹的放縱。

(四)基督教哲學階段

新柏拉圖主義:上帝的神聖之光也無法普照大地。

這個學派的主要人物叫普羅汀,根據普羅汀的說法,靈魂受到神聖之光的照耀,而物質則位於並不真正存在的黑暗世界,至於自然界的形式則微微受到神聖之光的照射。然而,最靠近上帝的還是我們的靈魂。唯有在靈魂中,我們才能使生命的偉大與神秘合而為一。事實上,在某些很偶然的時刻中,我們可以體驗到自我就是那神聖的神秘之光。基督教神學採納了很多新柏拉圖派的學說。

聖奧古斯丁:愛上帝的人最終的歸宿是“上帝之城”,那些只愛自己只能住在“世俗之城”。

聖奧古斯丁是基督徒,基督教的理論是:上帝是善的,上帝創造了世界。那麼問題就來了:既然善的上帝創造了世界,惡是從哪裡來的?他通過新柏拉圖派認識到:惡不是肯定的實在,只是缺乏“善”的思想。他對新柏拉圖學派的東西爛熟於心,進行了整合,最終使基督教的信仰成為合乎理論的東西。

阿奎那:理性與信仰合二為一

每一種宗教都包含著一種哲學,阿奎那在聖奧古斯丁與新柏拉圖主義結合的基礎上又進了一步。他拋棄了柏拉圖哲學,採用了亞里士多德哲學。這個行為是明智的,他將哲學和神學做出清晰的界定:凡是理性認識的,就不需要信仰。只有通過信仰才能認識的,理性就不可能認識。使兩者在理論上沒有衝突而且能夠得到互補。

(五)英國經驗主義

培根:知識就是力量

經驗主義,歸納法創始人,實驗科學先驅。主要著作有《新工具》,《論科學的增進》,《學術的偉大復興》

霍布斯:利維坦(國家)

霍布斯也是位經驗主義者,還是一名十足的唯名論者。他說,除名目外別無普遍的東西,沒有語言,就沒有真和假。他最著名的是政治學說,他反對專制,認為人生來平等。

洛克:政府論

人生下來就像一塊白板,通過感官接受經驗才形成觀念。這是經驗主義者的標準觀念。洛克最著名的是他的政治學說,他強調人的自然權利,也就是“人天生自由”以及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

柏克萊:愛爾蘭天主教主教

柏克萊相信人有“靈”,他認為我們所有的觀念都有一個我們意識不到的成因。這個成因不是物質的,而是精神的。他否認在人類的心靈之外存在著一個物質世界認為人類的感官認知都是來自天主,他以批判世俗的看法聞名,主要著作是《人類知識原理》。

休謨:懷疑論

這是哲學史上重要的一個人物,他的懷疑論代表著哲學的一個死衚衕,在這條路上再也不可能有前進的空間。他認為我們的一切知識來源都是不確定的,都是值得懷疑的。他臨終前曾說過一句:“一塊木炭放在火上也有可能不會燃燒”。例如:一隻雞,每天看到主人來就有食物吃,但是有一天,主人來把它殺了。所以,我們接受的都只是“習慣”,而不是確定的知識。就像太陽每天升起一樣,也只是“習慣”,有一天它可能就不會再升起。他的“懷疑論”否定了因果律,否定了邏輯聯繫,這也是後來的哲學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康德的三大批判也因此而起)

(六) 歐陸理性主義(近代哲學)

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笛卡爾試圖用懷疑的方法為知識找到一個絕對可靠的出發點,因此他懷疑每一件事情。最後得出結論:“我思故我在”。因為我無法確定“我”是真實存在的,但是我在思維,思維就是實體,所以通過我在“思維”這個實體,證明“我”是存在的(康德說這是偷換概念)。笛卡爾另外重要的理論是“二元論”(思維和廣延)和“方法論”。

斯賓諾莎:上帝就是自然法則

他否定笛卡爾的“二分法”,認為宇宙間只有一個實體,就叫做上帝或者大自然。除了上帝有“自由意志”外,其餘的都是按照自然法則生活,也就是“機械論”者。因為他的學說有點“無神論”(但不是無神論,只是說法不同),因此招來教會的痛恨。他是猶太人,但猶太人把他驅除出教,基督教也不待見他,最後只得逃出以磨鏡片為生。

萊布尼茨:物質與精神不同的地方在於物質可以不斷分割成更小的單位,但靈魂卻連分割成一半也不可能。

笛卡爾承認神、精神、和物質三個實體,斯賓諾莎只承認神,萊布尼茨認為有無限個實體。他認為任何事物存在都有理由,宇宙既然存在也有理由,這個理由就在宇宙之外,就是神。

盧梭:人生而自由,卻又無往不在枷鎖之中

嚴格說來盧梭不能算是一個哲學家,如果一定要把他劃歸為哲學的話只能是政治哲學家。他被認為是啟蒙運動的先驅,他的思想導致了法國大革命的誕生。他認為民主制度適合小國家,中等國家適合貴族制,大國適合君主制。

(七)德國古典主義哲學

康德:不是觀念符合對象,而是對象符合觀念。

康德對休謨懷疑論的回應是:對象也是一種觀念,這個對象觀念是我們的主觀建立起來的,我們的觀念當然和它符合。他把兩種概念的主客關係顛倒了過來,從而在邏輯上通過了休謨的懷疑論,因而康德稱之為“哥白尼革命”。他調和了理性派和經驗派。理性派認為知識都來自於先天理性,分析判斷具有普遍必然性,邏輯是可靠的。而經驗的東西是偶然的、易變的、不可信的。經驗派認為知識來自於感官經驗,分析判斷不能產生新的知識,還要依靠感官來進行綜合判斷。康德認為兩者都不正確,那麼有沒有一種判斷既是綜合判斷又是分析判斷?先天綜合命題如何可能?這個問題就構成了《純粹理性批判》的總問題,同時又引申出“十二範疇”和“二律背反”等一系列新概念的誕生。

費希特:自我、非我、絕對自我。

雖然自亞里士多德開始就已經存在“三段式”,但不得不說直到費希特這裡“三段式”才趨於成熟。費希特三段式:自我、非我、絕對自我。從自我的概念發展到非我的概念,並最終到絕對自我。這個絕對自我不是經驗的自我,也不是先驗的自我,而是提供了所有知識的實驗性根據,是理論理性和實驗理性的完美融合後的“自我”。

黑格爾:哲學就是哲學史。

黑格爾是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頂峰,他認為哲學是不斷髮展著的,是一種承上啟下的關係,哲學家們在各自的歷史時期完成各自的哲學使命。最後,就呈現出一個全新的哲學。因此,哲學史就是哲學,哲學就是哲學史。黑格爾哲學的特點是:不斷用新概念否定自己,他認為這是一種上升,因此稱為對立統一“否定之否定”,也就是“辯證邏輯”。他的邏輯學就是推理“真理”,也就是上帝的產生過程。在佛教裡,真理是不可言說的,黑格爾的《邏輯學》就是把不可說的說出來的一個過程。他的《自然哲學》也是這樣,通過層層昇華,最後“僵硬冰冷的石頭也會呼喊起來,使自己超脫為精神”。黑格爾哲學的秘密和誕生地是《精神現象學》。精神現象學是講“精神”的,邏輯學是講理性的,理性知識才是絕對知識。但這個邏輯理性轉變為絕對知識需要一個訓練過程,這個過程就是《精神現象學》。

叔本華: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叔本華是康德體系的改制品,但他和黑格爾不同。黑格爾取消了物自體的神秘,把這種形而上的東西變成基本的東西。叔本華保留了物自體,在他的哲學裡,物自體就是意志。但因為受到印度佛教的影響,他的哲學趨向於悲觀主義:宇宙是邪惡的,意志也是邪惡的,是我們永無止境苦難的源泉。知識越多,苦難越多。

尼采:上帝死了

尼采是兩任路德教教長的子孫,但他卻稱為基督教的強烈批判者。他繼承了叔本華的思想,強調權力和意志的作用,提倡昇華和剋制。他的個人私德不堪入目,但他對未來的洞悉能力超出常人。科學的興起,基督教信仰的衰落,使他預感到一個虛無時代即將來臨。因此他預言:未來否定生命的基督教倫理會被肯定生命的的哲學所代替,強權統治和血腥戰爭也將要發生。

(八)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的終結

費爾巴哈: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法無明文規定不受罰。

費爾巴哈所處的時代被認為是著德國古典主義哲學終結,因為此前的哲學已經解釋了世界,以後則是應當改變這個世界。從費爾巴哈開始就批判“唯心主義”和基督教神學。費爾巴哈認為:是人造就了神,而不是神造就了人,神的意志其實也就是人的意志。

馬克思:歷史與邏輯的一致。

“歷史與邏輯的一致”其實是“哲學就是哲學史”的另一種翻譯。馬克思哲學的前身是黑格爾這是毫無疑問的。不過不同的是他認為推動歷史發展的不是“精神”而是“物質”,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生產方式。人類歷史上的政治、哲學、宗教、藝術都是生產方式的結果,這種論點就是“唯物史觀”。但社會有物質的一面同時也有精神的一面,因此馬克思哲學的缺點也很明顯。

胡塞爾:理性給予被認為是“存有者”的東西,即一切事物、價值和目的以最終意義。

黑格爾之後的哲學,開始分類細化。胡塞爾也談精神現象,更加細化的精神現象。對於“現象和本質”,康德只講現象,本質存而不論。因為本質是“物自體”,是不可知的。黑格爾認為本質是可知的,但現象是現象,本質是本質,兩者是分開的。到了胡塞爾這裡,現象就是本質,本質就是現象。這就如同黑格爾邏輯學裡的“本質就是存在,本質是過去的存在”。胡塞爾論證的是:我們所理解的世界現象、只不過是這個世界對我們的意識的自我映現的原本樣子,也就是本質和現象融合的“普遍意識”。

海德格爾:通過首先理解人類來理解一般的存在。

海德格爾要研究的“存在”不同於原先意義上的存在,他研究的“存在”是:“我們的存在方式和世界對我們的存在方式”。他的哲學是胡塞爾的延續,認為原先意義上的“存在”只是我們主觀上的“存在”,而不是客觀和普遍意義上的存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