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用于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为何是露天的?

在古代,祭祀是一件既重要又神秘的事情。对于不同类别的神灵,祭祀的时间、地点、方式以及所用歌舞、祭品种类和规格都有严格区分。

就“祭天”而言,不仅要在冬至日,还必须在南郊举行祭祀仪式。古人认为天阳地阴。冬至日,天气转暖,阳气上升,选择这一天可与天神相交接。方位上,南方也为阳,所以便选在地处北京南郊的天坛。而圜丘又位于天坛的最南端,所以古人还将祭祀天神的地方建造成圆形,象征天。

据史料记载,祭天大典在冬至那天举行,开始祭祀时间为“日出前七刻”,也就是天还没亮的时候。不过,在寒冬腊月的凌晨,皇帝带着皇室宗族和文武百官,在露天的圜丘坛上举行祭天大典,寒风刺骨的滋味想必不会太舒服。由此看来,建造一个露天的祭天之地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那么,为什么圜丘坛依然被建成露天的呢?

古代用于天子冬至日祭天的圜丘坛为何是露天的?

事实上,在嘉靖皇帝之前,祭天和祭地这些祭祀活动,都是在祈年殿内举行的。当嘉靖皇帝在北京城建造了地坛、日坛、月坛和圜丘坛之后,祈年殿便成了祈谷的地方,祭祀的神仙是皇天上帝,必须是屋下祭。此时的圜丘坛便成了祭天的场所,是大报天的地方,必须在坛上祭。由此,便有了寒冬腊月,皇帝携文武百官在瑟瑟寒风中祭天的情景。

圜丘坛,虽是露天的,但外面有二层圆形围墙,中间是三层圆形石坛,上层台面四周环砌台面石,中心一块圆形石板称“天心石”人站在天心石上说话,声音特别浑厚、洪亮。封建统治者则把这种声学现象说成是“上天垂象”,是天下万民对于朝廷的无限归心与一致响应,同时并赋予“亿兆景从石”的美名。

天坛的圜丘台,原是一座三层蓝色琉璃台,到乾隆年间,又将坛面、栏板、栏柱改换北京房山特产的“艾叶青”石。台分三层,每层四面各有九级台阶,周边均有汉白玉栏杆,每个栏杆和栏板都有精雕细刻的云龙图案。

不仅如此,祭坛所用石料数目,都与“九”有关。上层直径9丈,中层15丈,下层21丈,三层之和为45丈,都是九的倍数。

此外,圜丘坛外环砌石板九块,再外一圈为18块,依次往外每圈递增九块,直至“九九”八十一块,寓意“九重天”。这又是为何呢?

古人把一、三、五、七、九单数称为“阳数”,又叫“天数”,而九是阳数之极,表示至高至大,皇帝是天子也是至高至大。所以整个圜丘都采用九和九的倍数来表示天子的权威,还暗含了“九五之尊”的寓意。可见,古人不仅对天充满了无限的敬意,还对皇权赋予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互联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