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聚合交界地帶的臺灣花蓮花東縱谷地區,是兩個板塊擠壓對抗的交界線,因為兩個板塊的互相推擠、擠壓,花蓮地區的景色極其雄渾,時常會產生地震。2018年2月6日23時50分,臺灣花蓮縣附近海域發生6.5級地震,震源深度11公里,這可能是近半個世紀中,花蓮遭到到最嚴重的地震了,為花蓮祈福,也為這片土地上和自然力抗爭的人們致敬。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但也正是因為這裡地質情況複雜,花蓮段的海岸線與崇峻山嶺風貌,可以說是被造物神所特別眷顧,是造物神與人類共同締造並繼續演變中的神奇地方。地震、颱風、地熱等看似災害的偉大自然力營造,臺灣花蓮才成為世界級的地質景觀之地,這裡的太魯閣與清水斷崖奇絕天下,附近的蘇花公路、中橫公路更也是臺灣最險峻的奇蹟公路。到這裡去旅行,需要勇氣和小心,但也會收穫對於自然的敬畏和讚歎之心。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到達花蓮的火車,沿途多在太平洋海岸邊行駛,在那海邊和高山隧道中行進,那是一種百里海景長廊的旅程,這裡的沿海公路和鐵路,絕對交通工程環境傑作。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乘坐檯鐵到花蓮,旅行者不少會選擇在新城太魯閣車站下車。這座新城車站,斜立面的建築風格非常現代,車站裡有遊客中心,站前廣場上還有去太魯閣旅遊觀巴,車站就在太魯閣、清水斷崖和七星潭中間,交通位置優越。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花蓮新城車站因為鄰近太魯閣國家公園,因此又名太魯閣站,從到達這座火車站的時候,你就會看到眾多的形式題材在謳歌這裡的美,火車站大廳裡懸吊著一束巨大的花束來迎送過往的人們,大廳中的彩色窯燒玻璃大型組畫“太魯閣之美”,呈現太魯閣自然景觀的磅礡氣勢。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來到沿海岸公路來到崇德隧道附近,這裡是崇德、清水、和平等山臨海懸崖所連成的大塊大石崖,前後綿亙達21公里,地質以片麻岩和大理岩為主,成90度角直插入太平洋,高度均在800米以上。清水斷崖位於清水山東側,所以名字才有“清水”二字,不過這裡實則是太平洋深邃的藍,清水兩字頗有形象誤導之意。這段景觀公路自蘇花公路和平至崇德之間,其中清水山東南大斷崖尤其險峻,絕壁臨海面長達5公里,景色無比壯觀。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在沒有颱風的季節,這裡海面平靜海天碧藍。因為這裡斷崖高山高度太高,完全拍不到山的全景,空拍機在山壁斷崖與無垠汪海之間凌空掠過,可以感受到前人建築這條路的艱辛。這條道路從花蓮通往宜蓮,宜蓮在以前,屬於臺灣的陸上孤島,只能用乘船才能達到,完全被高大山脈阻隔,從陸路很難到達,也正是大量沿海公路和隧道工程建設,才最終將整個環島公路和鐵路連通。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現在的蘇花公路清水斷崖路段,大部分重新建過,以截彎取直及開鑿新隧道來拓寬道路,而依傍清水斷崖雄偉景色的蘇花公路臨海舊道,比較安全的路段被改造成觀景步道,但很多舊道被廢棄,一些舊道中間都開始長樹了。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臨海舊道多數路段因屬落石頻繁危險區封閉,目前僅規劃開放匯德景觀道路(步道),位於匯德隧道北口休憩據點舊道路段,景觀道路開放終端,為臨海路段徒步區。從崇德步道觀景平臺的石階下去,是一條短程步道,底下還有一個觀景平臺,可以靠近觀賞下面的沙灘和海浪。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離開清水斷崖後,乘車折返進入太魯閣峽谷景區,這裡山高谷深,隧道極多,道路險峻,處處可見到塌方、泥石流和巨大的落石痕跡,在地震後、大雨或颱風後,這路段是非常危險,不過每次花蓮人也用無比的決心和毅力,一次次的修復重新了這段神奇的道路。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太魯閣大峽谷的原住民為泰雅族,該族曾經在峽谷附近建有近百個部落,形成了獨特的泰雅文化。“魯閣”泰雅語意為桶,太魯閣在泰雅語中的意思就是“偉大的山脈”。太魯閣國家公園涵蓋了劇烈造山運動隆起形成的變質岩區,區內岩層走向大致成東北往西南向,園內高山突兀,峽谷深邃,奇景美不勝收,極具特色之處。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這是一條偉大神奇的峽谷,也是一條和自然偉大抗爭的峽谷。在峽谷中的長春祠,供奉著中橫公路興建工程殉職的225位築路人靈位,唐式風格建築依地勢嵌入山壁間,清新的泉水自山壁湧出,形成一道飛瀑,成為中橫公路具特殊意義的地標。1980年長春祠首次坍塌,1987年峭壁崩坍,落石擊毀祠體及周邊建物設施,於1996年完成重建,翌年才重新對外開放。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祠後峭壁上建有階梯,循階而上沿途經觀音洞、太魯閣樓、鐘樓、再過一吊橋可至禪光寺,俗稱為“天堂步道”,禪光寺是太魯閣公園內位置最高的寺廟。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大多數遊人遊覽太魯閣,會從砂卡礑大橋站下車開始遊覽,而其實在砂卡礑前面的小錐麓步道,就可以開始下車步行遊覽了。小錐麓步道的起始位置,是公路隧道口,可以走隧道里的人行通道,然後從側洞穿出隧道,來到綠意盎然的立霧溪谷下游區段。這樣的遊覽,可以從小錐麓步道直接走到砂卡礑步道,從立霧溪走到砂卡礑溪,欣賞兩條溪流的不同之美。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小錐麓步道非常的短,只有0.6公里長,走路拍照大概20分鐘即可走完,沿途都是山谷溪流區域,危險地段都採用了鋼欄步道。步道中有一座繩索吊橋,遊客可以選擇走吊橋,也可以走普通的步道,吊橋底部踩踏區,寬度只有兩根粗麻繩大小。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不同於其他遊客眾多的熱門步道,這裡小錐麓步道很是幽靜,沿途可以看到很多蝴蝶和蜘蛛,生態環境很優美,較為小眾,沒有旅行團來這裡。有些路段,甚至還有1/3幅路面,被巨大的蜘蛛網覆蓋,走過時只能低頭小心鑽過。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小錐麓步道走到頭,就看到一條寬闊碎石路,再之後就可以看到砂卡礑溪上的砂卡礑橋了,公路橋高高在上,需要攀登之字形臺階才能登橋。在太魯閣境內,河川以脊樑山脈為主要分水嶺向東西奔流,東側是立霧溪流域,面積約佔整個太魯閣公園的三分之二,河流主幹貫穿公園中部,支流則由西方及北方匯來。脊樑山脈西側狹長區域,是大甲溪上游的南湖溪、耳無溪、畢綠溪等等。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從這裡開始就是砂卡礑步道了,砂卡礑步道共有4.1公里長,從砂卡礑橋到三間屋,是太魯閣的精華景點所在,步道景色奇絕優,動植物群落豐富,沿線觀景平臺採用生態工法,可遊覽的時間很長,細細全程遊玩,往返時間大約需要4~5小時,多數遊客只會走其中部分。站在砂卡礑橋上,看到砂卡礑溪是富含礦物質呈現寶藍色,就像玉帶一樣。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大多數遊人遊覽太魯閣,會從砂卡礑大橋站下車開始遊覽,而其實在砂卡礑前面的小錐麓步道,就可以開始下車步行遊覽了。小錐麓步道的起始位置,是公路隧道口,可以走隧道里的人行通道,然後從側洞穿出隧道,來到綠意盎然的立霧溪谷下游區段。這樣的遊覽,可以從小錐麓步道直接走到砂卡礑步道,從立霧溪走到砂卡礑溪,欣賞兩條溪流的不同之美。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砂卡礑步道很多道路都是懸壁開鑿,完全在陡崖中間開出一條路來,這裡山高崖壁陡直,流水直接由石頭崖壁流下,相信在大雨的時候,這裡步道外面一定是瀑布飛流。太魯閣景區附近共有十多個步道可供遊覽,每個步道都有自己的特色,全部走完需要遊玩好幾天。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每次地震和大臺風都會破壞太魯閣的景觀,這裡幾乎不存在長期原狀的建築,很多建築和橋樑都被自然力量損毀過,有些還損毀了很多次,還有一些名人題字石碑經過多次損毀甚至“屍骨”無存。峽谷中,許多路段會不斷的重修,新隧道和橋樑不斷建設,這裡地勢險要危險,很多地方都有小心落石的提示牌。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太魯閣這裡這條道路,屬於中橫公路,因為自然環境惡劣,這條道路也是臺灣最容易被封路的道路之一。和這裡地質條件同樣惡劣的,估計國內只有西藏波密的通麥可以相比,兩者都是在地質板塊的擠壓交匯處。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峽谷中很多路段不允許遊客步行,需要乘車進入深谷,因為以前這裡出過多起落石傷人事件,所以建議遊人,一定要帶上安全帽再進行遊覽,安全帽必須全程攜帶,因為有發生過遊客休息時摘下安全帽,結果被石頭砸中的悲劇。在路上,有專門的安全帽租用點。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當到達燕子口後,立霧溪峽谷在此變得更狹窄了,從這裡向西延伸到慈母橋,是立霧溪峽谷景色最美的一段。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燕子口步道從燕子口到靳珩橋,途中可欣賞太魯閣峽谷、壺穴、湧泉、印地安酋長巖等景觀。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燕子口對岸山壁有許多洞穴,這即是“壺穴”,是燕子口最具特色的地形景觀。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壺穴的形成有兩種,一種是地下水的出口,地下水在飽和的狀態時,便會從巖縫中滲出,久而久之就將岩石裂縫溶蝕成一個個的洞穴,大雨過後,有時還可觀察到一條一條水柱從巖洞中湧出,這即是“湧泉”。另一種形成的原因是立霧溪水侵蝕出來的,立霧溪在發育的過程中,湍急的溪水有時受到阻礙便形成漩渦,漩渦水流帶動河沙,不斷淘蝕巖壁,經長久的歲月後就形成壺穴地形。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燕子口後,全長二公里的九曲洞步道是太魯閣峽谷精華的路段,步道緊倚著高山深壑,向下俯瞰則是急湍的立霧溪水,兩岸山壁緊峙,鬼斧神工與險峻的地勢令人歎為觀止。九曲洞步道原本是中橫公路舊道,為疏解中橫公路交通及讓遊客便於欣賞峽谷景觀,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擬定人車分道計劃。1996年九曲洞隧道開通,讓車輛行駛隧道,原中橫路段則改成人行步道,使遊客能在沒有車輛的干擾下,悠閒地欣賞太魯閣峽谷景色。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印地安酋長巖景點,在長廊公路的前面左側山崖是一個人頭輪廓,男性的五官輪廓非常清楚,是絕對不能錯過的景點。太魯閣的旅行,遊人一般會到達天祥地區後折返花蓮市區,天祥這裡有遊客中心,還有不少酒店住宿,是太魯閣峽谷中少有的一塊開闊地,很多服務設置都坐落與此。

為臺灣花蓮地震祈福,願這些美景依舊雄渾壯美

此時此刻,諸多諸多花蓮的美景歷歷在目,很想再回到那個心中惦記花蓮,再看看花蓮的朋友安好,雄渾壯美的景觀安好,我為花蓮地震祈福,願早日能如願,重返這片偉大雄渾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