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均衡發展的難題怎麼破?

王馨怡所說的高密第二實驗小學,原來是大班額、舊校舍。去年建成新校區,擴增800多個學位,班額降到43人,家長拍手稱好。

這些變化,是高密教育惠民“1號工程”帶來的新成效。近兩年,高密把創建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縣作為教育“1號工程”,市委書記楊建華、市長王文琦8次現場調度,以縣為主大魄力建設學校、幼兒園,擴增學位、補充教師,全市城鄉教育發生大變化。

面對學位不足、教師不足、跨區擇校這些阻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攔路虎”,高密又是如何破解難題的?

投36億元建學校幼兒園,擴增學位解決大班額

2013年,高密通過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驗收,教育水平有了較大提升。但由於農村人口大量向城鎮轉移,城區學校大班額成為新問題。

“當時城區只有8所初中、24所小學,每年新增外來入學人口平均1100多人,學位不夠。”高密市教育局局長杜啟強介紹,當時有400多個班級超出規定班額,城區學校老舊、校園狹小、生均面積不達標,制約著教育發展。

2016年7月,高密市委常委會果斷決策:把解決大班額問題作為首要民生任務,全面改擴建城鄉學校、幼兒園。“堅持‘以縣為主、一體推進’,城鄉學校幼兒園一體規劃,改建校舍和破解大班額一體推進,土地資金等問題一體解決。”高密市市長王文琦說。

在城區,市財政投入10億元,高標準建成高密一中新校,搬遷老校。採取補位辦學方法,一中原校區改建成九年一貫制濱北學校,破解了城區北部缺少優質學校的問題。投資5億元重建、遷建高密五中、第二實驗小學等4所學校和3所幼兒園。密水街道結合老城區改造,籌集2.7億元,翻建立新中學、崇實小學等7所學校、幼兒園。上述學校在去年秋季啟用,城區校園煥然一新。

在農村,夏莊鎮投入9000萬元,重建2所小學,新建3所幼兒園,實現中小學全部用上新樓房、新設備,村辦園達到省級辦園標準。姜莊鎮徵地60畝,籌集4300萬元,僅7個月就建成了姜莊小學新校,教室全部配置85英寸觸控一體機,預留學位200多個。“新校啟用後,市政府組織對各鎮街重點工作滿意度進行電話隨訪,姜莊鎮教育得了滿分100分。”姜莊鎮教管辦主任周福祥說。

“到2017年底,全市完成82所學校、幼兒園的新建、改擴建工作,新增學位1.28萬個。其餘在建的24所,今秋開學啟用,大班額問題可全面解決。”杜啟強說。

優質均衡發展的難題怎麼破?

創新補充培養機制,三年新增教師1300人

創辦優質均衡教育,關鍵要有數量充足、師德優秀、專業精良、結構合理的教師隊伍。

現實問題是,一方面教師總量超編,另一方面教師結構性緊缺。這個矛盾怎麼破解?高密創新教師補充機制,解開了“問題釦子”。

“很幸運被錄用了。我非常珍惜這個機會,一定當好老師。”去年,大學畢業的高雁羽報考在編教師,結果沒考中。她正鬱悶時,接到了高密市招考合同制教師的通知。與高雁羽一同考取合同制教師的還有233人。這批青年教師全部被安排到化解大班額學校,以滿足新增設班級的需求。

“合同制教師由人社局和教育局公開招考,享有和同等資歷在編教師相同的工資,由市財政核發。”高密市教育局黨委副書記孫烈勇介紹,“我們建立了准入退出機制,合同制教師也可以報考在編教師,不合格的則解除合同。”

2017年,事業編提高到238人。由於合同制教師有33人考取了事業編,高密市又按照“考走多少遞補多少”的原則,把200名合同制教師的招聘計劃追加到233人。同時,再增加一年招聘計劃,2019年繼續招聘200人。

“加上今年500人左右的招聘計劃,近三年補充新教師達1300多人,有力加強了教師隊伍。”杜啟強說,“同時,培養青年教師成為新的課題。”

為培養青年教師,高密專門組織了培訓班,開展了入職培訓、師德培訓、教研培訓等菜單式主題培訓,促使青年教師儘快進入角色。通過名師大講堂、名師工作室、線上線下聯動教研等方式,提高青年教師專業水平。

各學校也開展了多樣化的培訓活動。第二實驗小學把培訓重點放在課堂,基本功比賽、彙報課、達標課、星級課堂、教學大獎賽連環推進,20多名新教師迅速成長。“我們採取個性化培養的辦法,每名青年教師配備骨幹教師、班主任、中層幹部、分管校長共4名導師,每週開展跟蹤聽課、展示課,每月開展青年教師論壇,著力培養新的骨幹。”崇實小學校長李常學說。

“在注重業務成長的同時,還要關心教師的生活。我們投入800多萬元,建設標準化鄉村教師週轉宿舍500套,統籌解決吃住行問題,穩定了農村教師隊伍。”孫烈勇表示。

設學區網絡化招生,引導800餘名學生迴流

由於歷史原因,城區的立新中學一直是擇校的焦點,班額嚴重“超載”,最高時單班突破65人。但在去年,立新中學縮減了招生人數,首次實現“零擇校”。“這是因為啟用了網絡招生平臺,擋住跨區擇校生300多人。4棟新教學樓啟用後,增加了班級,班額降到了50人。”校長高殿昌說。

網絡招生是高密治理擇校問題的新機制。去年以來,全市設立17個學區,繪製了對口直升全覆蓋的“招生地圖”,招生點明確到村居和小區。按照“招生地圖”,高密自主開發了網絡招生平臺,全市中小學實現網絡招生、陽光招生。

“我們組織幼兒園、小學把學生學籍、學校招生信息錄入招生平臺數據庫。招生時,根據報名信息,現場與數據庫信息比對。不在學校招生片區的,無法進入系統報名錄取,有效杜絕了關係擇校問題。”高密市教育局副局長姚靈光說。

結合學區制管理,高密同步啟動集團化辦學,首批第一實驗小學等3所優質學校分別和薄弱學校建立組合,按“一校長多校區”的模式,弱校掛優質學校分校區牌子,幹部教師一體調配。輸入名校資源後,3所城郊薄弱學校煥發出新生活力。

“辦好教育是重要民生,我們將堅定不移地解決難題,推動教育優先發展。今後,我們要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教育資源供給,加快教育現代化建設,努力辦更好更優質的教育。”高密市委書記楊建華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