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故鄉在大別山東麓、長江北岸一個叫“青草塥”

的地方。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地名。查字典得知,“”是土地堅硬、瘠惡之意,這和“青草”連在一起,實在是一個很有趣的組合。

字典也給出了另外一種解釋,說“塥”是方言,沙地的意思,多用於地名,比如青草塥。這也很讓人費解,青草如何生長在沙地上呢?為何字典獨舉了青草塥作為例證?

就是這樣一個頗讓人不解的地名,已經沿用幾百年了,但是現在已經發生了些許變化。老鄉見面,提到故鄉,都說自己是青草人,當地人也很少直呼“青草塥”了。“塥”字距離我們越來越遠,和我們越來越生疏。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在我的記憶中,故鄉一點不瘠惡,反而是一個歷史悠久、物產豐富,同時又是山青水秀、人傑地靈之地。

在歷史的長河中,安徽和湖北交界之地逐漸形成了多個縣治,其中桐城、懷寧和潛山三縣就相交於青草塥,但在宋代以前並無青草塥這一地名,元朝中後期開始在此地形成商業活動,明代就有了青草老街,至清一朝已經相當繁盛了。

民國年間,青草塥街又被正式命名為“永慶橫街”,青草塥進入歷史上最繁華、最昌盛時期。我記事起,青草塥就已經成為有三四條街的桐西重鎮了。

最北面的叫橫街,自北向南延伸,長約兩三百米。路面上全是麻石鋪就,那麻石光滑鋥亮,每一塊石頭都充滿著歷史滄桑感。街道很窄,大約只有兩米來寬,但是街兩邊房子鱗次櫛比。

橫街到一處叫水西門的地方折向南,這一段就叫中街。中街也不長,在不過二三百米處又分成兩條街,一條往西而去,前去不遠就是街外了,另一條繼續向南,稱為下街。下街的模樣和橫街也差不多。每條街還連著很多小弄小巷,可謂街巷相交,巷弄縱橫。

就這三四條主街的小鎮,在百年的延續中,留下了很多傳說,其中一個在家鄉老輩人中流傳甚廣,卻又語焉不詳。

據說,明朝開國軍師劉伯溫在幫朱元璋打天下的時候,一天行軍至青草塥,並在此歇息,手下把軍師所騎的馬栓在橫街街頭的一棵樹上。劉伯溫不僅是位軍事家,還是個預言家,他對青草塥也做出了預言:五百年前樓上樓,五百年後成沙洲

這樣的預言,我不知道最終是否會真的變成現實,只是他栓馬的那棵樹,今天依然頑強地生長在街頭,夏時枝繁葉茂,冬日皮乾枝枯,隨著時間的年輪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見證著老街往昔的繁華和風花雪月,也眼見著老街真的一天比一天衰老,時至今日再也沒有了往日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景象。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只是這沙洲,除了老街旁那條大沙河裡曾經黃沙遍地外,其他地方並不多見。大沙河,以前真是名如其河,河道里滿是金燦燦、黃橙橙的沙子,從上游一直鋪下來,沙粒細而勻稱,如麵粉、似金沙,赤腳踩上去,不僅沒有一點硌腳的感覺,反而覺得鬆軟舒服。

冬季枯水時的傍晚,站在河中間放眼望去,頗有點“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味道。大沙河裡的沙是建築用的好材料,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大規模開採,每天拉沙子的大卡車來回穿梭,熱鬧異常,拉出的沙子被送往各處工地,最遠據說都出口到日本了。經過幾十年沒有節制的採用,如今大沙河已是千瘡百孔,泥質河床隨處裸露。真是長河落日依舊,如大漠般的黃沙不再有了,沙洲更是僅呈現在鄉人的夢裡。

說到大沙河,老街的繁盛是與他密不可分的。老街就在大別山山腳處,距離大山很近,又和平原接壤,從大山裡蜿蜒而出好幾條河流都流經此地,大沙河在老街的北邊與老街擦肩而過,一路逶迤向東,輾轉至長江。

在交通不發達的年代,水運是最便利的,於是,

潛山、嶽西、六安,甚至湖北英山一帶的山民都通過竹筏木排把山貨運出來,回去的時候再帶一點山外的瓷器、陶皿、大米、鹹鹽等生活必須品。最理想的交易地點莫過於青草塥了。

這裡雞鳴三縣,陸路四通八達,水運又十分便捷。時間久了,老街上商行接著商行,店鋪連著店鋪,賣山貨山珍、瓦罐茶壺的,開銀樓作坊、五金工具的,還有開米行布店、木料竹器的,真是應有盡有。

生意人一多,服務業也發達,店鋪中夾雜著茶館澡堂、旅店飯館,還有剃頭鋪、修鞋鋪,不一而足。每天天不亮,老街上的人流就開始熙熙攘攘、絡繹不絕,買賣人的吆喝聲、街坊鄰居的招呼聲此起彼伏,不絕於耳,一到逢年過節,更是人山人海、摩肩接踵。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故鄉,舊時有一句俗語:打不過東鄉,告不過西鄉。西鄉交通便利,商貿發達,經過幾百年的浸淫,鄉民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思想活躍,更加的能言善辯,做人外圓內方,遇事據理力爭。東鄉就相對偏僻,開化稍晚,民風彪悍,練武習拳者多。

青草塥就是西鄉的一部分。厚文重承的傳統影響了多少代青草塥人,據說編《現代漢語字典》的人就出生在此地,也正是如此,在解釋“塥”字時,他就例舉了青草塥。

如今,從這裡走出了三位院士:數學家方復全、深海大洋與氣候研究專家吳立新和雷達工程專家吳曼青。還有一大批雖然不是院士,但一樣為國效勞、貢獻自己聰明才智的頂級專家學者,如火箭設計專家程堂明、納米研究專家程國勝、物理學家黃學傑

,他們都是國內各自領域的領軍級人物。同時,他們也有個共同的名字:青草塥人!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我,小時候聽人說“上街”,就是指到青草塥去了。對於我們的父輩來說,以前走的最遠的地方,可能也就是青草塥,見過的最繁華的地方,也可能就是青草塥了,所以在故鄉有句俗語:上趟青草塥,回來講不歇。意思就是,到青草街上去一趟,回來就向家人,甚至是街坊四鄰描繪街上的繁榮和趣事,講的人覺得榮耀光彩,聽的人感到心馳神往。

確實,青草塥與我們小時的生活息息相關。家裡蓋新房子,需要檁條、椽子等木料,我們都到街上去買,靠近大沙河的很多店鋪都專門經營木料生意,整根的木料就露天堆放著,木板一類才放到室內。買的人和商家講好價格,然後一根根、一塊塊肩挑手扛回去。

每年冬天,家家戶戶都要儲存一些做飯用的柴火,特別是要為過年準備點硬柴。所謂硬柴,就是把一些做不了傢俱的樹幹劈成一塊一塊的木柴。這種柴火火力旺,燒的時間長,正好能滿足過年的需要。平原地區樹少,硬柴都從山裡運來,我們上街去買。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我第一次見摩托車也是在青草塥街上。那時我剛剛記事,大概只有三四歲,和奶奶一起去青草塥走親戚,她的大弟弟家就住在青草塥街上,那也是我出生以來第一次上街。

當天下午,我正在親戚家玩耍的時候,突然聽到外面突突的響聲由遠而近,那時汽車很少,街上除了人聲,絕少聽到汽車聲,而且這聲音比汽車更響亮,也更急促。我在大人的阻止聲中迅速跑出門外,剛出門就從我的眼前飛快地駛過一輛摩托車,我還沒看清車的樣子,就不見了蹤影。

後來通過大人們聊天我才知道,這是從縣城來送郵件的,除了雨雪天路不通,每天都風雨無阻地來。也就是在那一天,我才知道世界上還有一種叫摩托車的東西。第一次來上街,就大開了眼界。

我自己擁有所有權的第一本像樣的工具書也是從青草塥買來的。中街和下街的交界處有一處很大的新華書店,上初中的時候,我看中了擺在裡面的一套《辭海·語詞分冊》,

但是價格不菲,共需13.9元,這是一筆鉅款,我沒有能力支付。

不過我並不死心,開始拼命的攢錢,平常一分兩分、一毛兩毛都被我存了起來。家裡的雞蛋那段時間也莫名其妙地失蹤,儘管母親曾經對我嚴刑拷問,但是我沒有屈服,更沒有交待。攢錢的過程,心裡越發不安,生怕書被有錢人買走了,每每藉故上街,到街上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去書店看看那套書是否還在。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每一次去,它都安然地躺在玻璃櫃裡,於是我就鬆了口氣。大約一年的時間,大概是1987年的某一天吧,我終於湊夠了買它的錢。那天我興奮地跑到街上,毫不猶豫地付錢買了它。

書分上下兩冊,紙張極薄而白,卻非常均勻細膩,沒有一點瑕疵,字體大小合適,印刷得也非常清晰。封套是硬紙的,沒有任何裝飾,封面上只是簡簡單單地印了兩個燙金大字:辭海。我把它放在鼻子底下使勁聞了聞,油墨散發出的香味真是讓人陶醉啊!

這本書成了我的最愛,直到如今,它還躺在我的書架上。注意,不是豎在書架上,因為它年紀大了,有些書頁都散了,不適宜豎放,我就讓它一直躺在那兒,似乎是要藉此留住在故鄉的那一段青蔥歲月。

「桐城記憶」青草塥舊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