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互聯網”到“智聯網” 數字智慧長三角正在崛起

以區域合作協同機制為基礎,以信息化發展為合作抓手,以“互聯網+”為智慧紐帶,以工業互聯網為連橫“神器”,一個數字智慧長三角如何拔地而起?佈局才剛剛開始。

智慧矩陣聯動:

“虛擬數據流”雲上365天流淌

在上海,一座全新的人工智能大廈正在徐匯濱江崛起,將致力於匯聚全球最聰明的企業;在浙江,永不“下線”的城市烏鎮,每年的世界互聯網大會聚集全球目光。從“互聯網”到“智聯網”,數據互動和共享正不斷深化,一個長三角智慧矩陣正呼之欲出。

提起烏鎮,每年的互聯網大會,正在成為全球互聯網發展與治理的新座標,從演講到飯局無不吸引著全球目光。而如今,烏鎮和徐匯濱江要“牽手”了,今年9月,上海將舉辦全球(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峰會。從“烏鎮互聯網”到“濱江智聯網”,徐匯西岸與烏鎮將形成戰略合作,以兩大峰會舉辦地合作為契機,聯手服務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

辦會只是一個契機。利用峰會這個窗口,可以將人工智能的最新技術應用於西岸未來的城市規劃建設、城區精細化管理、智慧商務發展、安全防控、智能生活服務等,打造國際級的AI產業應用前沿陣地和試驗場,最終建設出全球首個人工智能的示範應用街區,一座“未來城”。

據介紹,會議主辦地徐彙區將積極汲取烏鎮經驗,以峰會為機遇,實現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與浙江互聯網產業的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藉助長三角各城市在創新產業領域的引領性資源優勢,發揮多頻共振的放大效應和聚合能力。

“以會帶產”只是個窗口。作為我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長三角工業增加值佔全國的1/4以上,新能源汽車市場份額佔全國1/3,機器人產能佔1/2,信息服務業佔比1/3,集成電路的產業規模達到半壁江山,高端裝備製造水平在全國領先。長三角地區從信息化角度形成合力,可以為智慧“未來城”的發展和建設,提供先行先試的樣板方案。

來自上海市經信委的數據顯示,三省一市寬帶接入端口達到1.6億個,其中,光纖寬帶接入端口(FTTH/O)數佔全國端口比重達到21.2%;依託上海、南京、杭州3個國家級骨幹網直連點,確保長三角區域內通信傳輸距離更短、效率和安全性更高;協同推動5G網絡建設,探索建立省際直連鏈路,推進區域信息樞紐港和長三角城市群量子保密通信幹線建設。

“面向未來,我們提出了‘兩個長三角’,產業集群長三角和數字智慧長三角。光靠上海一家很難形成世界級的水平和影響力,必須要面向長三角,共建共享。”上海經信委副主任吳金城說,從數字經濟和智慧城市方面,長三角將率先推動5G網絡的先行先試,進行工業互聯網等方面項目的合作,打造世界級的智慧城市群。

喚醒“大數據”:

工業互聯網平臺形成區域集群

在位於安徽合肥經開區的江淮蔚來合肥先進製造基地,261個機器人正在生產線上打造全鋁的車身,167個車身掃描點100%在線檢測。

在蔚來汽車創始人李斌看來,這是全世界自動化程度排在數一數二水準的全鋁車身生產線。蔚來的整體設計在上海,整車的合作在安徽合肥,三電的生產在江蘇,長三角聯動效應明顯。互聯網思維帶來的國際化視野、新的商業模式、高效率的運作方式,加持在一步一個腳印的製造業上,正在產生具有魔力的化學效應。

“這並非簡單的代工,汽車的生產不可能是代工模式。互聯網+製造業永遠是優勢互補”。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安進說,產品開發上,互聯網企業頭牽得好,後面製造就會比較順利,雙方形成好的產業分工和優勢互補,產業集群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建立起來,這也正在成為一種製造業轉型的新嘗試。

工業數據的打通需要依賴行業性工業互聯網平臺、卓越的解決方案提供商,圍繞綜合性、行業性、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長三角各地已經在積極佈局,具備了區域協作的基礎。

例如,目前阿里雲等雲平臺提供集中區域的Saas服務,積累了一定數據但仍需進一步打通;寧波等地開展了一系列的中小企業行業雲匯聚了不少數據,比如模具雲、服裝雲、家電雲等;上海則更多地依託大國企、大平臺集中打造長三角一體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匯聚產業鏈上下游數據。

上海一直將工業互聯網作為服務實體經濟創新發展,服務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有效推動長三角產業一體化發展,打造“上海製造”品牌的有力抓手,起步比較早。據上海市經信委介紹,上海已出臺了三年行動計劃,並率先成立國家級工業互聯網創新中心。

數據顯示,2017年長三角地區兩化融合發展總指數為93,區域數字化研發工具普及率達到80.5%,關鍵工序數控化率達到54.5%。

2018年,三省一市經信部門共同起草了推進互聯網平臺集群聯動的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支持智能雲科、上海寶信、江蘇徐工信息、浙江阿里雲、安徽合力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企業,力爭在全國率先建成區域性工業互聯網平臺集群。此外,積極建設工業互聯網安全體系支撐能力,打造面向長三角的工控安全功能載體。

以數據共享交換為基礎,長三角正在重點推動民生領域信息化應用的對接。比如,穩步推進航運物流信息的共享互通;長三角高速ETC實現暢行,探索推行長三角地區公共交通一卡通應用;推動實現區域內空氣質量預報數據及太湖流域、長江口、杭州灣汙染數據信息共享。

形成頂層設計:

部省合作共建“區域雲平臺”

“工業互聯網平臺是實現裝備連接、數據收集、數據分析的重要平臺。它不僅集成了最前沿的技術,而且還將創建新的產業分工格局:得平臺者得天下。”上海社會科學院應用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李偉表示,誰掌握了工業互聯網平臺,就意味著他掌握了整個產業。

工業大數據一旦打通,價值巨大。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陳鳴波說,以振華重工為例,其在全球擁有250多個碼頭客戶(佔全球碼頭總數的82%),再配合全球的海運船舶調度數據,如能全部聯網建設靜動態互聯的全球船聯網,將形成全球標誌性的海運數據和物流互聯網平臺,數據及應用價值無可估量。

中國推廣工業互聯網,最大的優勢就是大體量的市場應用需求和大流量的工業數據資源。專家認為,相對獨立的推進模式將制約工業互聯網的效益最大化發揮,“尤其對於重點區域而言,應建立城市群間互聯互通的工業互聯網平臺,促進基於數據的跨區域、分佈式生產、運營,提升全產業鏈資源要素配置效率,才能於世界製造業和互聯網發展浪潮中贏得有利地位”。

中國信通院華東分院首席規劃師賀仁龍、上海市經信委等相關方面認為,重點行業領域的規劃需統籌考慮。目前各省發展工業互聯網的重點行業領域不盡相同。選擇相同行業搭建公共示範平臺,則存在省市之間的產業競爭關係;選擇不同行業,則難以促進共同發展。

二是基礎網絡設施的建設問題。由於頻率高,衰減快,5G網絡需要更大規模高密度站址部署。為避免日後再次改造升級,長三角的5G通訊網絡需要提前規劃、優先部署、協調推進。

三是平臺服務機制及主體問題。工業互聯網平臺提供的數據信息、專業服務、解決方案等到底應定性為公共服務還是市場行為,服務對象的優先級和內容範圍如何界定,平臺建設和運營的主體如何組建,既涉及政府與市場的邊界關係,又涉及各地之間的權責關係,難以簡單定義和達成一致。

專家建議,可以利用工業互聯網,助推共建世界級產業集群。一是加強部省合作,形成頂層設計,統籌長三角區域工業互聯網的發展。二是開展政企協同,推進網絡建設,打造區域一體化的感知網絡,支撐工業企業依託工業互聯網轉型升級。三是著重創新機制,加大市場供給,充分發揮市場主體的作用,建議長三角工業互聯網平臺從工業企業、互聯網企業兩端分別搭建,形成層次多樣的市場化供給機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