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業的“以外促內”

保險業的“以外促內”

“我們深知開放是改革的需要。”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說,這是持續推動保險業對外開放的原因,“一直以來我們都把開放作為一種重要的改革手段來運用和實施,並不是說我們逼得沒辦法了才來改革開放,我們是主動地對外開放。”

正是在對外開放的大潮中,中國保險業的發展水平和中國險企的競爭力全面提升。中國已成長為全球最重要的保險市場之一,保費收入居全球第二,並且仍在高速發展中。多層次保險市場體系已初步形成,市場主體涵蓋了保險產業鏈的所有環節。9家全球系統重要性保險機構(G-SII)中有1家來自中國,其他8家都是歐美公司。

在中國保險業的開放歷程中,當下進入第三階段。1992年在上海設立外資分公司試點開啟了保險業開放的第一階段。2001年中國加入WTO之後,保險業迎來開放的第二階段。

站在改革開放四十週年節點上,“保險業此次擴大再開放,旨在推動發展方式轉變,增強行業創新與服務能力。

”銀保監會在給本刊的採訪回覆中說,推動對外開放,最終目的還是要為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壯大注入新的活力,為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的轉變提供巨大動力。長期則有利於分散國內風險、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這也是立足於中國保險業的現狀。中國保險行業仍存在包括髮展質量亟待提高、服務能力差距明顯、監管短板仍需補齊、風險隱患依然不小等需要改進的地方

要改什麼

《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要“努力由保險大國向保險強國轉變”,到2020年全國保險收費收入爭取達到4.5萬億元左右。2017年的數據為3.7萬億元。

保險深度(保險收入/GDP)、保險密度(保費收入/人口)是衡量一國保險業發達程度的兩項指標,中國均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更是明顯。從保險大國到保險強國,中國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國內保險業的發展目前仍處在結構性矛盾之中。一方面保險需求日漸旺盛,另一方面保險亂象不少,又讓消費者心存疑慮

。供需不平衡的一個典型例證是,財產保險裡70%以上是汽車保險。“全面深化改革,提升保險供給質量”,成為中國保險業新時期需要解決的一個主要問題。

另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則是要推動保險迴歸本源、更好滿足社會經濟需求。保險業之前經歷了非理性發展,比如壽險產品的投資理財功能被過度放大、保障功能被弱化。保險有快速吸收資金的特性,在吸引知名企業投資的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包括集中舉牌、跨領域或跨境併購、激進投資等等。

強調“保險姓保”有其迫切性。保險業不僅要緊守保障的基本功能,還要堅持長期投資、價值投資、穩健投資,拓展保險資金支持實體經濟的渠道。支持實體經濟包括擴大環境汙染責任保險範圍,推動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支持精準脫貧以及參與多層次醫療和養老保障體系建設等等。

目前最核心的問題還是防範風險。按規劃,銀保監會要用三年時間有序化解存量風險、嚴控增量風險,2018年是三年攻堅戰的第一年。銀保監會指出,“保險業風險形勢複雜嚴峻”。

外部環境變化也對國內市場開放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中國當前與美國、歐盟商談的國際協定均以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在發達國家,外資金融機構很少有數量化的准入限制,部分國家因其機構在華受限也對中資機構准入採取了嚴格對等措施,使得中資機構海外發展受到影響。

學習什麼

開放的最直接效應,是能為市場引入更多的產品和服務,以及更多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商。推動外資進入巨災、健康、養老等保險領域,是政策鼓勵的方向。

外資保險公司不僅能提供產品與服務,促進市場競爭,還能帶來關於保險經營的先進理念以及國外保險經營的慣例。隨著中外資險企更多地同臺競爭,對本土企業迴歸“保險姓保”也將有積極引導意義。

“保險不應只以保費規模為標準,應更注重內涵價值。”眾多外資險企都有這樣的認知。相對而言,外資險企在華經營風格更為穩健,決策也更為審慎。特別是近幾年,在不少中資險企依靠萬能險跑馬圈地、資產驅動負債大行其道之時,外資險企仍表現冷靜、剋制。

一位國有險企高管表示,中外險企風格迥異。在經營理念上,外資保險更注重提供服務;在產品特色上,外資險企定位為風險管理師,而中資險企更多定位為理財師。中信保誠相關負責人指出,外資險企之所以能這麼做,背後是專業化運營方式及股東百餘年的市場化運行經驗。

如果能將外資的這套理念“學以致用”,將有助於中國保險業界建立起反應靈敏、專業競爭力強的產品開發流程及產品管理體系,在產品開發過程中實現資產、負債、資本、銷售隊伍的多維互動。將這些先進經驗貫徹到日常經營中,不僅有助於優化保險業的發展環境,促進保險行業的經營理念和管理機制發生轉變,增強創新能力、內部活力與服務能力,也能提升保險供給質量、更好滿足經濟社會需求。

銀保監會在給《財經國家週刊》的回覆中,非常明確地指出了這一輪擴大開放的“學習重點”:

第一,發揮產品優勢,助力行業迴歸本源。

我國已形成了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保險服務成為居民生活的必需品。我國保險供給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在養老、醫療、農業、巨災、責任保險等領域,仍然存在巨大的保障缺口。

外資保險公司外方股東大多具有發達保險市場專業化經營經驗和成熟的產品創新平臺,應堅持遵循保險業傳統規律,堅持突出保險保障主業,做精專業,立足本土化做好創新,引領行業發揮長期穩健風險管理和保障的功能。

第二,發揮技術優勢,提升保險服務水平。

外資保險可以利用發達保險市場的先進服務理念和技術手段,進一步完善以客戶為本的售後服務和理賠體系,提高保險服務質量和水平。引進先進防災防損經驗和技術,運用人工智能等技術革命新成果,發揮保險在事前、事中風險管理中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國內保險業服務能力。

第三,發揮渠道優勢,助力“一帶一路”建設。

外資保險公司股東多為歐美等成熟市場大型保險公司,可以依託其股東在全球的網絡佈局和風險管理方面的優勢,與在中國市場積累的經驗,為中國企業從事海外工程項目、海外直接投資以及對外貿易等方面業務提供服務,幫助中國企業規避和管理海外經營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