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聚力拔窮根——我市開展金融扶貧工作紀實

據《今日儋州》消息金融扶貧,是我市扶貧工程之一。自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開展以來,如何有效地讓貧困人口拔掉“窮根”走上致富路?市扶貧辦、金融辦及各金融機構聯合聚力,積極推進金融融資與扶貧工作有機結合,充分發揮金融在扶貧工作中的關鍵作用,破解了貧困群眾產業發展資金短缺難題,助推富民產業發展,使貧困群眾加快走上致富道路。

政府企業聯動 小額信貸引來扶貧活水

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後,為充分發揮信貸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從根本上解決制約全市具有產業發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發展資金短缺問題,順利實現“三年攻堅脫貧,兩年鞏固提升”的戰略目標,市委、市政府通過深入調查研究及與企業積極協商後,按照“政府產業引導、提供擔保支持、銀行降息讓利、變輸血為造血”的金融扶貧工作思路,把扶貧小額信貸變成了貧困戶實施產業扶貧的“源頭活水”。

過去,對於廣大迫切需要資金髮展家庭產業並謀求脫貧致富的貧困群眾而言,因為存在一定的履約還款風險,其在貸款的擔保、抵押等方面存在較大難度。“在2016年起開始實施的小額扶貧貸款政策後,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只需通過由幫扶責任人、第一書記、鎮政府、扶貧辦等共同參與的評級授信,便可向我行提交貸款申請。此外,我行以鎮分理處工作人員為骨幹,組織開展進村入戶辦理貸款手續的活動,確保了有貸款需求的貧困戶在第一時間拿到貸款,此舉有效解決了貧困戶發展產業資金短缺問題。”市農信社有關負責人周禮春說。

“除了在貸款流程方面為貧困戶亮起綠燈外,我市還推出了小額扶貧貸款政策,因為採用了無抵押、純信用方式的授信,讓廣大貧困戶實現了從手中‘無可支配’到腦中‘有活可幹’的快速轉變。如今,這個政策在種植戶眼裡是‘植富寶’,在養殖戶眼中是‘殖富寶’,在我們基層幹部眼裡則是名副其實的‘致富寶’。”木棠鎮鎮長岑題科說。2016年以來,市委、市政府積極實施了一系列貼息政策,切實減輕貧困戶負擔,免去了其發展產業的後顧之憂。

讓貧困戶順利並及時拿到扶貧貸款,只是市委、市政府幫扶貧困戶走上脫貧致富路的第一步。2016年以來,我市按照“四跟四走”,即貸款跟著窮人走、窮人跟著能人走、能人跟著產業走、產業跟著市場走的金融幫扶方式,鼓勵貧困戶充分發揮聰明才幹、善用扶貧貸款,善於結合市場需求及本地優勢特色產業,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遊則遊,務實高效地發展家庭種養殖業、簡單加工業、基礎性服務業等產業項目,以此來開闢致富新路徑,真正實現持續脫貧、穩定脫貧。

“輸血”促“造血” 種養相宜助力產業脫貧

“看著它們健康長大,我相信我的生活會變得越來越好。”劉聖家望著成群的白鵝,眼中滿是期待的目光。劉聖家一家4口人,以前僅靠種地的收入勉強維持生活,自被列為貧困戶後,2017年,他通過儋州市農村信用合作聯社的主動支持、主動幫扶,貸款了7萬元開始發展養鵝產業。看著鵝圈裡的1500多隻鵝,劉聖家算了下經濟賬,滿臉自信地說:“按當前市場價格,每隻能賺20元,每月純利3000元左右。”

木棠鎮薛宅村委會貧困戶孫進爵,家有7口人,年近八旬的老母患有肺結核,其妻子患有精神分裂症,四個孩子在上學,家庭因病、因學致貧,全家的生產生活負擔全壓在他的身上。

此前,孫進爵全家的收入來源主要靠家中種植農田和打零散工,因受種植條件等因素制約,田地種植效益並不高,而打零工也不能從根本上改變貧困生活。“我有一定的養雞經驗,精準扶貧工作開始後,我就有了發展養雞產業的想法。當時家裡窮,拿不出多少錢,建圈買雞的目標受到資金短缺的限制,產業也沒及時發展起來。” 孫進爵說。

但小額扶貧貸款政策實施後,使孫進爵的夢想終於變成了現實。如今,在5萬元貸款的幫助下,他已經建起了標準化的養雞圈舍,發展養雞產業,出欄了3萬多隻雞,淨賺10多萬元利潤,順利實現脫貧致富。

縱觀全市各鎮,像孫進爵、劉聖家一樣依託小額扶貧貸款實現脫貧致富的例子可謂不勝枚舉。不少貧困村已形成特色脫貧產業體系:種植花卉、桑樹、南藥、蜜柚、廣藿香、牧草等1萬餘畝;養殖鴨、鵝、兔、蛇、鴿、竹狸等60餘萬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