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苏树华,上世纪九十年代,随元音老人参学。遵元音老人嘱咐,2000年后,随缘传授心中心法,及其他方便法门。若人发心,修持心中心法,如法修行,三五百座,即可打开本来,见到本性。有缘行者,莫失良机。

禅宗与净土,本是一法,只是入门的途径有所区别,就像有人乘船而到达某地,有人乘车而到达某地,有人乘机而到达某地,甚至还有更多的方式而到达某地。这些人的途径不同,然而,不同的途径所指向的那个目标却是一样的。

世人不知其同,而妄论其异,执着在差异上,甚至错乱了方向。若是这样的话,持名念佛,则不是净土,参究话头,也不是禅宗。何以故?参禅话头的人,他不知他所参究的那个话,正是“话之源头”,是诸佛法身。诸佛法身,岂能不净?持名念佛的人,他不知他所念的那个佛——阿弥陀佛,正是涅槃妙心。涅槃妙心,岂能不禅?

涅槃妙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涅槃妙心。是故禅即是净,净即是禅。念佛即是念心,参禅即是参心。

参究话头之法,直向心地上参,直向心地上究,如老鼠啃棺材,不透不止。参来参去,究来究去,豁然之间,根尘脱落,行者凭着般若正见,便能一眼把这个涅槃妙心认出来,是名花开见佛,亦名见性。

持名念佛之法,直向心地上念,直向心地上观,如推重车上山,追顶至极。念来念去,观来观去,豁然之间,打成一片,行者凭着般若正见,便能一眼把这个阿弥陀佛认出来,是名当下见性,亦名见佛。

见性与见佛,异名而实同,虽然在说法上有所不同,在引导方式上有所不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及修行的宗旨,则是相同的。

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云:

直须深信谛了,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一念现前,即一念相应。念念现前,即念念相应。但使此念常现在前,便是真实效验。离此念外,别求效验。便是间断,便不亲切,便入歧路矣。经云,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正此之谓也。[1]

禅是佛心,岂能不净?净是佛土,岂能不禅?禅之与净,心之与土,名异而实同,切不可打作两截。净宗八祖莲池大师云:“心即是土,净心之外无净土。”净宗九祖蕅益大师云:“十万亿土,居凡夫介尔之心,即心是土,即土是心。”

净土一门,普摄群机,圆该万法。如此广大,如此方便,智慧不够的人,难免会有错误地理解。若是依照错误的理解而修行,不但不能获得利益,反而会受错误知见的危害。下面我们说说持名念佛、三根普被的情况。

若是上根人,对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信得及,见得彻,行得利,证得圆,一句弥陀,当下顿断,当下见佛。当下见佛,当下往生,更不待来生,净土宗所谓一念往生、十念往生是也。

若是中根人,聪明之故,对于“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他信不及,见不彻,总在意识里打转转。信不及故,总是怀疑。依据经文,意识解会,却实行不得。画饼不能充饥,想象皆非实际,总不是他亲证亲见的,故曰见不彻。

若是下根人,愚钝之故,信得切,见几无。信得切故,没有疑惑,深信有如此美好的极乐世界。深信之故,念佛之时,诚心诚意,一心向往。深信之故,容易放下,容易成就。这样的人,大都着相见佛,着相见净土。着相见佛,着相见净土,这是不能见佛的,这是不能见净土的。这一类的人,须借着他着相的力量,达到心一定境。达到心一定境时,再借着过来人的帮助,方能脱相证真,花开见佛,往生净土。若无过来人的帮助,着相修行的人,那是无法走出自我编织的妄想境界的。所以,下根人的修行,也是十分困难的。

心即是土,土即是心,心外无土,土外无心,《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修行人的心清净了,则一切处清净,一切时清净,十方刹境,无不清净。心若不净,金银围绕,也是尘埃,名扬天下,亦同绳索。至于西方,放下之义,休歇之义。全体放下,一丝不挂,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亦名究竟解脱。此是净土的本义。

净土的本义,说与上根人,可以真心直说。上根人闻之,一闻便信,一信便行,一行便证。

净土的本义,说与中根人,只须半隐半显。半显半隐之故,可以理解,可以得净土修行的大致方向。同时,又令他思想不及,妄想不得。至此地步,唯有修行,求证实际。

净土的本义,说与下根人,只须隐藏,将净土的本义隐藏在方便说法中,若是直接说与他,告之曰“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他便不生信仰。不生信仰故,则无动力,亦无行持。若无信无愿无行,又怎能见弥陀?对于下根人,只好将净土的本义隐藏在方便说法中,告之曰:佛具有怎样的功德庄严,持名念佛具有怎样果报,等等。以佛的功德庄严,折服学人的贡高我慢。以持名念佛的方法,消其学人的烦恼六贼,令学人于不知不觉之中,进入方便解脱之境。学人处于方便解脱之境,便会显现大智慧。有了大智慧,便可与其说净土的本义,令其当下见性,当下往生。

人有根器之差,法有方便之说。种种方便,回向净土,回归自性。回归了净土,回归了自性,这里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1]《彻悟禅师语录》卷下。《卍续藏》第六二册,第三四七页上。

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