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傷逝》才是《我的前半生》的“最原著”

魯迅《傷逝》才是《我的前半生》的“最原著”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火了,朋友圈裡天天被這劇刷屏。估計大家都知道,原著是亦舒同名小說,但亦舒寫這小說,卻是致敬魯迅先生的短篇小說《傷逝》。

《傷逝》是魯迅筆下唯一的一部以愛情為主題的短篇小說。子君和涓生(電視裡改為俊生),就是《傷逝》裡一對以悲劇結局的愛人。

好奇之下,我連夜把魯迅先生的《傷逝》細細重讀了一遍,才讀到第三段,便覺心力交瘁,難以言表了。

時代變了,情愛的糾纏沒有變;情節變了,愛情的真諦沒有變。

人變了,人性不會變,而心變了,一切就變了。


01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白話文小說的奠基人,他對小說寫作的探索,具有強烈的先鋒意識,一生作品甚多。

每一箇中國人對魯迅都不會陌生,尤其我們80、90後,從小讀了他多少的文章,語文課本里被老師戲稱為最艱澀難懂的“硬骨頭”,全是魯迅的文。

興許是小時候讀怕了,於是大多數人對魯迅的印象就停留在《故鄉》、《阿Q正傳》、《孔乙己》裡,雖然曾經接觸過那麼多,卻極少在成年後的閒暇時光裡再重讀一回,《傷逝》就更是如此了。

《傷逝》完成於1925年10月,但據說構思卻在一年半前就開始了。也稱涓生手記。是男主人公涓生懷著悔恨的心情,寫下對子君,對自己這一段感情的回憶以及深痛的懺悔。

這篇小說被公認為是魯迅小說中最複雜,最引起歧義的一篇,連周作人都說是“在魯迅作品中最是難解的一篇”,也是魯迅唯一的愛情小說。

是啊,如何想象得出嚴肅的、憂國憂民的、鬥士一樣的、愛皺著眉頭的魯迅先生,寫起愛情小說來了?還是一把好手,不但深刻,而且動人。


02

縱觀當下的言情小說,都喜歡用大量篇幅去描述情感故事的來龍去脈,用大量文字去表達男女主角的複雜心情,用大量對白去展現男女主角的思想轉變,用大量場景轉換來襯托愛情故事的氛圍……

有瓊瑤式的,有亦舒式的,有張小嫻式,有郭敬明式的。

這一些,在魯迅那裡都沒有,他只是用最簡短的語言,最精煉的對白,最簡單的場景,卻最淋漓盡致的刻畫出了最深刻的情感和人性。

如何可稱為大師?這樣便是了。

我在三十而立之年,在有了家庭、生了孩子,差不多也過盡了我的前半生之時,重讀魯迅的《傷逝》,所受到的心靈的震顫,已經不能用淚流滿面來形容,或許該稱之為“哀莫大於心死”了。


03 精煉的語言

《傷逝》開篇第一句話就奠定了全文的基調——這是涓生的懺悔記。

如果我能夠, 我要寫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

然後用了200個字,把這段愛情故事的內核全提取了出來。

時光過得真快,我愛子君,仗著她逃出這寂靜和空虛,已經滿 一年了 ……深夜中獨自躺在床上,就如我未曾和子君同居以前一般,過去一年中的時光全被消滅,全未有過,我並沒有曾經從這破屋子搬出,在吉兆衚衕創立了滿懷希望的小小的家庭。

人生若只如初見。涓生最初苦苦追求心馳神往的子君,是一個熱愛讀書,有自己思想的,內心獨立的五四新女性。

魯迅對子君的刻畫,僅從皮鞋、衫裙來點綴,配以走路的聲音、蒼白的笑渦和瘦的手臂,還有她喜歡帶來槐樹葉子和紫白藤花的習慣……儘管沒有更詳盡的描述,但一個美好的文藝女青年的形象就這麼立起來了。

一聽到皮鞋的高底尖觸著磚路的清響…… 看見帶著笑渦的蒼白的圓臉, 蒼白的瘦的臂膊, 布的有條紋的衫子,玄色的裙。 她又帶了窗外的半枯的槐樹的新葉來,使我看見, 還有掛在鐵似的老幹上的一房一房的紫白的藤花。

刻畫配角也只用簡簡單單的兩句話,將他們的性格、喜好一下抓了個現形。

我憎惡那不像子君鞋聲的穿布底鞋的長班的兒子, 我憎惡那太像子君鞋聲的常常穿著新皮鞋的鄰院的搽雪花膏的小東西!

小說全文不過一萬字左右,卻容納了百轉千回的愛情曲折、各色人物及世態炎涼。精闢且入木三分的文字和語言,在文中比比皆是。

人物的對白也是寥寥無幾,但說的每一個字都凸顯了該有的意義。沒有冗長多餘的話,又飽含了充沛的感情。

子君說:“我是我自己的, 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這一句是子君的“代言”,這句話裡,既是對舊禮教、舊習俗的反抗,也是對自由愛情的宣言。小說裡出現了幾次,而每一次,都帶了不一樣的感情色彩。從一開始的勇敢堅決,到後來的反諷、悲涼。

魯迅《傷逝》才是《我的前半生》的“最原著”


04 愛情中永遠無解的矛盾

涓生愛子君,是因為她單純、善良和勇敢,而子君在涓生理想人生的鼓動下,在美好愛情的驅使下,毅然決然離開了原生家庭,為自由戀愛反抗封建禮教,不顧一切與涓生走到一起,過起了同居的生活。

子君說:“我是我自己的, 他們誰也沒有干涉我的權利!”

可是同居後的生活呢?

開始時總是風花雪月、相看無厭,有談不完的人生理想,說不完的綿綿情話。只是日子照樣得一天一天的過。涓生每日上班,子君在家操持家務;涓生愛花,子君愛動物;涓生喜安靜,子君喜熱鬧。

子 君竟胖了起來, 臉色也紅活了; 可惜的是忙。管了家務便連談天的工夫也沒有, 何況讀書和散步……傍晚回來,常見她包藏著不快活的顏色,尤其使我不樂的是她要裝作勉強的笑容。

她用盡了自己的心思,每日翻著花樣做好一日三餐,卻讓涓生覺得這“川流不息”的飯菜打擾了他的構思和寫作。她養雞養狗,涓生覺得是聒噪且浪費時間和食物。

子君的功業,彷彿就完全建立在這吃飯中。吃了籌錢,籌來吃飯,還要喂阿隨,飼油雞;她似乎將先前所知道的全都忘掉了,也不想到我的構思就常常為了這催促吃飯而打斷。即使在坐中給看一點怒色,她總是不改變,仍然毫無感觸似的大嚼起來。

這樣沒有物質保障又沒有共同話題的生活,愛情也變得岌岌可危。後來涓生丟了工作,子君更失掉了勇氣和自信。再因為生活的窘迫,殺了雞,扔了狗,涓生以為從此清靜了,子君卻從此失了生氣和活力。

涓生覺得這樣的子君不可愛了,沒有理想沒有追求,一日日萎靡下去,惶惶不可終日,於是他離了家,寧可住在圖書館裡,也不願回家面對子君。

當子君察覺愛情的消逝,確實用回憶往昔來求得涓生的確認……只是越需要不斷重複確認的東西,越是要失去的東西。

雖然竭力掩飾,總還是時時露出憂疑的神色來,但對我卻溫和得多了。我要明告她, 但我還沒有 敢,當決心要說的時候,看見她孩子一般的眼色,就使我只得暫且改作勉強的歡容…… 她從此又開始了往事的溫習和新的考驗,逼我做出許多虛偽的溫存的答案來,將溫存示給她,虛偽的草稿便寫在自己的心上。

短短一段話不超200字,就把面對搖搖欲墜的愛情時,男女雙方那種極度矛盾的心理,描述得極細膩又生動。

涓生說: 愛情必須時時更新,生長,創造。 而子君停滯在了原地,所以,愛情漸漸沒了。

可是,子君奉獻自己操勞家務,難道做錯了什麼?

子君幫不到自己什麼了,甚至是個負累了,於是涓生覺得自己不愛子君了,他還找到一個最好的理由——要還子君一個自由。

涓生說:第一便是生活,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

這話是對的,只是當這樣的話從涓生的口中說出,進入到子君的心裡時,確實極度的殘忍。

他終於對子君說出“我不愛你了”,不久,子君最後跟著父親回了家。涓生回到他們同居的房子,看到了子君最後的愛——

我轉念尋信或她留下的字跡,也沒 有;只是鹽和幹辣椒,麵粉,半株白菜,卻聚集在一處了,旁邊還有幾十枚銅元。這是我們兩人生活材料的全副,現在她就鄭重地將 這留給我一個人,在不言中,教我藉此去維持較久的生活。

最後子君死了,涓生後悔了,後悔不該講真話,只因為他們愛過,就“應該永久奉獻她我的說謊。”

我以為將真實說給子君,她便可以毫無顧慮, 堅決地毅然前行,一如我們將要同居 時那樣。 但這恐怕是我錯誤了。她當時的勇敢和無畏是因為愛。

最讓人慾哭無淚的地方是,子君時候,涓生日夜悔恨,直到一個陰沉 的上午, “連空氣都疲乏著。 耳中聽到細碎的步聲和咻咻的鼻息,使我睜開眼。大致一看,屋子裡還是空虛;但偶然看到地面,卻盤旋著一匹小小的動物,瘦弱的,半死的,滿身 灰土 的……。”

那隻叫阿隨、被子君精心餵養、又被涓生扔掉且推到土坑裡去的狗,回來了。

但是子君,再也回不來了。


魯迅於1925年完成《傷逝》。距今已有92年。

92年後,愛情中的男女依然面臨相同的難題,依然重複同樣的錯誤。

為了追求愛情,犧牲了自由,為了維持婚姻,難免又犧牲了獨立。

我們的付出來自於愛的勇氣,可是生活的瑣碎、重壓終究磨滅了愛情,那麼自由還能回來嗎?獨立還在手中嗎?當然還能重新鼓起勇氣重新追求自由和獨立,然而沒有了愛,勇氣又還剩下多少了?

魯迅說過一個“為準備不做傀儡起見,在目下的社會里,經濟權就見得最要緊了”的觀點,但他又說即使在經濟方面得到自由,“也還是傀儡”,“不但女人常作男人的傀儡,就是男人和男人,女人和女人,也相互地作傀儡,男人也常作女人的傀儡,這決不是幾個女人取得經濟權所能救的。”

這也許是愛情的終極難題。

亦舒寫的《我的前半生》中,沒有解決這個難題,離婚後重獲獨立的子君,最終還是靠在了另一個男人的肩膀上,走進了第二次的婚姻和家庭。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中,也沒有解決這個難題,賀涵喜歡獨立的女性,但是他最後愛上的卻不是最獨立的唐晶。子君脆弱的一面變為“真實”,唐晶頑強的一面成為“壓力”。

薇薇安放棄了賀涵,馬上找了別的愛人;子群認清了阿輝的真面目,但她始終破不了白光這個“局”;子君媽媽一生潑辣精明,卻在崔寶劍面前低眉順目、委曲求全,=;凌玲算計一輩子,也算不清俊生到底愛她幾分。

92年前,魯迅已經揭示出的情愛終極難題,我們現在還在熱烈的討論著。

我們自以為看得很透徹了,其實不過是老調重彈罷了。

迷路的人,總以為自己找到了一條新的路,走過去才知道,早就有無數人死在了路的盡頭。

所以說,再多的淺閱讀,都不如好好讀一本經典;看再多的風景,都不如認真感受自己這座城市;愛再多的人,都不如好好經營眼下這一段關係;感慨再多,都不如馬上就去努力。

魯迅的《傷逝》,適合每一個成年人多讀幾次。

魯迅《傷逝》才是《我的前半生》的“最原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