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正面

元青花是我国陶瓷制造史上的一朵奇葩。由于存世较少,加之人为炒作,成交纪录屡创新高是正常现象。目前国际文物拍卖价格基本上是存世量、精美度和存世时间长短来决定的。具有七八百年漫长历史的青花瓷,完整大器单件过亿元并不算贵。从长远来看,元青花价格会持续上涨。笔者认为,传统上一直认为青花是明朝永乐年间创烧,这也导致‘至正型’青花龙纹大瓶在不被国人认可的情况下被低价卖到了国外。现在元青花依然存在恶性循环的现象:国内不被认可——低价出境——再高价买回。这是一种悲哀。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元青花瓷器是第一个高峰,明初期的永乐、宣德时期是第二个高峰期,清“前三代”是第三个高峰期。“这三个时期的瓷器各有千秋,青花瓷的存世量决定了它属于投资回报稳定增长的品种之一,只要入手的是真品。目前国内交易量最大的是明清两代的青花瓷,因为人们对它们更为熟知。但并非所有的青花瓷都能炒到天价,其中还有官窑和民窑的之分。”对于多数收藏者来说,元青花瓷器是可遇不可求的。

九老会的由来

白居易一生经历了由儒而释的转变。以元和十年为界,早期,他秉持“兼济天下”的志向,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为活跃;后期,因被贬江州,遭受打击,遂由“兼济之志”而变为“独善其身”。在他人生的最后十八年,他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并于香山寺结“九老会”,终老一生。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春夏两季,74岁的白居易于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在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七人。其时,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皎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白居易也已74岁。在这次聚会中,白居易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见《长庆集》七一)。

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即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此次聚会故又称“香山九老会”。白居易作《九老图诗序》记载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皎)、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和僧如满。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僧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背面

招邀知己结雅社,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雪作须眉云作衣,辽东华表鹤双归。当时一鹤犹稀有,何况今逢两令威!”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老,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把自己从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余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于香山寺藏经堂内。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对当时及后来的各类文人社团产生了重要影响。

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深意绵远,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方能乐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雅聚。九位老人均经历过官场的险恶,愈觉山水清晖之乐,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间乐事夫复何求?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风习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乐天操心的事了。

元青花纹饰

元青花是中国陶瓷从“素瓷”向“彩瓷”过渡的重要发展时期,按时间顺序可分为:延枯型时期(1271-1340年),至正型时期(14世纪至正时期),元末明初时期(1350-1368年),装饰技法上和前代以刻画为主不同,元青花纹饰是以绘画的平涂手法为主,在白地上以蓝彩烩画各式图案,造成强烈的白地蓝花视觉效果。元青花纹饰繁絮精美,满而不乱,杂而有序,其图案布局形式及各类繁多的纹饰题材极大地丰富了中国陶瓷的内容。

(1)、元青花纹饰题材丰富多样,均严格按预先制定的构图框架绘制,以主体纹饰为中心,辅助性纹饰层层铺垫,乍看繁花满眼,实则井然有序。其布局形式主要有分层以(组)式及开窗式两种

(2)分层(组)式布局。前代的瓷器,除刻花类外,“素瓷”均以釉色为美,即使偶尔有点彩,亦是随意不规则的,多是单组图案。元青花瓷身则满饰图案,以主体纹饰为中心,辅助纹饰层层衬托,整器给人以严整壮美之感。

(3)开光(窗)式布局。开光(窗)式布局为元青花首创,即在主体纹饰位置,以菱形曲线勾画一开光,如窗户样,在开光内再绘以主题纹饰,余部以辅助纹饰层层衬托。

元青花的胎体

瓷石掺合高岭土和三宝莲的三元配方,宋末元初起,景德镇发明了74%“南不瓷石”掺合18%瑶里高岭土,以及加入了8%三宝莲的瓷石的三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和强度。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口纹

分段拉坯制胎接胎:采用分段拉坯制胎,然后再用胎泥粘合而成,粘接处器表往往突起,给人以不平之感,外壁接痕经打磨,但内壁接痕仍清晰可见,器物颈部内侧略加以切削,内壁均不修削,所以在器里的底、腹、口等处胎体接痕表现明显,由于是手工拉坯制胎,四段三接所以器物不是同心圆。削足处理方法:见底足足端内外圆削刀,器足底为浅挖足, 挖足很浅。器物圈足不十分整齐。器底可见螺旋状的切削痕,罐的底部旋削纹较疏,盘和碗的切削痕较细、较密。高足杯的高足与杯身以泥浆拼接,交接处可以看见黄色浆色挤压泥浆。足内露胎,中心微微突起,俗称“脐”状,实为拉坯痕迹。大罐底部多为宽圈足,不规整,有的底中心有较浅的螺纹痕迹。

板刀及破刀痕:(元朝政府对刀控制很严,铁刀奇缺,所以板刀很破也没法修,这就是破刀痕的来历)可此罐上的底和以往发现的元青花底足不一样,“是半滚圆状圈足,也称饼底,从此可以得出把任何一个概念和鉴定要素的太绝对,仅从一点下结论都是错误。见(元青花鉴定理论的探索与发现—上博《元青花瓷器大展》观后感悟)”。

元青花瓷的釉

景德镇瓷釉历来是用86%-90%的釉果掺以10%-14%的釉灰配制而成,元代时釉增加了釉果成分而减少了釉灰成分,用高倍放大镜观察部分标本的釉层,在密布的雾状小气泡中散落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同期的青白釉和枢府釉并无这种情况。

明初青花瓷釉面也见气泡,但是大、中、小气泡混杂,和元青花惟见大、小两类气泡的分布不同。有些器物釉表面有橘皮纹或棕眼。

对景德镇宋元湖田窑标本测试发现,元代釉中氧化钙的含量从宋代的15%左右减少到8%~9%,而钾、钠等含量从宋代的3%左右增至6%左右。成分的变化使釉的烧成温度提高,也使釉的浓度增高。

釉灰主要成分是石灰石和凤尾草,煅烧后含钙达90%左右:

釉果是一种风化较浅的瓷石:

釉 = 釉果 + 釉灰

釉历来是用86%-90%的釉果掺以10%-14%的釉灰配制而成

元青花的釉面有三种:

影青釉,含钙较高,对钴料发色偏灰。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底部

白釉,石灰--碱釉,釉色莹润透亮,光洁滋润,积釉处显鸭蛋青色,釉色亮度时常会有闪动感,足圈釉面显出淡淡的水绿色。具有恰到好处的透明度、光亮度和色泽,能更好地衬托青花的表现力。四、施釉工艺:

元青花除玉壶春瓶器物外,底部一般无釉。底部露胎的有大小,形状不一的釉斑。高足杯的高足内侧近底处有一圈宽窄不等的釉痕。梅瓶等细身类瓶内侧口沿下素胎。大罐内壁以荡釉法施釉。器盖内侧素胎,浅土黄色,见细微釉斑。有些器物的外圈往往留下浸釉时手抓留下的指痕。

元青花器体釉面基本较平,大型琢器在胎体的粘结处釉面微微凸起,器里口部釉厚薄不匀,釉薄处显米黄色。从残器看,瓶的颈部以下器腹内无釉,瓶、罐的底部或高足杯、碗的足内常见一块块的釉斑,每块釉斑周围或足边及缩釉处都呈现出浅色的火石红边线。器物口边有的有毛边现象(即小气泡破裂状)。器表有的釉面有缩釉现象,不严重,属于少数现象。釉面手感温润如玉,光感柔和不刺目。

浇釉:这个工艺会造成器物内部有釉水挂流现象。

元青花瓷的青料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人纹

元青花瓷器总体分两种色调,一种呈灰蓝色,较浅淡,一种是深蓝色,较艳丽。传统概念中,呈色灰蓝者为国产料,呈蓝艳者为进口料,其实根据学者的测试的结果,元青花是没有国产钴料的。呈色灰蓝黑者为,下等进口钴料,含铁量高,杂质多,发色不好。也可能是烧成温度太低,或者釉面太薄。也可能是釉的钙含量太高,总之,关于这个问题还有很多争议。

进口钴料,即苏麻离青,元代进口钴料的成分是低锰、高铁,含硫和砷,所绘青花纹饰呈色浓艳深沉,并带有紫褐色或黑褐色较光润的斑点,有的黑褐色斑点显现出“锡光”。“锡光”是在黑褐色斑点中出现的一种自然光泽,并有凹凸感,另外,苏麻离青呈色有如下特征

1、呈鲜丽的靛青色,略含程度不同的紫色,有些呈非常幽雅的紫罗兰色。

2、有浓淡色阶,勾勒线条较深,填色青料较浅。青料积聚处有蓝黑色或蓝褐色斑点,釉面下凹并哑光。

3、青料都较细匀,线条边缘稍有晕化。有些呈色浓重,有放射状流散,见蓝黑色结晶或结晶线,应为青料颗粒较粗所致。明初永乐、宣德青花上也有类似现象。

元青花瓷的造型

元青花瓷造型独具特色。从制作工艺上看,此时出现了胎体厚重的巨大形体,如大罐、大瓶、大盘、大碗等。但也有精细之作,如胎体轻薄的高足碗、高足杯、匜、盘等。

元青花瓷以景德镇为代表,其制作精美而传世极少,故而异常珍贵,根据时间大致分为延佑期、至正期和元末期三个阶段,其中又以“至正型”为最佳。

元青花瓷开辟了由素瓷向彩瓷过渡的新时代,其富丽雄浑、画风豪放,绘画层次繁多,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大相径庭,实在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创新,同时也使景德镇一跃成为中世纪世界制瓷业的中心。

实物赏析之元青花九老图罐

1、器形高26.8公分

大口、薄唇、短颈、溜肩、修身、小底、肩至底部呈弧梯型,线条优美、楚楚动人,此器型流形于宋、元时期。

2、釉色

瓷的釉色白中微闪青,莹润透亮,青花青兰纯正。施透明的青白釉,抚摸釉面似糯米感,釉色显出哑光木纳色,近看含青显淡蓝灰色,远看显黄褐色,细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点,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细密的皮壳层,斜光透看胎釉略显出无规则状的釉丝线条纹,属于至正年间烧制的呈现带透明的玻璃质感。

3、青花

元青花瓷发色不稳定,青花色泽晕散,发色浓重鲜丽呈青翠浓艳,浓厚处有黑色锈斑,俗称“黑疵”,浓处用手抚摸时青花釉面上呈凹凸不平之感,这就是使用进口“苏泥勃青”料所特有的呈色效果;青花发色的图纹深入胎骨呈云层块状,像潜伏在胎骨上,呈立体感似有闪动。青花上浮与釉面紧贴,晕散青花呈炸开状,上浮青花釉面显有浓黑丝及小点,青花纹饰紧贴釉面,微呈凹状,这也是鉴别景德镇元青花瓷的基本要点。

4、内壁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汽泡

罐内壁不施釉,内壁为砂石掺高岭土,器身采用分段制作粘接而成,故器腹与器底往往留有明显的胎接痕。故有毛糙感。内壁胎接痕为凸起约1~2毫米不等的胎接痕,粗细大小不规则,手摸有圆润细腻质感。罐内壁胎体略带淡黄色,胎内壁砂眼及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腹上部无修胎处理呈橘皮纹,腹下部至底无修胎呈旋转痕纹,罐内壁稀朗砂眼明显可见。强光斜看内壁稀朗砂眼内闪出星光点,发出亮光,也称阴阳光点。5、底足

瓷罐的底部呈内凹状,足底宽厚,挖足很浅呈半滚圆状圈足,也称饼底。现细小砂眼及黑糊麻点,足底中心呈微凸起鸡心状。罐足底有旋痕纹,稀朗小颗料石明显可见,并有自然炸开状。属于典型元代用竹,木,刀具修胎特征。有粗细不等的旋削时留下的粗细深浅不同的线条纹。胎壁坚薄,响声如铃,胎体呈四段三接形。

6、显色与气泡

釉面上有微弱“冒汗”现象,再显微镜下观看,雾状的、密密的小气泡上漂浮着大气泡,无中等气泡过渡,气泡莹润透明状。

7、口沿内沿出现虫咬口现象,属初次烧造时的缺欠,确出现了缺欠美的质感《虫咬口局限于金元时期》。

深度剖析元青花从九老图罐开始

元青花九老图罐纹饰

8、染料与画工:采用 “苏麻离青”进口染料,属宫廷画师所画,画篇人物栩栩如生,神态各一,衣着华丽,各不相同,佛衣起谢,年貌绝伦,雪作须眉,留此胜景。画工的细腻与典雅,得以在瓷器上完整的精确呈现。画风与优美的器形以及温润如玉的材质相结合。使得视觉和官感得以更大的延伸,审美和体验更加丰富。张云海先生称此画面画技一流。

9、此罐属于佛教内容题材:画篇人物非常细腻,画面上出现了罕见的八卦文、不到头万字文、开光纹饰属初次出现在元青花瓷器上。元代山石和几位老人共同观看太极图的场面图纹,元代的山石画法与后来的明清山石画法截然不同。画面九位人物身份名谁,有待学者、研究者探讨确认。

10、此罐画篇内容充分记录了学术界有争议的第一次九位老人聚会时的两位不到七十岁的狄兼谟和尹卢贞,在第二次聚会中不予参加。而在第二次聚会中出现了两位九十五岁的高僧如满和一百三十六岁的李元爽的隆重场面。

由此可以悟到这样的道理:

一、元青花瓷器器型的多样性;

二、元青花瓷器器壁厚薄的多样性;

三、元青花纹饰的多样性;

四、元青花瓷器发色的多样性;

五、元青花瓷器款的多样性;

六、元青花瓷器工艺的多样性;

七、元青花瓷器的底足特征;

八、元青花瓷器的胎料特征;

九、元青花瓷器人物绘画的特征;

十、元青花瓷器青花的呈色特征;

元青花的辉煌

景德镇成功烧出来的青花瓷器,是我国青花瓷发展的巅峰之作。现存的元代青花瓷存量极少,特别人物故事瓷器。少至微乎其微。当今收藏大家马未都先生曾说过:“元青花画出人物故事情节的都是国宝”,九老会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风”,近千年的传承,使得青花瓷不只是一种瓷器,更是一种中国文化和艺术的代表。青花瓷不是仅中国深受喜爱,也一定程度上让世界为之疯狂,而最先风糜世界的就是元青花。此器是收藏家、鉴赏家难得一见的孤品。经济、艺术、欣赏美学及历史、科考、研究、收藏价值极高。

特此即兴赋诗曰:

独 殊

退避诗魔隐秀屋,佛儒论道语轻抒。

松龄鹤寿文学会,史铸瓷陶九老图。

唐陶宋釉胜空前,九老图中落俊贤。

雅叟文翁瓷器会,乐天白氏驻其间。

九老萦陶今古稀,精识细选引君迷。

青花正品谁相遇,学者专家亦赞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