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官方定義數字貨幣為資產

首次!官方定義數字貨幣為資產

數字貨幣到底具有何種性質,近期在中國,有了明確官方態度。

從市場反應看,這被刻意淡化了,而官方在執行層面的動作,更是不欲人知。

近日,中國央行在談及現行數字貨幣時,首次將其納入了“資產”概念範疇,且同時強調,“即使發行數字貨幣,也只能由央行來發行”。

近年來,數字貨幣市場規模增長迅速,但在政策監管、投資者保護、反洗錢等領域還亟待健全制度性管理。

針對現有數字貨幣暴露的風險和負面問題,各國央行正在陸續研究發行中央銀行數字貨幣(Center Bank Digital Currency,以下簡稱CBDC)的風險、價值和可行性。

在這背後的需求邏輯,正如IMF數字貨幣調研組組長DongHe近日所言,“央行需要推出性能更好的法幣,來抵禦數字貨幣的競爭威脅。如果數字貨幣被廣泛採用,央行可能會失去通過變更利率等方式來影響經濟的能力”。

央行定義數字貨幣屬於資產

最近央行就數字貨幣的屬性問題,有了非常罕見的公開、明確的態度。

中國人民銀行參事、調查統計原司長盛松成在2018中國金融創新論壇上,主動談論了數字貨幣問題,“數字貨幣本質上不是貨幣,它更取代不了貨幣…只是說作為資產可以交易…作為貨幣我一定不承認你的,封殺你,取締你的。”

這是官方首次在公開場合將現有數字貨幣稱為“資產”。

算力智庫注意到,盛松成的這番表態,相當於呼應了早前“國家拍板數字貨幣政策”的坊間傳聞。

彼時有消息稱,“國家有意將數字貨幣定義為‘數字資產’,並將相關產業納入規範管理”。

在實踐層面,算力智庫關注到,此前輿論熱議的海南疑涉數字貨幣交易公司,其工商經營範圍涉及的數字貨幣交易相關字樣已遭刪除。

與涉企業,無論是存續還是新增,其經營範圍均統一為:數字商品及數字資產網絡平臺研發、推廣、銷售、轉讓及服務(或類似)(詳見算力智庫6月4日報道《政策追蹤︱借道數字資產監管放開數字貨幣交易》)。

這樣的微妙態度和舉措變化,不免讓市場產生些許聯想:自去年9月4日以來監管層對數字貨幣的嚴厲態度,有了鬆動跡象。

謹慎持續推動數字貨幣落地

在對現行數字貨幣實施監管的同時,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研究方面的努力,遠超一般所想。而央行對法定數字貨幣的關注和探索佈局,也同樣密切和深遠。

早在2014年,央行已成立法定數字貨幣的專門研究小組,論證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可行性。

自此以後,隨著央行對數字貨幣發行和業務運行框架、關鍵技術、發行流通環境等問題的研究持續深入,央行於2016年1月明確在國內發行數字貨幣的戰略目標,稱“爭取早日推出央行的數字貨幣”。

這是央行就法定數字貨幣的首次公開發聲。

2017年,央行正式成立數字貨幣研究所,具體部署和落地相關研究事宜。

迄今為止,央行在法定數字貨幣研究上取得了無法被忽視的成果。截至2018年5月,“央行系”申報的數字貨幣與區塊鏈技術相關專利達81項。

可以這麼說,在法定數字貨幣發行的研究與佈局層面,中國央行是全球同行們的先行者和領跑者。

盛松成認為,“央行研究,甚至於試圖發行數字貨幣,這不是我們中國央行一家,本質上是被以比特幣為代表的虛擬貨幣逼出來的。你作為中央銀行發行貨幣你不能落後,你要跟上,你也要研究。”

目前,法定數字貨幣的發行還面臨著多重挑戰。

盛松成提到央行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的兩大痛點:

第一,數字貨幣的發行和流通框架究竟應該如何確定,到現在為止全世界都沒定下來。

第二,在全社會推廣數字貨幣需基於無現金社會,但無現金社會非常複雜也非常難以跨越。

未來央行是否發行法定數字貨幣,目前仍不可確知。

正如前央行行長周小川所說,“在研發數字貨幣過程中,要注意整體金融穩定、防範風險……要經過充分的、局部的測試,可靠了以後再進行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