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清凉」空观是个关键,让你能够脱尘

净界法师

我们到了别教、圆教就会开显心性,我们现在是先处理业力的问题。

就是说,一般我们佛法都是先从外面处理进来,外面的业力,是因为我们想要掌控,我们就是心随境转。就是说,佛法你看藏、通、别、圆四教的安立,佛法是先从外一直处理到内。我们攀缘外境,去追求外境的假相,后果就是生死轮回,所以佛陀先对治你的攀缘心。因为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缘,你就没有资格谈心性的问题。一个人一定要内观,他才会找到心性。你向外求,永远找不到。

但是,一个人要内观,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缘的心切断,莫向外求。所以佛陀说,我们的心已经活在业力了,知道吧,已经跑在外面太久了,就是这个小孩已经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所以佛陀为什么不直接讲圆教,要讲藏通别呢?就是要把你从业力里面找回来。

凡是人生里面有相状的东西,都有业力。我跟你讲,你执着相状执得越多,你的业力就越重。所以佛陀要你先把外在的果报放弃。你不管福报多大,你抓住外面的东西,对你非常不利!我讲实在话,一个人抓到外面的福报,心性就不出现了,因为你觉得自己已经很满足了。你说:“欸,我福报这样大,我放弃了人生不是很可惜吗?”

当你对人生无所求时,心性就要报答你,内在的东西就要报答你,它就出现了。当你什么都不要,对人生无所求时,有一个人就要出现了。因为你还有所求,那就先谈业力嘛。所以佛陀他是这样,我们以前是一念不觉,然后从心性变成妄想,由妄想变成攀缘,结果妄想跟外境搞在一起,妄想中有相状,相状中有妄想,就是纠缠不清了。佛陀是先把这个相给你拿掉,告诉你所有的相状都是不净、苦、无常、无我的,包括色身的相状,包括内心感受的相状,包括你五蕴的相状,全部都不能攀缘。所以,空性就是让你离相,你先把相放掉。相放掉以后,心就老实了,至少攀缘心没有了。这个时候要你内观,就开始开显心性。

所以为什么要藏通两教?因为你没有藏通两教,这个心老是抓着外境不放,一辈子都没有心性。一个人追求外境,心性就不见了。“一念不生全体现,一念方动乌云遮。”所以佛法告诉你,你的心向外攀缘,后果就只有四个:不净、苦、无常、无我,你就带动了无量的业力,产生无量的轮回。

其实,空观的智慧,藏通两教的空性就是让你放弃追求所有生命的结果,包括身、受、心、法这四个东西,把这四个相状放掉。不管它多么的美妙,它都是暂时的。好,你的心开始放弃了外境以后,你的心就开始有资格往别教圆教去开显心性了,你就有资格去挖里面的珍宝了。你如果要外面的糖果,你就找不到根本。

我们现在根本就是追求外面的东西。我们下一堂课就开始告诉大家,怎么去往里面去找自己的珍宝。但是前提,你要追求珍宝,你要放弃果报,这是不两立的。你不可能又要抓着外在的,今生又要活得快乐,又要开显心性,没有这回事情。

你追求感受,心性就没有你的份,你自己要做出抉择!你如果觉得享受人生很重要,这个受对你很重要,你这辈子就没有资格谈心性了,那你就永远活在妄想,而且你的业力也比其他人重。

一个人只有放弃对今生的感受跟追求,你的心性才会出现。当然还有一定的方法,但是基本功就是,你今生只是来还债的,你不能用你的感受来面对人生,你要让业力到此自己消失掉。说简单点,你不能跟你的结果,不能跟你的果报互动。你不能跟它保持互动,它来你知道它来,它走了知道它走。你一旦跟它互动,你就很惨了!临终时你带了满身的业力,你是不可能往生的。

所以,就是说,人生在初学阶段,没有人又要享受人生又想往生的,没有这回事情。所有的业力都在人生的结果里面等着你,你一旦攀缘结果,你就沾上业力了,就这么简单!生命的结果跟业力是一体的东西,你不想惹业力,你就把今生放弃,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你一旦攀缘人生,你就要付出代价。你说:“欸,今生的果报,是我前生修善积集来的,我应该享受。”没有错,你应该享受,但是你要付出轮回的代价。

所以,就看你对人生的目标定在哪里。如果你只是求增上生,那你享受人生也就没有错,因为这本来就是你的。但是我要提醒你,你放弃人生你一点都没有损失,你会有更好的东西出来。如果说你放弃了今生,你是吃亏,那佛陀叫我们做,佛陀不是讲错了吗?佛陀肯定有更精致的东西报答你。

就是说,为什么我们在谈心性之前先谈业力?因为你不能碰业力,你必须把业力放弃。外境放弃了,你的心才有办法全心地去向内观。你一天到晚向外攀缘,那你就没有心性了,是这个问题。

所以,空观是个关键,让你能够脱尘。先把外尘脱了,然后再脱识,再把妄想脱了,心性就出来了。它是两个阶段:先远离外境的执取,再远离心中妄想的执取,你的本来面目就要出来。所以空观的智慧,是个很关键的问题,一个人他的人生的转捩点就在这里了。

因为你的心,如果没有从空观把它收回来,你今生的修行档次就不高了,不管你一天怎么用功都不高了。因为你的用功全部夹杂业力,带业——你的修行只变成人天福报了。如果你的心不能够从人生的因缘果报里收回来,你现在不收回来,你临终也很难收回来,这个是等流性。反正你迟早得收,你越早收越好,是这个意思。

就是说从见山是山到见山不是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就是空正见。当然你更好的是从空里面开始开显心性,然后发起菩提心,往生的心。心性一旦出来,你一定会发愿。但是你证得空性的,不一定会发愿。所以空性跟心性最大的差别就是——空性没有妙用,心性一定有妙用!

如果真正懂心性的人,一定有妙用。一个人证得心性,第一个,他会非常感动;第二个,他一定发起成佛的愿。他从“自知我是未成之佛”,他会觉得:哎呀,我无量劫来错用心了,真的是可惜了,把这个心性操作成这么多的烦恼业障报障出来。这时他会重新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所以蕅益大师说,一个人一旦悟了心性,他一定发菩提心。如果没有,这个就不是真的心性,那只是空性。证得空性不一定发菩提心,有很多种可能,通前通后,也可能发菩提心,也可能不发菩提心。但是你明白心性一定会发菩提心,因为心性它是有作用的,它是一种真空妙有,它的本质就真空妙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