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很多人都希望能夠在一段時間的慢跑之後,增加自己的跑量。然而增加運動強度也意味著受傷風險的增加。

當你改變原有的跑步習慣,無論是增加里程還是速度,都會增加你在運動時受傷的風險。雖然沒有人能拍著胸脯保證你絕對不會受傷,但是科學地增加自己的跑量,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你的受傷風險。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那如何安全地增加自己的跑量呢?這是一個技術活,來不得半點馬虎哦,且聽咚妞一一給大家道來。

首先你需要遵守一個原則單次增加的跑步里程不宜超過原有的10%。

你需要在新的跑量基礎上堅持至少三週之後,才可以繼續增加跑量。增加跑量你也需要更加專業的跑鞋。跑步這件事,你要相信在裝備上面的投資絕對對得起回報。如果有條件的話可以進行步態分析,尋找最適合自己的那雙鞋。比如使用咕咚APP跑步後,仔細觀察你的跑步記錄分析。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同時還要記得經常更換跑鞋,跑鞋減震緩衝的效果會隨著使用時長而逐漸降低,要仔細檢查跑鞋磨損與撕裂狀況,一雙跑鞋的壽命大概是500-800公里。

如果此前你遭遇過影響運動能力的大傷,那麼需要嚴格遵照醫囑,穿戴上醫生制定的護具或者特製的跑鞋。

其次,你需要嚴格遵守跑步的流程,包括適當的熱身以及跑後的緩衝階段

這些步驟看上去非常繁瑣,不過在降低受傷風險方面顯得非常重要。跑步與平時步行身體所承受的應力是不同的,跑量的增加也會導致應力的變化。充分的熱身或者緩衝可以幫助你的身體儘快適應。

最簡單的熱身方法就是在開始正式跑步之前,進行5到10分鐘的步行或者慢跑。熱身的慢跑應該有多慢呢?無數跑者總結出來的經驗是:比你的正常配速,每公里慢2分鐘就可以了。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緩衝或者說是冷卻階段,顧名思義,就是讓身體恢復到運動前狀態的階段。很多人相信,這個階段比熱身要更加重要。跑步之後不要馬上停下腳步,繼續步行或者是慢跑個幾百米左右,再慢慢停下來。

一旦你的身體適應了增加里程後的新跑量,你就可以考慮更上一層樓了。不過還是要記住我們開頭所說的原則:適量增加,留出時間去適應。

定期實施預防性保健措施。

增加跑量之後,你可以制定並實施一些預防性的保健措施,比如拉伸、泡沫軸、冰浴、核心肌肉練習和定期的按摩放鬆。拉伸和泡沫軸可以進入到日常的訓練計劃當中,而核心練習需要隔日訓練,給身體留足休息的時間。

有些咚友會問冰浴,或者是冷水澡怎麼樣?並不是每次跑步之後都適用。更多的冰浴還是主要運用於長跑或者高強度的運動當中。經常性的按摩也可以放鬆緊繃的肌肉。

比如咚妞自己就有些小肌肉腿,每次跑完步就用泡沫軸滾滾小腿,這樣不僅有利於瘦腿還能放鬆肌肉,即便運動量很大,第二天也不會特別痛。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這不是咚妞

所以,關於增大跑量這件事,還是得循序漸行、根據自己實際能力匹配目標,強行增大跑量是不可行的,只會增加你跑步受傷的幾率。

那麼,你的周跑量是多少呢?在留言區大膽秀出來吧。

怎樣才能科學健康地增加跑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