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分析」為何總是找不到一個回報穩定的策略?

文 | 蔡嘉民

編 | 天下財經121 & 888LAB


「量化分析」為何總是找不到一個回報穩定的策略?

在2017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時候,香港股市投資氣氛非常熾熱,皆因為內地股市與香港股市的互聯互通機制成交金額不斷上升,通過港股通南下的資金一天比一天多,股市每天不是高開,就是創造出一根大陽燭。由去年12月21到今年1月12日,曾造出共連續14天上升。1個多月時間,恆生指數一共上升了5349點。仔細觀察會發現流入資金大的股票,隔天上升的機率非常高,就算趕不及收市前買入,待隔天開市後才買進也能獲利。是因為不少基金都會根據北水南下資金買貨,普遍基金經理都害怕手上基金表現追不上指數,繼而跟隨資金流向入市,從而導致香港股票的表現隨資金流而上升的情況。當時,股市中很多人都說是牛市的第三期,充滿信心,相信買入及持有就可以躺著賺錢。

可惜,由當時升浪開端到現在剛好半年,一眨眼又回到了最初的起點,執筆時恆指收報29296點,而當時12月21日開盤價為29210點;另一邊上證指數同期下跌了13%。要知道,長期買入並持有股票是一個週期性的陷阱,股市一經歷調整,就只能坐等待。

「量化分析」為何總是找不到一個回報穩定的策略?

瞭解你在追求相對回報,還是絕對回報

當然,市場上有2種人,第一種是追求相對回報,意思就是,只要組合表現跑贏大市就可以;另一種是追求絕對回報,不論大市如何,都要賺最多的錢,所以絕對回報的組合通常都跟基準指數沒有多大相關性。請注意,文章這裡討論的是追求絕對回報。

要讓自己的投資組合表現升級,第一步,就是放棄或減少長期持有的資產。因為要達到絕對回報,最大的敵人就是指數向下調整,或是熊市的時候。第二步,就是讓衍生工具例如期貨,加入投資組合,確保即使市場不斷向下走,也能夠對沖倉位,甚至獲利。

夏普比率是一個非常常用的統計指標,去量度一個組合或一個策略穩定地賺錢的能力。計算方法是先把預期回報減去無風險利率,再除波動率。有不少研究都提出,要預測市場回報比預測市場波動要難極多,更有人提出市場走勢大部分時間是隨機的,反而波動率則有一定的自我的相關性。所以,要提高夏普比率,最佳方法就是降低組合的波動。

「量化分析」為何總是找不到一個回報穩定的策略?

降低組合波動是萬靈丹

公元1827年,英國植物學家勞伯‧布朗利用一般顯微鏡觀察懸浮於水中的花粉粒時,發現這些花粉會做連續快速而不規則的隨機移動,並把這種移動命名為布朗運動。之後,各界別的學家發現布朗運動不止存在於花粉粒中,而是在流體中的粒子皆有機會進行無規則運動。而布朗運動是隨機分析中的一個基礎概念。股市中,其實有很多未知的因素成為影響走勢的一個變量,導致不少時間,股價在進行類似布朗運動的隨機走勢。

假若在運行回測時,發現很多策略的回報都不太穩定,甚至乎找不到夏普比率超過2的策略時,很大機會是持倉時間太長,或策略根本沒有有效的躲避市場波動。千萬不要嘗試去預測股市的所有走勢,因為隨機的部分只會成為噪音,影響你的分析及預測。運行起來,大大增加策略波動性,最後降低了夏普比率。

簡單解決方法就是,等待值搏率高,有信心的時候才出擊。當策略勝率不高時,就應該平倉。就像德州撲克遊戲中的選手一樣,手牌值搏率低時,一定會毫不猶豫的棄牌。若你不論手牌好壞皆出戰,只會導致資產大幅上下波動,影響穩定性。所以細看追隨絕對回報的基金,通常傾向於日內策略,以躲避過夜的風險,當中亦是同一原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