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書——《村裡最好的學校》

關於本書——《村裡最好的學校》

【楊樹軍專欄】

關於本書——《村裡最好的學校》

我一直不確定是否應該花一點時間把我們在這方寸之間做的那點事稍稍梳理一番。首先我不認為我們真的可以啟發別人,獲得別人的讚許除了難為情顯然也不會帶給我們真正的快樂——如果那是一種清點或者校準的話,這件工作也許是有意義的。

說是對教育的一些思考,其實也是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作為校長,我深知聽進別人的批評有多麼重要。因為我們太喜歡聽見表揚了,我們本能地認為別人的批評意見都是惡意的。

但是,大多數時候,別人的批評真是無益的——跟讚揚一樣無益。

許多學校會有把媒體關注、報道和同行的稱讚作為最終目標。他們喜歡呈現所謂的成績,但這些成績毫無來歷。

整個社會面對教育的標準姿勢就是批判。你們可能想不到的是,他們自己聚在一起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是在談論成績。

要麼外面錯了,要麼他們錯了——因為事關孩子們的事情,不可能都對。

李鎮西堅持每天寫一篇文章,這是他的承諾,也是他“自我重要感”的表現。如果他的文章只有幾千的閱讀量,他會認為這種情況需要改變——是讀者需要改變。

但我依然不認為這裡的文字需要那麼多讀者,或者說它需要以某種方式讓更多的人接受。眾生無量,多少是多?何況你怎麼確定你的文字不是在誤人呢?

當你站在臺上、調正話筒準備給別人開講的時候,多半你在該領域有所成就,或者思考後有所得。而我一直有一種挫敗感,我似乎一直沒有接受自己,總覺得自己至少可以成為誰誰!現在我不這樣想了,我誰也成不了,但這並不影響我一直在進步。

我們滿足於做小巷深處的一罈美酒。有個小小的院落,裡面有奇花異草,也有金童女玉,只是不被外人知曉。遺憾不屬於我們,它屬於當下的教育體制。

一個佛教徒會以蓮花一樣的姿勢從凌晨默坐到夜深,他們始終只思考一個問題:佛性是什麼?在一個真正的佛教徒面前,我們甚至不敢說我們曾經思考過——或者說我們對教書育人的那一點想法根本不值一提。

一個組織中最重要的一定是文化認同。我們既沒有新創一個東西,然後去推行,也沒有強行改變一箇舊東西……我們一直在等待大家理解、接受,然後才去行動。

如果我們一直都沒有等到,那隻能證明這一段運氣太差。無論如何我們都應該記住,在改變看待自己和世界的方式之前,我們不可能改變任何東西。這句話的意思是,唯一重要的就是改變我們的世界觀。世界上沒有貧窮這件事,有的只是——貧窮感。

我們究竟要什麼——想想這樣的問題對我們的生活是有幫助的——即便你今天依然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你多半不會認定自己需要更多食物。事實上,我們此時渴求的財富、地位、名譽諸如此類都屬於“第二碗米飯”,只吃第一碗對你的健康更好……正如大房子遠沒有你想象的重要一樣,因為我們最終需要的只是一個小盒子。兩者之間的差價就是我們此生浪費掉的價值。

跟幾十年前相比,我們的平均壽命已經增加了一倍,我們比幾十年前更加喜歡死亡了嗎?——沒有,因為我們要的是“最好”和“無限多”,可世上根本就沒有這些東西呀?我們不需要掌握所有知識,只需要明白知識無限,而我們生命有限即可。如果不再覺得大房子是必需品,我們就該讓自己變得更善良、平和。事實上,我們無需改變任何東西,因為我們此時此刻正安詳地坐在神的懷抱裡。

冰激淋掉到地上會讓一個孩子哭很久,成年的我們卻可以一笑了之:大不了再買一個。或者想著,還是算了,它不利於身體健康……

教書是一個古老的職業,這個領域的人不太可能沉浸在物質世界,他們只是深陷在自己定義的成功中。跟掙扎在現實與精神世界之間的眾生一樣,前者永無盡頭,我們應該始終覺察自己在做什麼:順境時是這樣,逆境是這樣。

無論在哪裡,無論做什麼,我們都可以作為神的追隨者,以神的視角看待別人,為周圍散發善良和溫暖。跟我們印象有出入的是,並非每個富二代都在飆車、揮霍、作死,事實上他們中的很多人都低調謙卑。他們的家庭背景就像他們的身高、省份一樣——只是不同。他們一直都在讓自己變得更善良,能幫助更多的普通人。

成為一個善良而平和的人就是我們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關於本書——它區別於任何一本介紹辦學經驗、辦學特色的宣傳品,也不涉及教育教學過程的具體做法。如果看做一本文學類散文集可能更準確——好在我確認這裡面的每一篇文章都結構完整,語言準確,敘述方式也還生動。

這本書也不打算解決任何具體問題——這類書籍有不少——如果你在那些標準的學者和一線實踐者那裡都沒有找到共鳴的話,不妨試試這一本。那些人要麼太嚴肅,要麼缺乏條理。

關於本書的價值,它無意於解決學校的具體問題,於世道人心就更難有什麼裨益。乃至書中極力倡導的閱讀,我也不認為它真的能夠改變什麼。

學校裡的所有思考與嘗試在它變成理論之前都是正確的。

本書談論的是——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