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養成“白眼狼”為何只集中在這兩種家庭?真的是基因問題嗎?

孩子養成“白眼狼”為何只集中在這兩種家庭?真的是基因問題嗎?

但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我們先來看看自私的孩子多數出現在哪兩種家庭:

1.打罵型教育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的父母打著嚴格管教的旗號,用簡單而粗暴的方式解決一切孩子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挫折,完全不顧及孩子自身的焦慮和無助。作業做的慢一頓打罵;考試考砸了一頓打罵;就算玩耍時磕碰受傷了依然是不分青紅皂白的訓斥。

然而父母應該是孩子情緒的容器,來承接孩子成長過程中的焦慮和不安,去化解去呵護,鼓勵孩子不懼怕困難,勇敢面對挑戰。而打罵型教育的父母不但沒有幫助幼小的孩子如何積極面對生活的挑戰,反而把自己的焦慮用打罵的方式傳遞給孩子。管教帶來的只有壓力,這樣做的結果只能是在幼小孩子的心中種下恨的種子,到孩子長大,自己強大起來的時候,就會成為我們所說的“白眼狼”,其實就是一種報復心理,經年累月根深蒂固。

孩子養成“白眼狼”為何只集中在這兩種家庭?真的是基因問題嗎?

2.溺愛型教育的家庭。

這樣的家庭父母對孩子無條件的寵愛,想盡一切辦法滿足孩子的全部需求,不管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但是不可思議的一點是,這些家庭並非都是條件優越的中產階層。有一些家庭,父母哪怕自己省吃儉用,也要讓孩子吃好的、玩好的、用名牌。可是孩子卻不理解父母的不易,把父母長輩對自己的付出當做理所應當,反而加倍索取。當父母沒有能力滿足自己的時候,就指責父母。孩子被養成了一個自我中心的野獸。

這樣的父母往往沒有給孩子樹立界限意識,並在家庭關係中漸漸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孩子在小的時候固然需要父母給與一個安全、溫暖的成長環境,但是當孩子能力的不斷增長,父母就要給孩子樹立起最基本的界限,這也是將來社會中,人與人的界限。父母鼓勵孩子展開自我的生命力,但是不接受孩子對自己的嚴重攻擊和索取。在家庭中大家是平等的,需要相互關愛相互扶持。

孩子養成“白眼狼”為何只集中在這兩種家庭?真的是基因問題嗎?

所以,白眼狼並不是基因造成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為,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期待應該是:我相信你。父母要信任自己的孩子,要相信一個人想要被主流社會價值認可的天然傾向。

孩子養成“白眼狼”為何只集中在這兩種家庭?真的是基因問題嗎?

父母們首先應該改變的是自己,當自己變得足夠好的時候,你也會信任孩子能夠漸漸變得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