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尚書》的尚常見有三種解釋方法:一種說法認為“上”是“上古”的意思,《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另一種說法認為“上”是“尊崇”的意思,《尚書》就是“人們所尊崇的書”;還有一種說法認為“尚”是代表“君上(即君王)”的意思,因為這部書的內容大多是臣下對“君上”言論的記載,所以叫做《尚書》。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克明俊德,以親九族。【出處】《尚書·虞書·堯典》

【釋義】能夠彰顯(自己本來)崇高的品德,使同族人都能親和團結。

【賞析】這是讚揚堯帝的話。說他能舉用有崇高品德的人,使同族人都能親和團結。“克明俊德”,這是過去較常引用的成語。

2.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出處】《尚書·虞書·舜典》

【釋義】詩是用來表達思想感情的,歌則藉助語言把這種感情詠唱出來。歌唱的聲音既要根據思想感情,也要符合音律。

【賞析】這一段說的是詩歌的起源問題。在上古時代,詩歌和音樂是不分的,它們緊緊聯繫在一起,它們都離不開音樂的節奏。上古的詩歌天然而純粹,它音節自然,實為“天籟”。這一節說明詩歌的起源跟現實很接近,對後世的文學批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其中“詩言志”一說尤其受眾人矚目。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3.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出處】《尚書·虞書·大禹謨》

【釋義】驕傲自滿會招來損失,謙虛謹慎會受到補益。這就是“天道”。

【賞析】“滿招損,謙受益”,《周易·上經·謙》“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人道惡盈而好謙。”這就是說,天的法則,滿盈了便要使之虧損,使謙虛增益;地的法則,改變滿盈的狀態,使其流入謙卑的狀況;人的法則,厭惡滿盈,喜好謙虛。這是講天、地、人都尚謙而惡盈,盈必招損,謙必受益的道理。“滿招損,謙受益”,這就是自然界的法則,是“時乃天道”。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4.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出處】《尚書·虞書·大禹謨》

【釋義】人心危險,道心衰微。只有用精純和專一,才能真切地在內心裡守住道心,區分開人心。

【賞析】人心指其發於形氣者而言,道心指其發於義理者而言。人心易私難公,故危險;道心難明而易昧,故隱微。但是,人心和道心可以互相轉化,只要人一心向善,追求美德,愛好義理,普通人之心可向最高的道心轉變。但是若喪德失善,有道心之人也會變得和普通人一樣,只有用精純、專一和誠實,才能守住兩者的界限,使自己永葆道心。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5.寬而慄,柔而立,愿而恭,亂而敬,擾而毅,直而溫,簡而廉,剛而塞,強而義。【出處】《尚書·虞書·皋陶謨》

【釋義】(九德就是)態度豁達,毫不拘束,又能恭敬謹慎;性情溫和,又有主見;行為謙遜而又嚴肅認真;雖有才幹,但辦事不馬虎疏忽;能夠接受別人的意見,又不為紛雜的意見所迷惑,而能剛毅果斷;行為正直而態度溫和;做事能從大處著眼又能從小處入手;剛正而不魯莽;勇敢而又善良。

【賞析】皋陶認為君子要具有九種品德,即豁達而又謹慎,溫和而有主見,謙遜而又嚴肅,才華橫溢而認真,從善如流而又不迷惑,正直而溫文,辦事能從大處著眼又能從小處入手,剛正不魯莽,勇敢且善良。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6.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出處】《尚書·夏書·五子之歌》

【釋義】人民是國家的根本,根本鞏固了,國家才會安寧。

【賞析】當時夏朝的第三個帝王太康貪於逸樂,不理政事,百姓背叛了他,他被羿所逐,不得返國。他的五個弟弟埋怨太康,述說其祖父大禹的訓誡而作歌,名《五子之歌》。“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意思,是說人君應當固民以安國。反之,民不固,國將不安。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7.任官惟賢才,左右惟其人。【出處】《尚書·商書·鹹有一德》

【釋義】任用官吏,只能任用德才兼備的人;國君左右的大臣及親信隨從,也只能是這樣的人。

【賞析】這是商朝名相伊尹還政於商代第二任帝王太甲,將要告老還鄉時,向太甲提出的告誡。他說,政府官員,只有德才兼備的人方可任用,不是德才兼備的人絕不能任用。而左右大臣及親信隨從,必是忠良之人,不是忠良之人,不可在王左右。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8.若網在綱,有條而不紊。【出處】《尚書·商書·盤庚上》

【釋義】綱:網上的大結。譬如把網結在綱上,有條理而不至於紊亂。

【賞析】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情,我們都要注意抓住事物的主要方面和重點,抓住事物的本質,而不能只注意那些無關緊要的次要方面和事物的表象。只有“提綱挈領”,才能把握住事物的主旨,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9.無恥過,作非。【出處】《尚書·商書·說命中》

【釋義】不要羞於認錯而文過飾非。

【賞析】這是商朝名相傅說向商高宗武丁進諫時說的話。意為不要像小人那樣,有了過失,不敢承認,還要用一些虛假漂亮的言詞來掩飾,這就會鑄成更大的錯。一個人承不承認錯誤,也需要有道德上的勇氣。有了錯誤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敢不敢面對錯誤和改正錯誤。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0.樹德務滋,除惡務本。【出處】《尚書·周書·泰誓下》

【釋義】培植美好的德行,務求滋長;剷除邪惡,務求除根。

【賞析】在一個國家和社會群體中,“除惡務盡”,這雖是美好的目標,但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必然有善有惡,要從根本上全部除掉惡人,很難辦到。但“除惡務本”,即逐漸削弱產生邪惡的根基,讓邪惡勢力不能形成大的氣候,這一點只要努力,應該說是可以做到的。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1.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出處】《尚書·周書·武成》

【釋義】(武王伐商歸來)於是停止戰備,施行文教,把戰馬放歸到華山之陽,把牛放回到桃林之野。

【賞析】武王討伐商紂王之戰,發生在公元前11世紀。據《尚書·周書·武成》載,是從一月出發,四月歸來,戰爭歷時三個月左右。一場改朝換代的戰爭只經歷三個月左右,嚴格說不算長,但戰爭是無比殘酷的。同書記載:“(紂之)前徒倒戈,攻於後以北,血流漂杵。”杵者,重武器也。戰死者的鮮血之多,可以使杵都漂浮起來,其慘烈可想而知。據史書記載,周武王是仁者之君,他發動伐紂之戰,救民於水火,解民於倒懸,但戰爭之慘烈,他也是目睹了的,所以能偃武修文,以示天下將不再有戰爭。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2.貌曰恭,言曰從,視曰明,聽曰聰,思曰睿。【出處】《尚書·周書·洪範》

【釋義】態度要恭敬,說話要合乎道理,觀察要清楚明白,聽取意見要聰敏,思考問題要通達。

【賞析】這是箕子向周武王陳述的九種治國大法,即“洪範九疇”中的第三種,叫做“敬用五事”,即容貌、言語、觀察、傾聽、思考。這五個方面都屬於執政者在修身及處理國事方面應注意之處,要謹慎地對待,才能有好的效果。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3.若保赤子。【出處】《尚書·周書·康誥》

【釋義】應當像愛護嬰兒一樣(愛護你的臣民,使其都能安康)。

【賞析】周成王時,周公平息了殷遺民的叛亂,成王年幼,周公便代行天子之權,封成王叔父康叔去管轄殷之遺民。這是周公代成王對康叔所作的詔誥。“若保赤子”,這是儒家從民本思想出發引用得較多的話。意為國君對待自己的人民,要像愛護嬰幼兒一樣,精心料理,要使之安定、康樂,而不要剝奪他們的衣食,使之啼飢號寒。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4.怨不在大,亦不在小。【出處】《尚書·周書·康誥》

【釋義】民怨的可怕不在大,也不在小。(如果認真對待,民怨雖大也不可怕;如果不認真對待,民怨雖小也是可怕的。)

【賞析】民眾的思想是統治者決策的重要參考,善於治理國家的人,能及時瞭解民情、體察民意,制定的政策能很好地反映百姓的想法。他既引導百姓又順從百姓,不會也不願跟老百姓對著幹。政策失當,出現百姓的抱怨時,他能認真對待,仔細調查,適時做出調整,積極化解民眾的怨聲。而不擅長治理國家的人當政,則一意孤行、唯我獨尊,對民眾不聞不問,也不能瞭解民眾的疾苦,不知道國計民生的艱難。這樣的人治理國家,即使民眾怨聲載道,他也只知道閉門造車地制定或執行政策導致國家覆亡。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15.天不可信,我道惟寧王德延,天不庸釋於文王受命。【出處】《尚書·周書·君奭》

【釋義】上天不可以一直相信依賴,我們只有努力發揚文王的光榮傳統,使之長久地保持下去,上天才不會捨棄文王所受的大命(即政權)。

【賞析】周朝在承繼“天命”接替商朝後,王朝上下一致在思考如何把政權很好地延續。周公跟召公的這次談話也不例外,他再次提出如何對待天命和德行的問題,即對待天和民的關係。周公從殷商的滅亡入手分析,一方面看到了天威難測,但更注意到天的不可相信,明白了守業的艱難。另一方面他又看到了百姓在王朝更替中的關鍵作用,極力強調人為。這樣,周公就把著眼點從“天”轉到了“人”上。重要的是修養仁德,推行德政,廣播善行,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支持。

儒家經典最核心著作之一《尚書》,精選15條名言警句,請收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