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大名古城大寺街的普照寺

普照寺位于大寺街北头,座北南向,规模宏敞,台榭森严,殿宇辉煌,占地1万多平方米。前身是位于沙堤村东的宋代压沙寺,压沙寺内种植梨树数千株,每当梨花盛开,城中男女呼朋引伴观赏梨花,并于花下畅饮。北宋名相韩琦任大名知府时取唐人“梨花白雪香”之句,令寺僧于林间建雪香亭,供人游乐。《墨庄漫录》卷三载有压沙寺种植梨树之嫁接法。翻阅宋诗、宋词,文人墨客在压沙寺宴游诗词较多,今天魏县举办的梨花节,其前身可追溯到大名府压沙寺赏梨花的风俗。

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明建文四年迁建府城时,压沙寺随城徙建,并改名普照寺。在明清之际普照寺仍是大名府一大胜地,与压沙寺一样,文人墨客题咏普照寺的诗词很多,旧志收录有文辞较佳的诗作。考证文献,结合群众回忆,普照寺建筑规模大致如下。

大寺街最北端是普照寺山门,过山门,再穿过两个过厅,东西各有禅房十多间,是出家人住宿地,在清末全寺有和尚、武僧200多人。禅房北是普照寺的中心建筑——观音大士殿,殿三楹,正中有一个二丈多高的坐台,塑有一千手观音,高约7米,通体是用檀香制成,并施以金绘,庄严亮丽,焕然一新。楼阁内外香气袭人,故又名“观音阁”,观音阁是当时城内楼阁之冠,站在城外,隔城相望,首先看到观音阁,此外是城内的八棵古槐树和东大街天主教堂的宠爱之母大堂,人称大名“三露”景观。普照寺因观音阁而俗称“大佛寺”,大寺街因大佛寺而得名。

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普照寺还有藏经阁、地藏王大殿两座建筑。藏经阁由僧人慈顺、慈镰创建,所需砖石木瓦等建筑物件,全部布施而来,故而自明正德二年(1507)3月15日创建,嘉靖元年(1522)5月13 日方竣工。地藏王大殿,三楹,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由冯盛世等人捐资募捐创建,地藏王菩萨两旁,分列有冥府十阎罗王。

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普照寺内还有铜布袋和尚像和铜观音大士像。铜布袋和尚像顺治戊戌(1646年)铸,高四尺,像肥胖,盘膝侧足坐,眉头紧缩,大腹外露,笑容可掬,俗称“布袋和尚”。铜观音大士像与布袋和尚在一处,高低一样,骑一麈麈,俗称“四不像”。现藏大名县文化馆。

河北大名府古城寻踪—200僧众的“普照寺”,你知道吗?

建寺以来,嘉靖、万历、顺治年间不断修补,后渐倒塌。加以藏经阁毁于火灾,寺基一半被占为民居。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大顺广兵备道恩福捐资倡修,粗具旧观。解放时已全部拆除,上世纪60年代为生产公司牲口棚,70年代为县社棉麻公司建设用地,现在原地基多作为民居,有部分建筑构件残存。

明清之际,大名府僧纲司的都纲、副纲一般由普照寺僧人担当,统管大名府佛教事宜。普照寺主持圆寂后,为表彰僧纲司主持的功德,在大名城西南,大名镇二铺村西二里,建有僧官塔(又名支提塔,指和尚圆寂后,火化后没有舍利或者将肉体入塔。),故而建塔追远,形如北京白塔,没有白塔高台塔座,就地筑起,砖砌而成,周围松柏林立,1951年拆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