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從先秦的“俳優”到漢代的“百戲”,從宋代的雜劇到南宋的南戲,生旦淨醜,唱唸做打,中國戲曲三百餘種,它不僅是過去的經典,更是當下的文化符號。6月12日,《喝彩中華》作為“做新時代的記錄者、謳歌者、建設者”系列講座的第五個項目走進中國傳媒大學,與同學們分享新時代戲曲戲劇的創新和探索。

6月12日,“做新時代的記錄者、謳歌者、建設者”專題系列講座在中國傳媒大學迎來了第五講,上海文化廣播影視集團有限公司監事長、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主席滕俊傑與《喝彩中華》節目總導演王昕軼蒞臨現場,與同學們分享《喝彩中華》的製作初心及新時代戲曲節目的創新和探索,現場引起同學們的熱烈反響。

《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2017年7月,《喝彩中華》開播。節目以戲曲為切入點,聚焦普通人的戲曲夢、藝術夢,傳承傳統文化精髓,讓觀眾感受中國戲曲文化的魅力。王昕軼介紹說,“只要你有一顆為中華文化喝彩的心,就是我們可以選擇的喝彩人。”《喝彩中華》引入“喝彩人”的概念,讓每位表演者以自己的方式在舞臺上為心愛的藝術喝彩。

這些“喝彩人”中,有身懷絕技的專業戲曲演員,也有不同年齡、不同生活背景的戲曲愛好者。《喝彩中華》在傳遞藝術之美的同時,更重視國粹的發揚與傳承。

王昕軼:“做文化節目要有‘三顆心’”

“在東方衛視做一檔戲曲類節目,並不容易。”在王昕軼眼中,所有文藝樣式中戲曲是離人們的生活相對較遠的一種門類,如何在泛娛樂時代做一檔形式創新、內容新穎的文化類節目?成為許多電視人關心並思考的問題。

王昕軼用“文化節目要有三顆心”為現場即將踏入電視行業的學子們做出回答。“無論是哪種類別的節目,用真誠的心、敬畏的心、驕傲的心對待至關重要,它們將決定所做節目的走向、品相以及其所傳遞的價值觀。”

《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發自內心真誠面對節目是做好節目的基本。要做好一檔文化節目,更需要的是尊重傳統,絕不去惡搞,考證每一個細節,還原文化本真,同時必須驕傲地面對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我們自己的東西,我們一定要拿出優秀的精神食糧給觀眾,讓他們汲取養料,感受文化自信,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對得起祖先,對得起自己,也對得起觀眾。”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也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堅實根基。戲曲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通過《喝彩中華》的舞臺為更多觀眾熟知,中國戲曲之美得以弘揚和綻放。

“我就是一個熱愛戲曲的人,一個電視工作者,我希望將我最好的東西介紹給所有人”,談到做這檔節目的初心,王昕軼這樣說。為了讓這份“初心”能夠完整傳遞,根植到每位演員、每個故事當中,他與參與節目錄制的每個演員進行了三次交流,“通過反覆細緻地交流,演員能在舞臺上表演出我想要傳達的內容是非常重要的,‘喝彩’是節目的核”。

為了更好地說明《喝彩中華》要向觀眾傳遞的內容,王昕軼在分享會上為同學們播放了一段姚飛龍的節目片段。因一場意外導致右側顱骨碎裂,醫生認為他重新站起來都希望渺茫。可節目中的他頂著半個鈦合金腦殼,站在了東方衛視《喝彩中華》的舞臺上,用心詮釋一曲《火焰駒》,為一生摯愛的蒲劇藝術喝彩。

《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姚飛龍在演艾千,也在做自己。即便顱骨碎裂,他仍然沒有放棄蒲劇,不僅重新站起來,創造了生命的奇蹟,還重新活躍在舞臺上,克服重重困難險阻,一步步抵達夢想的彼岸。他對舞臺的渴望、對蒲劇的追求、對生命的熱愛,觸動了在場每一位觀眾柔軟的內心。文化節目講什麼?“不以文化論文化,不以戲曲論戲曲。挖掘不同角度、不同題材的中國故事,歸根到底,最終傳遞的是‘情’”,王昕軼解釋道。

從五歲孩童到七旬老人,從專業演員到戲曲愛好者,他們用自己的藝術與技術去打動觀眾、感染觀眾。《喝彩中華》也許選擇了一個與時代相對“逆流”的方向,但卻為觀眾帶來了一場與傳統文化最美的久別重逢。把真正燦爛的、經得起時間考驗的文藝作品傳播開來,宣傳出去,是每一位文藝工作者應有的初心與理想。

滕俊傑:“以國粹之美蹄疾步穩、執著致遠”

滕俊傑是一個有數十年影視導演經歷的專業人士,也是中國傳媒大學的客座教授。“所有的偉大,來自於激情;所有的動人,來自於創新;所有的精彩,來自於精彩細節的疊加;所有的成功,來自於燃燒的靈魂。這是我這麼多年做節目的經驗和體會”,談至如何做好文化類節目,滕俊傑這樣與同學們分享。在大眾需求、傳播規律及媒體融合的大背景下,文化類節目無論是表達形式還是傳播方式,都逐漸有了更為清晰的理念和方向。在這樣的發展格局下,文化類節目創作已進入至關重要的發展階段。

《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其實,《喝彩中華》也曾經歷節目樣式萌生之初的重重困難。一個成熟的作品需要經過科學的策劃,文化類節目策劃組織完成的力度如果不夠,將難以呈現出新的面貌,滕俊傑認為,《喝彩中華》所表現出的高水平呈現,沒有強有力的策劃創意是無法完成的。

“做電視節目,心中沒有創新渴望,到哪兒都是流浪”,滕俊傑如此說。《喝彩中華》不僅包括京劇、豫劇、崑曲、皮影戲等多劇種呈現,更有京歌、搖滾、阿卡貝拉等與傳統戲曲、曲藝的跨界融合。節目將中國戲曲與西方音樂交融、傳統藝術與現代表達結合,各種跨界組合讓觀眾耳目一新。“要做到這一切,需要導演組成員同心同德,放棄自己所有的個人計劃和時間,超常規地發奮圖強、跑步前進!而《喝彩中華》的導演們做到了。”

這幾年,滕俊傑領受上級任務,導演、拍攝了3部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蕭何月下追韓信》《曹操與楊修》,對中國的傳統文化有了進一步的自信。針對當下不少觀眾、特別是部分年輕人離傳統國粹漸行漸遠的現象,如何讓他們將看京劇電影作為一種藝術選擇成為滕俊傑禪盡竭慮思考的問題。滕俊傑在現場回憶起中國電影的歷史沿革,表示“中國的電影波瀾壯闊,其中,有一個奇妙的特殊現象,也可稱得上是標誌之一,那就是和中國的京劇始終連在一起,從1905年的中國第一部電影《定軍山》起……”。

2014年5月30日,滕俊傑導演的第一部3D全景聲京劇電影《霸王別姬》應邀在美國杜比劇院(即每年舉辦奧斯卡頒獎盛典的劇院)舉行海外首映,收穫一眾好評,並在美國洛杉磯獲得了由全球650餘位評委投票選出的世界3D電影年度最高獎“金•盧米埃爾”獎。這是中國電影首獲這一大獎。目前,已經被譯成英、法、德、日、波蘭、匈牙利等多國語言,在十多個國家應邀上映,回憶起這部《霸王別姬》創意、拍攝的歷程,滕俊傑形象地說,“中國電影和中國京劇註定有一種前世今生的‘姻緣’,今後還會繼續”。

《喝彩中華》進校園:做文化類節目,心裡得有點“渴望”

在國際上,京劇又被稱為“北京歌劇”,如同意大利歌劇從頭至尾用唱的方法表達生活、講述故事,進而風靡世界一樣,“京劇電影也是,只要故事內容精彩,表演足夠精緻,電影邏輯精準,西方的觀眾照樣會入戲,照樣會感悟到東方藝術的美妙和哲理,感悟到人物命運的跌蕩”。滕俊傑坦言,像京劇電影這樣極具中國文化特色,並且具備現代電影傳播手段的文化樣式,已逐漸成為國家文化交往的重要品牌,“上月初,它又應邀在維也納聯合國總部連放四天,並於聯合國主會議室進行大型京劇講座,在數千名各國外交官中形成很好印象 。顯然,由上海拍攝的3D全景聲京劇電影正在完成‘走出去’、更‘走進去’,即走進主流場所、主流人群、主流媒體的一個又一個使命。”

“以東方衛視《喝彩中華》為代表的‘中華系列’和3D全景聲京劇電影給了影視工作者一種嶄新的啟示,只要靜下心來,深耕挖掘,就能從傳統文化中獲得源源不斷的創作靈感。”在滕俊傑的印象中,中國文化,有著令人致敬的“過去完成式”,走至今天,中國文化更應有充滿自信的“現在進行式”,它靠情懷主導、創新拓路、審美託底,最終,在鍥而不捨的創意頓悟中,在鍥而不捨的高完成度中,建構起一個極具“國粹之美”的將來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