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三夏: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


三夏时节,麦子熟了,机械作业的普及,使得手工割麦毫无优势。然而,在山区,手工割麦人仍然坚守着最后的阵地,他们踩着麦子成熟的节奏,用双手挑战机械。机械化时代,血肉和草木之间的对决,已然焕发着原始的生命力。在追求利益和效益的今天,农民如何经营土地,是继承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沂蒙山北峪村是一个仅仅拥有1000多口人的小村庄,地处丘陵,以梯田为屏障,阡陌交通,因此无法使用大型农机作业,主要种小麦和玉米等粮食作物。老张是土生土长的北峪村民,小学文化,一辈子在这个小山村种田。

除了田地,农村基本上都养少量牛、羊、鸡,带来一点富余收入,老张也不例外,他家养了三只山羊,又在自家天井里种了黄瓜、芸豆、土豆等蔬菜,都是用来自家吃的。

老张的儿子已经读完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城里工作,较少回家务农。对于麦收,也只是儿时的记忆,这次端午节假期,正巧赶上麦收,想帮父亲老张收麦子。割麦要有耐心,一把一把的割,总共几亩地,仍然需要几天的时间才能完成收割。夏季的高温,让父子俩的工作变得艰巨,他们必须抓紧时间完成收割。

老张割麦动作熟稔,小张却因为忘记穿长袖衣服,胳膊被麦穗划出一道道血痕,略显无奈。传统观念里,拥有手艺才能安身立命。相比都市,中国的乡村,更依仗手工的温度。


三分地的麦子,父子俩用了两个多小时才割完。小张如释重负,老张很平淡,他说今年收成不错,麦穗大而实,心里很是满足。

农民靠天吃饭,四季更迭,农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总是干不完。老张把晾晒差不多的麦子用绳打捆,五十多岁的老张轻松挑起上百斤的重量,小张尝试,但失败了。北峪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小张虽然帮不上什么忙,但老张坚信,儿子离家再远,也不能忘记土地才是农家的根本。

老张一担一担的把麦子抗在肩头,先是运到公路上,然后用手扶拖拉机运回家里的场院,再用脱粒机打出麦粒儿。老张说,有了这辆手扶拖拉机,轻松多了,活干的也比以前快了,但他还是希望能早日用上先进的收割机。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新事物的追逐更加急迫,是坚守传统,还是做出改变,这是一个问题。


爷俩干完活回到家,小张妈妈已经煮熟水饺,小张说这是他从小最爱吃的,每次回家妈妈都会给他包饺子吃。自家的麦子磨成面粉再擀出饺子皮,菜园里的蔬菜做成馅儿,那味道就是家的滋味。尽管千家万户的家常美味各不相同,朴素的饺子,仍然为小张一家人的日子,增添了几分暖意。

漯河市舞阳县的老陈通过土地流转,目前有一个1500多亩土地的农场,也是当地农机化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儿子小陈退伍后跟父亲一起经营农场,相对于拘谨的办公室工作,小陈更喜欢自幼熟悉的麦田。

一年中,随和的老陈只在三夏收割的时候才会变得严苛起来,几十年的经验,练就一双火眼。为了保证三夏生产顺利进行,麦收前就开始紧张的准备,机械检修、测试,编号。

这片土地他已经来了无数次,当真正收割的时候,心情还是与往常格外不一样。麦子黄了,陈峰的各种农机在地头一字排开,今年,他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开镰仪式,祈愿今年丰收。

开镰仪式结束,员工们各司其职,耕种收全部机械化作业,农业机械化发展,大大节省了人力成本,正如陈峰所说,现在人力才是最贵的。

看着卸粮筒里卸下麦子,老陈说,家里的每一台农机,都是他经过多方比较最后才确定购买的,因为一台好的农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收成。

收完小麦,马上开始播种玉米。老陈说,三夏三夏,抢收抢种,1500多亩田地,时间必须合理分配,一天都耽误不起,通过高效的机械,加上品种改良,老陈获得了更好的利益和效率。

老陈父子的办公室离县政府不远,曾经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如今已经是县商会的会长了,办公室很大,设备一应俱全。

老陈原是农民,2005年开办砖厂,近几年砖厂效益一般,生意重心转到了农场上,厂区占地90多亩,绿化很好,有专门的农机库、粮仓、晒场,管理上也很规范,砖厂设有厂长、主管农业的副厂长,各组有小组长,农忙的时候砖厂的工人会到农村帮忙,已经快到退休年龄的老陈希望小陈能够逐步的接班。

90后的小陈在观念上与父亲有很大的不同,他了解互联网,是典型的新农民,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正在学习无人机驾驶,准备购买无人机用于喷洒农药等,同时也在考虑调整种植结构,新的经营理念,也得到了老陈的支持。

与老张家的传统麦收方式相比,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让懂得变通的老陈和喜欢创新的小陈感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陈家的三层小洋楼,在村子里格外显眼,与周边的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差距,祖孙三代同堂,其乐融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