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陳傳席: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鷹石山花圖 作者潘天壽

20世紀藝壇最有名的書畫大家,繼吳昌碩、黃賓虹與齊白石之後,當屬潘天壽。朱金樓亦認為,尤緊接齊白石,更富有革新精神的潘天壽,攀登了中國花鳥畫的又一高峰。潘在花鳥畫外,兼長山水,又創造了一種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的體裁。陳傳席則指出,潘天壽走的是一條捷徑,“行太速”,故在筆墨功力上,如陸儼少所言,“酒未醇,人已去”。

早年受吳昌碩等人影響

後來畫跡從李瑞清變化而來

潘天壽生於浙江寧海農家,童年在村中念私塾。14歲入讀縣城小學,當時購得《芥子園畫譜》及數本名人書法帖,開始自學中國書畫。19歲時考入浙江第一師範學校,讀書期間,受到中國近現代文化大家經亨頤、夏丐尊、李叔同的薰陶和影響,打下了較好的國學與藝術基礎。1922年,與沈遂貞共同舉辦第一次畫展。潘天壽一邊教書,一邊畫畫,如此終其一生。

1923年,在兼任上海美專中國畫系老師時,潘天壽結識了吳昌碩、黃賓虹、朱屺瞻等知名書畫家。身居上海期間,正是吳派畫作(吳昌碩派畫風)風靡之時,潘天壽受其影響不小。據陳傳席透露,潘天壽曾學過當時流行的吳派畫風,併成為吳昌碩的弟子。現存浙江寧海縣文化館的一幅早年畫作《墨荷圖》微微透出吳派畫風。對此,朱金樓分析,“潘天壽受過吳昌碩多方面的影響,然而又與多數吳的門下不同,終於又不拘缶翁(吳昌碩)形跡,而自行苦心探索,另運機軸。”

朱金樓進一步補充,潘天壽的畫,傳統根底深厚,遠承巨然、馬遠、夏珪、吳仲圭、沈石田。他博採眾長,但主要受石濤、八大山人、石溪等人的影響。尤以八大對他影響最大。其中最明顯的是,兩人的畫面佈局,均極奇特而又嚴謹和諧;筆墨均極簡練而又神完氣足;甚至在取材方面,也有較多相同之處。如八大喜畫荷、松、鳥、石,潘天壽的筆下也多荷、松、鳥、石。但潘的天賦之高,又不完全陷於八大。他從“八大之奇”而濟之以“石溪之繁”和“石濤之變”,再加上自己的創新,使他的畫具有強烈鮮明的個人面目。

而陳傳席卻認為,從潘天壽後來的畫跡看,他的畫基本上是從李瑞清(當年上海書畫奇人)畫中變出來的。翻看其畫作《擬石濤山水》(1927年),除有石濤的痕跡,亦有李瑞清的影子。如在用線設色方式上,兩人極為相似。李瑞清把石濤畫中複雜層次化簡了,而富有變化的柔性線條,轉化為剛勁有力的線形,潘天壽亦如此。

陳傳席: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欲雪 作者潘天壽

欣賞潘天壽藝術不能忽略其指畫

縱觀潘天壽藝術人生,梅墨生認為,上世紀30年代前後,潘天壽的藝術水平有了質變,其個人風貌初步確立,但尚未成熟。推算其藝術成熟期,應從上世紀40年代中後期算起,特別是1948年為亮點,至此,他的筆畫與指畫(以手為主,以其它工具材料為輔助手段的繪畫)創作交相輝映,各具特色,攀上了第一個自我藝術的高峰期。而上世紀50年代,則步入了成熟期;上世紀60年代的最初六年,則是潘天壽藝術的巔峰期,這期間創下了《微風燕子斜》、《梅蘭夜色圖》等大量的花鳥佳作。梅墨生還指出,欣賞與研究潘天壽的藝術,若忽略其“指頭生活”,肯定是不完整的。因為指畫創作是其繪畫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論及潘天壽的指畫,他自我辯證認為,“指頭作畫,與毛筆全不相同,有其特點,亦有其缺點。”

朱金樓點評,繼吳昌碩久主花鳥畫壇之際,齊白石則以其老辣簡拙而自具一格,而緊接齊白石,更富有革新精神的潘天壽,則開闢了全新面目,攀登了中國花鳥畫的又一高峰。他還認為,潘在花鳥畫外,兼長山水,又創造了一種花鳥和山水相結合的體裁;潘是四全之才,即詩、書、畫、印四者才能兼備。他把這四者結合,在形式上做到了文人畫中前所未有的有機統一,這也是他在中國花鳥畫史上,之所以能攀登上又一高峰的原因之一。

他這三個時期的代表畫作,如《垂楊繫馬圖軸》(早年畫作),梅墨生分析,雖已具備大家之氣象,構圖亦有巧妙之處,水墨淋漓盡致,但仍是其藝術欠成熟之作。即使為大家所看好的,《淺絳山水軸》(1945年)和《水墨山水軸》(1947年),均不失為佳作,但畢竟不是潘畫的代表性風格,筆墨與結構上似嫌還弱一層。

陳傳席: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禿鷹 作者潘天壽

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在評價潘天壽晚年藝術上,許多研究者多以“強其骨”、“一味霸悍”來概之。而何謂“強其骨”?即重線條,少塗抹,染色也只是輔助性質的。潘天壽曾自解,“以筆線為間架,故以線為骨。”陳傳席卻直言,其實李瑞清的畫只強調“強其骨。”

黃賓虹、齊白石書畫成名都在八十歲左右,而潘天壽三十多歲就成名了。分析潘天壽的成功,陳傳席亦直言:一是走捷徑;二是速成。為何?因為潘天壽是研究美術史的,所以他對美術史的見地高,他選擇不為人注意的李瑞清畫風。因此,陳傳席一直保留“潘天壽的畫風實則與李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的觀點:潘天壽在李畫風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理解與變化,於是其突出的風格就形成了。

後人多贊其風格獨特,“強其骨”、“造險”等,很少有人稱讚他的筆墨功力。因為繪畫,筆墨功力是支持它的最基本因素。所以,針對這一話題,陸儼少是第一個放炮者,他曾言,“酒未醇,人已去”,陳傳席對此解釋,他的畫甚至還未進入“自由王國”,因為苦心安排的跡象甚重。他還諫言,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為何如是說?潘天壽學李瑞清,是因為李瑞清的畫還有發展的餘地,而潘天壽的確將其發展到了頂點,而他之所以能披荊斬棘,“行太速”而亦有所成,仍歸根於他的綜合修行與藝術素養的境界之高,換成其他人若走這一條路,就未必會成功了。

陳傳席:潘天壽的畫只可欣賞,不可深學

江天新霽 作者潘天壽

潘天壽常以圍棋佈局比喻畫面構圖

吳冠中在《潘天壽繪畫的造型特色》一文中回憶恩師潘天壽,1940年前後,吳茀之、張振鐸、潘天壽為授課老師。三位老師合租一家民房,共請一個保姆做飯。吳冠中寫道,“吳茀之老師喜歡吃甜年糕,張振鐸老師喜吃湯年糕,潘天壽老師則愛吃炒年糕。三種年糕的口味透露了三位老師當時的藝術氣質。潘天壽的畫口味重,湯汁都濃縮了。他常說,“要辣不要甜”,要“古”。而“濃、辣、古”之間有什麼聯繫呢?”畫如其人,聯想這三味兒,吳冠中指出,他毫不可惜地揚棄外形表面的瑣碎變化,不愛玲瓏愛質樸。說得通俗簡易點:“古”是追求造型的單純洗練;“濃”是緣於用墨的集中與酣暢,而運筆的直劈要害令人感到潑辣得痛快!

他還回憶,潘師除了讀書、作畫、吟詩、篆刻及登山之爾,唯一最愛好的消遣是下圍棋。他常以圍棋的佈局來比喻畫面的構圖,特別重視空間的佔領,以少勝多。嚴格控制面積,出奇制勝。

↓↓↓大家都在看↓↓↓

各位書友您認為呢?

歡迎到文章最後面留言板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哦!

為全國書畫家發佈展覽、作品宣傳信息,更多知識信息請關注我們交流學習!

為書畫家提供交流學習平臺,為收藏者打造專業的拍賣平臺;

字畫收藏、參加拍賣、交流合作請看作者名字發私信給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