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風名方——薯蕷丸

治風名方——薯蕷丸

《傷寒雜病論》包括《傷寒論》和《金匱要略》,是中醫經典著作。歷代醫家對其註解眾說紛紜,或從六經八綱,或從臟腑氣血,或從標本中氣,或從五運六氣等,不一而足。門九章曾言:“中醫學與其說是一門醫學,不如說是學方用方、感受經驗的思維與實踐。”所以,落實在方證上的學習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學好每一張方、用好每一張方,立足於臨床,感悟於實踐,踏實做臨床與學問,不空談玄論,不做無根之木。

薯蕷丸出自《金匱要略·血痺虛勞病脈證並治第六》:“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薯蕷丸主之。薯蕷三十分,當歸、桂枝、曲、乾地黃、豆黃卷各十分,甘草二十八分,人參七分,川芎、芍藥、白朮、麥門冬、杏仁各六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膠七分,乾薑三分, 白斂二分,防風六分,大棗百枚,為膏。”病機為氣血俱虛,陰陽失調,外兼風邪。臨床症狀可見頭暈眼花,消瘦乏力,心悸氣短,不思飲食,骨節痠痛,微有寒熱等症。其組成藥物頗多,常讓人覺得不像張仲景之方。其實該方組方嚴謹,配伍精當,療效頗佳,充分體現了張仲景治病求本的思想。

藥物分析

方由藥組成,學習每一張方劑,首先要熟識方內的每一味藥物。薯蕷丸內大部分都是臨床常見藥物,但白蘞、大豆黃卷是臨床不常用的藥。

本方以薯蕷(即山藥)為主藥,《神農本草經》言其“味甘,溫平無,無毒,主傷中,補虛羸,除寒熱邪氣,補中,益氣力,長肌肉。”此重其健脾胃、補虛損之功。人參、白朮、茯苓、甘草、乾薑、大棗健脾益氣溫陽;地黃、白芍、當歸、川芎、麥冬、阿膠滋陰養血;神曲寓消於補,使補不礙胃,振奮生化之源;桂枝、柴胡、防風祛風散邪,其中桂枝散太陽之邪,柴胡散少陽之邪,防風則散周身之風邪。而虛勞風疾之人往往身體氣機功能紊亂、升降失調,故加杏仁、桔梗一升一降,以恢復氣機正常的升降出入。另用酒服以助藥力。

那麼,為何要用白蘞、大豆黃卷這兩味藥呢?《中藥學》載白蘞功效為: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生肌止痛。這似乎與治虛勞、祛風邪沒有關聯。故要領悟薯蕷丸的用藥意義,得儘可能地站在張仲景那個時代,從相關的書籍中獲得認知。於惠青等通過查閱和梳理《神農本草經》《千金要方》《普濟方》《本經疏證》等古籍,認為白蘞是取其散結氣、除風熱之用,大豆黃卷有益氣宣胃、散風祛溼之效。劉渡舟認為白蘞與桔梗、杏仁利肺開鬱,以行治節;豆卷和神曲運脾氣,行藥力,有補而不膩之功。也有醫家認為白蘞合杏仁以降,桔梗合柴胡以升,共同恢復氣機升降,大豆黃卷則化溼和中,合方中茯苓共奏消除溼邪之效。諸說皆有可取之處。

複方組合

不難看出,此方內有補氣的四君子湯,補血的四物湯,溫中健脾的理中湯,調和營衛的桂枝湯。桂枝、甘草組成桂枝甘草湯辛甘化陽,芍藥、甘草組成芍藥甘草湯酸甘化陰。甘草、大棗、桂枝、地黃、麥門冬、人參、阿膠可體現治虛勞不足、脈結代心動悸的炙甘草湯加減。薯蕷、乾地黃、桂枝、茯苓則體現了治虛勞腰痛的腎氣丸組方。綜合體現了薯蕷丸的補虛作用。

白朮、茯苓、桔梗、防風、人參、當歸、乾薑、川芍、桂枝則有“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的侯氏黑散影子;桂枝、當歸、人參、乾薑、甘草、川芍、杏仁則體現了“治中風痱,身體不能自收”的續命湯方義。諸此體現了薯蕷丸的祛邪作用。

另外,桂枝、茯苓、芍藥和川芎、當歸配合乃桂枝茯苓丸的化裁,其活血祛瘀之用體現了“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

由此分析可知,補虛、祛邪、活血化瘀是張仲景治虛勞之三大法,且輕重有別,學者不可不知。

臨床應用

經臨床驗證及藥理研究證明,薯蕷丸在增強機體體質、提高免疫功能方面都有較好的療效。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件,只專注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