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刀鋒》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讀《刀鋒》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剃刀邊緣無比鋒利,欲通過者無不艱辛;是故智者常言,救贖之道難行。”——《迦託.奧義書》這句話是《刀鋒》這本書開篇的一句話,既是書名的來源,也是點明本書主旨非常重要的一句話。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人生究竟有沒有意義,還是隻能可悲地任憑命運的擺佈?”這是故事主人翁拉里對生命發出叩問。我想這不僅僅是拉里心中的疑慮也是我們很多人心中的疑慮,只是我們沒有勇氣像拉里一樣,放棄已經擁有的一切安穩的生活,解除婚約,開始了艱難的人生探索。走了一條比較少人走的路,救贖之道難行,但是拉里,並沒有輕易放棄。

以前看過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那本書的主人翁也是突然某一天,放下了自己已經擁有的一切,以一種在別人看來近乎瘋狂地狀態去追求他的內心所想,很多人對於夢想,只是停留在想一想的階段,很難捨棄安逸的生活,去追尋內心的渴望。而毛姆筆下的主人翁做到了,他們不在意世俗的眼光,堅定地走著自己真正想走的路,哪怕為了理想,上刀山,也無怨無悔。

讀《刀鋒》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刀鋒》中的主角拉里跟《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翁,雖然追求不同,但是精神內核卻是相近的。《月亮與六便士》的主人翁明確自己內心要成為一名偉大的畫家,不惜揹負拋妻棄子的罵名,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夢想,不負真心。拉里則是在尋求人生的意義,不甘心聽從命運的擺佈,過一種安穩、奢華的生活,放棄了一切在別人看來非常美好的條件,去追尋內心的叩問。

書中還有幾個人物過著和拉里全然不同的生活,艾略特努力成為社交名流,深陷於此,即使在臨死的時候,都沒有忘卻他在上流社會的種種經歷,並引以為傲,但隨著他身體的衰老,上流社會交際圈,已經慢慢淡忘了他。他的一輩子都穿梭在光酬交錯間,外看風風光光,實則內心冷冷清清。

伊莎貝爾是拉里的未婚妻,他們從小青梅竹馬,感情非常好,但是自從拉里從戰場回來以後,有些東西無形中橫亙在他們之間,伊莎貝爾愛拉里,但是卻看不透拉里,他不知道拉里到底怎麼了?她和母親都希望拉里能去找一份體面並且高薪的工作,她們認為男人的責任就是好好工作,成為一個有用的人。但是拉里卻並沒有讓她們如願。

後來伊莎貝爾和拉里解除了婚約,因為他們對於婚姻的憧憬是完全不同的,伊莎貝爾雖然愛拉里,可她喜歡漂亮的衣服,希望能經常參加有排場的宴會,以後也要有能力舉辦那麼的宴會,但是這與拉里的追求完全是相悖的,所以她放棄了拉里,和他解除婚約。跟一個深愛著她並且能給她憧憬的生活的男子格雷結婚了。

雖然後來格雷的家族破產了,格雷也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一蹶不振,但是伊莎貝爾是一個堅強的女人,生活的困境並不會使她輕言放棄,她努力經營著自己的家庭,在艾略特舅舅資助下,他們還是過著上流社會的生活,後來她得到了艾略特舅舅的鉅額遺產,活躍於上流文化圈,格雷有了輕鬆穩定的工作,精神和身體也慢慢變好了,一家人過著令人稱羨的生活。

他們的生活沒有什麼不好,他們過著在世俗眼中的完美生活,身處其中,自得其樂,這是他們的追求。我們不能過分地批判他們,每個人都有權力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並且為之努力奮鬥。只是我更加敬佩的人是拉里,他選擇了一條別人少走,且難行的路。

讀《刀鋒》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毛姆

活著到底是為了什麼?

拉里在戰爭中親眼目睹了戰友為了救自己失去了寶貴的生命,這件事情改變了他想法,也改變了他的命運軌跡,他不再願意屈從命運的安排,而是要去主動追尋生命的意義。既然活下來了,總該去做點什麼。

他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所以他開啟了心靈的尋訪之旅,去歐洲讀書,不是為了文憑,而是內心的追問,讀了很多歐洲著名的哲學家的書籍,但還是沒有尋找到答案,他做過礦工、汽車修理工,甚至最後還跑到輪船上去當水手,都是他體驗生活,追求生命意義的必要手段,體力勞動使他的大腦更加清醒。在印度,他遇見了象神大師尋找到了內心的答案。

“大師的教誨很簡單:人往往妄自菲薄,智慧才是解脫之道;救贖不必靠出世苦修,只要捨棄自我即可;行事不為私利,能常保心地純潔;責任就是契機,讓人學習放下小我、成就大我。”象神大師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拉里。他找到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平淡處世,凡事隨和,慈悲為懷,戒除私心,節制性慾”。

整部小說沒有華麗的辭藻,語言樸實真誠,但是有意無意間,作者總會碰觸到你內心最柔軟的地方。小說了除了拉里這一條主線,還涉及到另一個可憐的人——蘇菲。她熱愛讀書,喜歡思考,但是命運給與她無情的打擊,從此她性情大變,用放縱和糜爛的生活,來對抗生活的無常,以致最終慘死。拉里一度想拯救這個有著高貴靈魂的女子,但是蘇菲最終放棄。並用慘烈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一生,讀罷讓人唏噓不已。命運的無常很容易就毀掉一個可愛的人,但我們能怪蘇菲軟弱不敢面對生活嗎?如果是我們自己,我們能做到超然物外嗎?所以我們沒有批判指責她的資格,我只能深表遺憾和同情。

小說的最後對拉里的去向並沒有很明確的介紹,只告訴讀者他慷慨地處理掉了自己繼承的遺產,用自己的雙手和能力,去換一輛出租車,準備去環遊整個美國。平靜地生活著。

最後借用本書的一段話來結束這篇文章。“他沒有抱負且淡泊名利,出名只會讓他倒盡胃口,因此可能滿足於過自己選擇的生活,忠於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