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貨幣放水與房價暴漲終結 定向降準拒絕“大水漫灌”

“貨幣超發”被民眾認為是“通脹”罪魁禍首,房價暴漲也肇因於此。近日,央行一篇工作論文詳細解釋了過去二十年中國貨幣政策總是“易松難緊”的原因,明確指出貨幣大水漫灌時代已一去不返。

20年貨幣放水與房價暴漲終結 定向降準拒絕“大水漫灌”

央行貨幣政策決定房價走向

失去了超發貨幣的支撐,房價走向已經不言而喻。就在前不久的陸家嘴論壇上,央行黨委書記、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明確指出,針對房地產泡沫需要徐緩調理“慢撒氣”。

由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徐忠撰寫的這篇工作論文,指出中國的貨幣調控方式已經由過去二十年的數量目標制向價格方式轉型。

過去20年貨幣“易松難緊” 房價伴隨刺激政策起舞

改革開放以來,為調動地方發展經濟的積極性,我國形成了 GDP 導向的“錦標賽”增長模式。地方政府主要通過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重化工業等方式促進經濟增長。同時,2004 年土地全面“招拍掛”後,土地收益完全歸地方政府所有,城鎮化和房地產投資成為推動地方經濟和增加財政收入的重要途徑。基建和重化工業投資主要依賴地方政府平臺和國有企業,而房地產又有著“大而不倒”的軟約束特徵。

因此,在政府過度關注經濟增長導向下,我國存在著

地方融資平臺、國有企業和房地產企業等大量預算軟約束部門,有著強烈的債務擴張刺激經濟的內在動力。1990 年代中期的經濟過熱和信貸規模管理失效,很大程度上就與地方過度投資倒逼再貸款密切相關。

隨著中國加入WTO,尤其是2002年下半年以來,我國國際收支持續大規模雙順差,為確保經濟平穩發展應適度壓縮國內投資。“錦標賽”模式下各地投資衝動無法得到有效抑制,這反而進一步加劇了流動性過剩期間的經濟過熱和信貸擴張,貨幣政策更加易松難緊。

不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後,為應對危機的巨大沖擊,我國出臺了大規模刺激政策,貨幣政策也轉向適度寬鬆。刺激政策在促進復甦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經濟增長導向和傳統增長模式下,刺激政策手段粗放調整過度,加劇了流動性過剩和經濟過熱。

大規模刺激政策的實施以及市場上7折房貸利率出現,從2009年年中開始,國內房價開始掉頭向上。為此,人民銀行注意到經濟過度刺激苗頭,2010年連續上調準備金和基準利率逐步退出適度寬鬆政策。但是,在 GDP增長目標導向和軟預算部門壓力下,信貸需求非常強烈。特別是隨著2011年以來經濟增速逐步放緩,市場存在著強烈的新一輪刺激預期。

2014年以來我國一度出現對通貨緊縮的擔憂,各方政策放鬆預期強烈,彼時房地產市場處於低谷階段。而且,雖然2014開始我國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但地方政府利用PPP、產業基金、政府購買等方式進行大量隱性負債。

2015年我國發生股災,市場波動進一步加劇了各方對經濟的擔心。為此,中國人民銀行不得不於2015年至2016年1季度分別進行了五次定向降準政策和五次普遍降準。隨之而來的是房價新一輪暴漲,從2015年初深圳開始蔓延到南京、合肥、無錫等二線城市,隨後擴張至全國。

終結GDP競賽、加強金融監管 貨幣政策迎新時代

從2017年以來,我國進行的各項改革,也有助於讓貨幣政策轉型,大水漫灌時代一去不返。這主要表現在:2017年以來我國加強了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治理整頓,弱化地方GDP考核導向,嚴控地方政府債務增量,終身問責,硬化地方政府預算約束。同時,把國有企業降槓桿作為重中之重,抓好處置殭屍企業工作。

從金融監管改革來看, 2017 年以來我國加強了金融監管力度,採取穿透式原則,加強監管合力,補齊監管空白。 隨著各項監管措施逐步到位,大量表外業務將回歸表內。

徐忠也指出,過去20年數量為主的間接貨幣政策調控符合轉軌初期中國經濟金融發展的實際情況,在促進產出物價穩定增長和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獲得了寶貴的政策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