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 美團創始人 王興

此前,有媒體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美團最快會在今年9月在香港IPO,估值600億美元,高於上一輪估值300億美元。

美團雖然對上市傳聞不予置評,但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美團上市的心情其實很迫切。

上市的壓力

從2015年與大眾點評合併組建新美大開始,美團就走上了一條業務加速擴張,架構體系不斷調整,“大而無邊際”的道路。

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不過,到現在為止,我沒有任何需求,是非美團不可的。刪除美團APP,日常生活不會有任何影響,那麼它做的事情,意義究竟在哪?”一位投資人表示,美團進入的領域很多,但沒有一項特別出彩,或者說是已經建立好“核心護城河”的,這樣龐大的業務鏈令他有些“看不懂”。

李易表示,美團目前的核心業務仍舊是團購,但這項業務門檻相對不高,直至今日,並不知道其盈利狀況如何,而美團擁有的其他各項業務都是極其燒錢、有著強勁對手、盈利難度很大的業務。“BAT裡任何一家,我們日常生活都離不了,而美團遠遠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

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 IPO日報不完全統計

“在這樣的情況下,美團已經是不上市不行了。”李易表示,已經運營了8年的公司,燒了這麼多錢,還沒到壟斷寡頭的地位,美團已經不再容易得到投資人的青睞,在資本市場的壓力下,它必須儘快上市。

電商戰略分析師李成東表示,美團目前的業務太燒錢,已經到了合適的節點,就選擇了上市,融到錢才好搶佔市場。

估值600億美元

早在3月27日,就有報道稱美團已經啟動赴港IPO的計劃。當時有消息指出,美團已經接洽了美銀美林、高盛集團以及摩根士丹利3家投行,正為香港IPO的啟動事宜做準備,最快於今年晚些時候IPO。

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上述證券人士表示,在美團的動作中,讓他感覺到有些驚訝的,是近期美團打車的出現,和收購摩拜單車這件事。“如果說美團打車真的只是‘試試’,收摩拜就有些像為了上市,包裝一下。”

2017 年年中,美團宣佈實現盈虧平衡。美團高級副總裁陳少暉說:“美團點評公司整體業務已經實現盈虧平衡,收入同比三位數增長,公司現金充沛,賬上實際資金儲備已超 30 億美元。”

對此,美團網創始人王興說:“如果不開拓新業務,我們可以在一年之後規模盈利,但我不認為短期贏利是我們追求的目標。”

其時,美團打車開始深陷與滴滴打車的燒錢補貼大戰,2018年4月4日,美團以27億美元收購了中國最大的單車共享公司之——摩拜單車。一位摩拜單車主創人員表示過沒想到是如此燒錢。美團接了盤。

“其他的公司,在上市前一般的手段是包裝好主營收入,美團反而開拓和收購與主營完全無關的業務,以此標高估值,打算以綜合體的形式上市,這在資本市場是非常罕見的。” 李易表示,目前美團唯一的重心,可能不是主營也不是擴張,而是穩定投資人,其所有的動作和準備,都是為了包裝,讓“賣相”好一些。

李易認為,經過包裝,美團達到600億美元估值不成問題,但是未來上市以後,或許會跌得很難看。“套現以後,那些湊合起來的業務比如單車,可能會進行收縮。這些都不是它自身發展出來的業務,光是整合就要花費很大的功夫,而且離達到盈利還很遠。”

融不到資的美團計劃最快9月在香港IPO?

王興是一艘不沉的大船,但是這次,大船可能真的要沉了。

據媒體報道,美團向港交所提起申請,“最早將於今年9月IPO,公司估值為600億美元”。王興也在上週在香港與投行會面。早在8年前,就有人評價王興為“這個屢戰屢敗的創業者”。而今,又一個8年抗戰時間過去,王興真的迎來了春天嗎?

在中國的創業界,王興真的算是“連續創業”的典範。從校內,到人人;從團購,到外賣。將來再到什麼呢?不知道,反正現在已經到打車和共享單車了。媒體對王興的溢美之詞曾說,“他內心信仰科技改變世界”。但是大家有沒有發現,王興沒做過一件創新的事情。即使是校內網這樣的社交網絡,確實是互聯網發展早期的一個剛需,但是不止王興,很多人也都做過。我自己在1997年就嘗試過,兩年後又做過一次,99年起的名字叫1209。很難想象的是,那個清華的大腦袋裡面,居然真的就沒有“創新”二字。無論是他做過的哪一個項目,都沒有創新的一丁點影子。

血海深愁

即將上市的美團,有哪一片業務不是身處血海嗎?沒有。

斥資27億收購摩拜,除了給其創業團隊和早期投資者一個解脫之外,憑什麼優勢去跟阿里競爭?然後還有打車,滴滴為了生存已經壓榨司機到怨聲沸騰的地步,你又有何良策?而團購更是被充分證明是毫無盈利價值的垃圾業務,外賣也是超低附加值的碼頭搬運工。攤子越鋪越大,卻始終掙扎於血海深愁當中。

王興其實早就已經“死”了,只是他自己不知道而已。不僅王興,大部分的連續創業者其實都是一樣的,死而不知。

動畫片《湯姆和傑瑞》中有一個經典場景,我們大概都記憶深刻:“貓走到懸崖邊緣,但它並沒有止步,而是鎮定前行。儘管已經身懸半空,卻並沒有跌落下去。什麼時候才跌落呢?是在它低頭一看,從而意識到自己腳不沾地的那一瞬間”。王興就像是湯姆貓,他沒有承認自己的創業失敗,僅僅是因為不自知而已。必須要有一個符號性的提示,才能讓他明白自己的徹底失敗,美團上市也許會是這樣一個符號性的瞬間。

弗洛伊德認為,“每個人必定要死兩次”。這也是黑格爾的歷史重複理論:“拿破崙第一次兵敗並被流放在厄爾巴島以後,並不知道自己已經死去”(意即,屬於他的時代已經終結);所以還要再來一次,復位並“不得不通過在滑鐵盧的失敗”,真正明白這一點。

其實這樣的非死已死狀態,不僅僅適用於王興,也適用於常年活躍在投資人陰影下的一個個“連續創業者”和“不斷創業者”。

永不沉沒

1898年,苦逼作者羅伯遜出版了一個“泰坦”號的故事,一艘永不沉沒的大西洋巨輪,在寒冷的四月撞上冰山而沉沒。14年後發生的故事更多的人耳熟能詳,英國白星航運公司的巨輪,同樣號稱永不沉沒的泰坦尼克號,以幾乎一模一樣的方式沉沒在大西洋。泰坦尼克失事,對當時世界的衝擊不在於真實事件與小說之間,從名稱到情節的驚人雷同,而是在於事件所代表的符號意義。它隱喻了工業革命以後,人類所積累的資源能力、技術能力和製造能力已經到達了一個難以逾越的頂峰,泰坦尼克號正是這個巔峰時刻的標誌,它的沉沒代表的恰恰是舊時代的結束,而不是新時代的開始(我們熟知的歷史表明,新時代將在二戰以後全面開啟)。

資本市場是一座佈滿冰山的險惡海洋,創新如摩托羅拉者,都難以預料和承受像卡爾.伊坎這樣的冰山之重,何況毫無創新基因的美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