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 诗中点点佛陀心

在盛世唐朝,如果一个人学识渊博,诗文绝佳,且位居高官,家业丰厚,却始终青衣素食,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在许多人看来,一定会觉得不可思议。而这位让人们觉得不可思议且有“诗佛”美誉的人正是王维,他的人品,也如他的诗一样,灼灼其华。

二十多岁时,王维便高中进士,名动京城,凭借着工草隶、善书画、精音乐、擅诗文,得到了王公大臣甚至是皇室王族的青睐和普遍欢迎。

王维的朋友圈子里,不乏王公显贵,但更多的是有才有识、性情相投的文士,比如张九龄、崔颢、裴迪等人。

友人与友情,是他一生的财富。比他大十多岁的孟浩然曾到长安应试,未能考中。面对失落的友人,王维置酒相邀,依依话别,情到深处捉笔题诗相赠,劝他回归旧庐,以耕读为乐。因为在内心深处,王维同样向往着那种自由安逸的生活。一席谈吐,使孟浩然为之动容,听了劝告,返回襄阳,隐居乡里,淡泊生活,成为与王维齐名的一代大家。

在长亭外的古道边,好友元二离开长安,王维黯然不语,一面弹琴,一面唱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次次地挥泪告别,激起了王维心中无限的离愁。

令人尊敬的张九龄被贬离京后,王维发出“举世无相识,终身思旧恩”的感慨,以诗文的形式,毫无保留地怀念获罪远谪的旧丞相。与获罪旧臣保持往来,这在当时是一件危险的事情,但王维不仅将对友人的思念落在纸上,且无惧无悔。他的心中,珍藏着对朋友真诚的牵挂与祝福,不因时变,不因势改。

隐逸与自由,是王维一生的追求。尽管有着优越的家庭背景和出众的艺术才华,但他是个生性内敛、不事张扬、平和淡然的人。他的一生历经沉浮,尽管没有太多的讽喻之作,但也绝少有露骨和违心的描写,即便是歌功颂德,都极有分寸。

安禄山叛变,唐玄宗仓促出逃,王维被俘,他深深陷入了人生理想和现实矛盾的冲突中。在狱中,他不顾一切地服假药充残疾,以此反抗,但徒劳无益,还是被迫接受了叛变政府的官职。两京收复后,他以叛国求荣的罪名深陷囹圄。这时候,王维出示了一首在狱中写的诗:“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表明了他当时的心迹。后来,他总算得到了朝廷的理解和宽恕,还得到了更高的名誉个地位。但此时的王维,归隐之心油然而生。

“世事浮云何足问,不如高卧且加餐”,王维在终南山脚下买下了宋之问的辋川别墅,加以营造,陶然自居。宋之问的为人,与王维相去甚远,王维所在意的,不是旧主人对于权势的热衷,而是面对青山绿水,吟诗作画,听乐弹琴,修身养性,参禅悟道。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王维在作品中所体现的柔和色调,与杜甫的大笔写史、惨况毕现截然不同,他的作品几乎看不到有发生动乱的痕迹。难道王维忘记了?其实不然,他不过是从自己恬淡的性格出发,选择了于己无伤、于世无损的隐居生活。只有放慢生活的节奏,才能掩饰内心的恐惧和张皇。他开始悉心感受天地自然,感受与功名利禄无关的风花雪月,创建如诗如画的天籁意境,调试和缓解内心的紧张和不安。

有事上朝,无事在家。弹琴写诗,作画品茗,坐小舟看夜景,王维虽然在朝廷任尚书右丞一职,但内心的自由与安静,使他变得进退有余。人生的禅机,被他时时捕捉,师法自然,圆融万物,怎一个妙字了得。正所谓,诗中点点佛陀心。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