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從昭陽區出發,往北20多公里就到了靖安鄉的長寨村。這裡就是魏興林說的供港冷涼蔬菜種植基地。放眼望去,偌大的基地種滿了蔬菜:捲心白、西紅柿、辣椒長勢正旺;上百畝蘆筍綠意盎然,一眼望不到邊。魏興林說,這只是蔬菜基地的“冰山一角”,而在昭陽區北閘鎮白坡塘村、蘇家院鄉迤那村也有他的基地,加起來一共有2000多畝。除此之外,魏興林還在永善縣的茂林鎮建起了高原烏金豬養殖基地。以“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為發展模式的集農產品研發、種植、加工、銷售為一體的農業企業,成了魏興林近兩年來最為投入也最有成就感的一份事業。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說心裡話,我是帶著愛去做農業的,我最終的目標就是讓昭通的父老鄉親都能夠吃上本地放心的蔬菜和豬肉!”望著眼前這個憨厚敦實的烏蒙漢子,我理解了他說的這個“愛”字背後的深義,也慢慢地瞭解了他背後那段艱苦拼搏、不為人知的創業經歷。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辭去採購員,創業當老闆

1996年,從昭通財校畢業的魏興林被分配到僑通包裝印刷有限公司上班。在很多人眼裡,僑通是一個讓人羨慕的滇港合資企業。不僅收入好,而且有前途。

果然,在僑通幹了幾年工人,魏興林就當上了公司的採購管理員。雖然工作辛苦點,但對於頭腦靈活、喜歡跑動的魏興林來說,卻是一個磨鍊提升自我的機會。那時候,他所在的採購團隊只有三個人,另外兩個卻都是他的“直接領導”,因此具體幹活基本上都落在了魏興林身上。然而魏興林並沒有抱怨,他抓住全國各地採購到處跑的機會,接觸和認識了很多高素質的採購人士,也積累了不少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從業務訂單到所有的供貨發票、收貨單和採購合同,魏興林都做得整齊有序、規範認真。他把公司交辦的採購工作幹得非常“巴適”,也得到了領導和同事們的好評。

然而,正當大家認為魏興林往更高平臺發展時,幹了13年採購管理的他卻突然在2009年提出了辭職。這讓公司領導和同事們有點想不通,可魏興林就是那個認準了死理九頭牛都拉不回來的人。“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在大家挽留的目光中,他毅然離開了僑通公司。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從基地到餐桌的“原生態蔬菜”

魏興林果然“腦洞大開”。

從僑通辭職出來,他趕上了蘭花被炒得最熱的時候,於是他抓住機遇,銷售花盆、花土、花種等,在城裡辦花卉超市,把生意做得風生水起。蘭花市場萎縮後,敏銳的魏興林又捕捉到了種植瑪咖的信息,很快賺得了生意場上的“第一桶金”。2012年7月,看到很多群眾掙扎在土地上卻依然貧困的情景,魏興林非常揪心。他帶著對土地的真誠和對當地百姓的愛,成立了昭通昌宏信達農貿有限公司。經過幾年拼搏,他的公司發展成為現在擁有“昭通憶回鄉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威信紅菁農業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及三個農民專業合作社,初、中級農藝師,碩士研究生等80餘人的現代化管理企業。同時認證了18個綠色生態蔬菜品種。

“現在人們有錢了,追求的是更高的食品安全和生活質量!”魏興林要做的事情,就是讓老百姓吃上放心的肉和蔬菜。為了做到這一點,他的蔬菜基地配置了農藥殘留快速檢測儀器、便攜式農殘快速檢測儀多套,質檢員多名,建立了一套完整的菜品質量安全保障體系。不論從田間地頭管理到蔬菜採收,還是從蔬菜粗加工到分包配送,各個環節都有專人專管,大至每一批菜品,小到每一片菜葉,都會經過他們認真細緻的篩選,以確保每一件菜品的優質、安全和放心。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在長寨村蔬菜種植基地,我們看到,工人們正在田埂周圍栽一種叫不出名字的植物。見我們好奇,魏興林幫我們解開了謎底。他說,由於蔬菜基地不用任何化肥,這種植物叫除蟲菊,是採用綠色生物療法,專門殺蟲子的。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蔬菜保險,是魏興林思考最多的一個問題。除了設置有冷藏儲存倉庫、冷鏈運輸車輛、低溫保鮮專用櫃等多種恆溫保鮮設施外,他還在市區開設多家體驗店鋪,將採收的新鮮蔬菜清潔整理後,通過冷鏈運輸車送往店鋪。在體驗店鋪裡,我們看到,店長正細心處理每一筆訂單,將菜品分類後放入低溫保鮮專用櫃,而後又由配送小哥們將一件件呵護備至的菜品禮貌的呈給每位顧客。魏興林告訴我們,從去年開始,他們種植的綠色蔬菜已經供應到昭通電力公司、昭通菸廠、僑通公司、職教園區、昭通武警、昭通大潤發超市等數十家學校、單位、機關食堂和超市。目前,公司依託現代化信息技術和健全的物流體系,實現了田間地頭與顧客餐桌間的無縫對接,保障了優質產品快速、安全的供應。“我們的目標就是最終做到‘私人訂製’,打造閉合型全產業鏈,到時候老百姓家裡的冰箱就該光榮‘下崗’了。”魏興林諧恢地說。

放養在高原牧場裡的“烏金豬”

“原生態烏金豬,野外放養,娃娃吃、老人吃、孕婦吃,吃得放心健康……” 今年5月17日,在昭陽區天龍停車場菜市場,女碩士董菲菲的叫賣聲吸引了一撥又一撥客戶。不大一會兒,從基地送來的烏金豬肉很快被搶購一空。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董菲菲口中的“烏金豬”,就出自於魏興林在永善縣茂林鎮成立的廣瑞農民專業合作社。烏金豬屬於放牧型,是高原良種,能夠適應高寒氣候和粗放飼養。在松林村生豬養殖基地,我們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山上,一頭頭憨態可掬的烏金豬正在悠閒的吃草、養神。魏興林說,他的員工還給這些烏金豬起了個好聽的名字,叫藍天白雲花海中奔跑的“黑麵郎”,聽起來詩意十足。魏興林告訴我們,烏金豬肉質鮮美、肥而不膩,但生長期較長,生長緩慢,一般在12個月—14個月左右。雖然前期建設和餵養投入高一些,但是每斤烏金豬肉價格在三四十元以上,效益非常好。

正是源於對烏金豬的生長特點和豬肉品質,魏興林決定建立這個生豬養殖基地,並招募大批像董菲菲一樣有知識、高素質的大學生,放手讓他們去做農產品營銷策劃,把公司的蔬菜、豬肉通過便捷的交通和物流網絡推向市場。如今,他們養殖的烏金豬不但在昭通本地供不應求,而且還走上了廣東人、香港人的餐桌。

魏興林:帶著“愛”去做農業

“未來,我們將圍繞打造高原特色農產品,擴大在烏蒙山區建設蔬菜種植基地,開發休閒農業和現代農業產業,形成國內生態食品產業鏈,讓昌宏信達的生態蔬菜和烏金豬肉走進入千家萬戶,最終實現‘一方水土養育好一方人’這一特殊使命!”談到下步打算,魏興林這樣說道,興奮的臉上寫著滿滿的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