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管幹貨|曾剛:設立理財子公司將成銀行發展方向

5月26日,由今日財富雜誌社、中國私募投資行業聯合會、上海市各地在滬企業(商會)聯合會金融分會共同主辦的“2018中國資產管理圓桌論壇暨中國私募投資百人論壇CPF100成立儀式”於上海落下帷幕。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實驗室主任曾剛發表了《資管新規的影響》的主題演講。

資管幹貨|曾剛:設立理財子公司將成銀行發展方向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中國社科院金融所銀行實驗室主任曾剛

曾剛表示,“資管新規”對整個資管行業的影響是巨大的。2017年年底整個資管行業的規模大概130多萬億,規模上相當龐大。新規的下發不僅影響做資管的金融機構,也會影響融資者,短期來說對於融資者的影響更為明顯,原來的融資主體短期內會遇到極大的困難。

“延長過渡期”沒有改變實質的金融風險

談及資管新規對於未來整個行業生態的影響,曾剛認為行業生態面臨重塑。“原來是通道類為主、監管套利為主的,未來或往資管核心能力的回溯方向發展,這會導致行業重塑”。

曾剛表示,銀行理財包括信託都存在所謂“資金池”運作模式,把很多的資金來源和資產運用打包在一起,相當於把資產管理問題轉化成商業銀行負債管理,把資產管理做成“影子銀行”。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銀行理財的核心都是資金池化的運作模式,通過搭配非標完成比較高的收益獲取。

這次新規要去“資金池”,限制期限錯配,對於銀行的衝擊是最大的,未來會有很大的影響。

過去的一段時間很多理財產品交易對手的融資主體,要麼是房地產,要麼是很多的地方投資平臺。投資平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兩三年內通過獲得投資回報償還債務,還本付息的可能性很小,基本上都是寄希望於到期之後再融一筆資來還掉。可如果不能再續的話,可能導致違約風險的暴露。所以從核心來說,延長過渡期沒有改變實質的金融風險問題。到時真正的金融風險取決於當時的宏觀環境和再融資環境,這將是很大的問題。總的來說,資管新規沒有做什麼大的調整,方向沒有調整,光是調整過渡期影響不能解讀為太大的利好。

資管行業將萎縮行業和產品會分化

新規影響下的資管行業將如何變化,曾剛表示有以下幾點:

第一,從行業的角度來說,資管行業將會萎縮,而且萎縮的幅度不小。先不考慮期限錯配的限制和淨值化管理的減少,即便是把過去的影子銀行的項目壓縮掉,這意味著未來有大量的業務不能做了,這部分的業務減少會導致整個資管行業的萎縮,所以未來通道類的業務、“影子銀行”類的業務萎縮應該是趨勢。

第二,行業將會分化。不同類型的,尤其是銀行的內部分化會更加嚴重。按照要求,未來大銀行會有資管子公司,資管新規終稿中說到“金融資產投資公司”,這是個新的牌照,這個牌照估計就是為未來銀行的資管子公司做準備的。到目前為止我們只發了四個金融資產投資公司,分別是給四大行做債轉股的子公司,未來這一類機構會成為方向。

這是隻有大銀行才可以做的,小銀行就沒有這樣的,這是綜合化經營的平臺,小銀行未必有。因此未來可能就會出現大銀行仍然還有比較好的業務發展空間,小銀行逐步地脫離市場,這個行業的發展會和以往完全不同,小銀行資管業務的定位將出現很大的問題。以前小銀行和大銀行做差不多的事情,未來要尋找新的空間和新的定位。

第三,整個理財產品都會分化。對於銀行的影響是最大的,因為銀行理財都是以短期封閉式產品為主。大家如果買過理財就知道,最好賣的是30天到90天的封閉式產品。現在資管新規為了限制錯配,九十天以下不允許有封閉式產品,封閉式產品只能發九十天以上的,這意味著未來銀行的短期理財產品性質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也表明,原來三個月短期的產品在資金池的運營下可以再投到非標等產品,但是現在這些只能夠投標準化的產品,尤其是由於銀行的理財又具有固定收益的特徵,這意味著從產品端、性質端、資金端的運作都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另一方面髮長期產品,現在不能期限錯配,又不讓做“資金池”,到期日不能長於理財的到期日,那意味著如果不能發一年期以上的理財,就不能配一年期以上的資產,這個限制是非常大的。此外,資產端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所以銀行理財影響是最大的。因為沒有細則,我們就不知道哪些能留下來,哪些還能做,這將影響很多資管機構。因為以前銀行的理財資金大多是資管行業重要的資金來源。

融資結構或發生顛覆性變化?

曾剛還提醒,融資結構會受到影響,短期內監管將強化。“2017資管新規還沒有出來,但是我們可以看到銀行貸款佔整個社會融資的比重迅速回升,去年達到71%,今年前三個季度達到80%以上。什麼意思呢?基本上在別的地方都借不到錢,只能找銀行借錢。銀行自己也承受不起,一方面信貸的額度有限。另一方面銀行的資本和現在存款的資金來源不夠支撐它去承接,所以整個社會融資環境非常緊張,這確實是個衝擊。你也可以看到過去兩三年中融資結構百分之十幾二十的比重是有調整的,意味著過去有相當一部分企業依賴於表外融資的主體,在未來的一段時間會非常困難。這個會持續多長時間不清楚,會不會徹底改變中國的融資結構?我們也不清楚,但是衝擊是客觀存在的。”

從金融去槓桿到實體去槓桿,很多機構通過其它渠道融不到錢了,實體就要實實在在推動機構。過去的槓桿比較高,資金鍊比較緊張的機構就會面臨比較大的挑戰。今年我們在債市上很明顯地看到違約的事件在上升,而且違約的範圍也在有擴散跡象。從政策意圖來看,今年的主要任務是要實現宏觀槓桿率的有效管控,結構性地去槓桿,重點是地方政府債務和國企的高槓杆問題,這是意圖。短期最先被衝擊的是民企,最慘的是上市的民營企業,未來結構性政策如果不跟上,反而會引發金融風險的上升,但這是必然的結果和過程,實體的去槓桿會維持一段時間,這是調結構的必經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