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行,那今天就到這,回去等消息吧。”

“可以了,我們會在3個工作日之內給你回覆。”

這類話大家一定很熟悉,對於職場人來說,每次面試都像是奔赴戰場前的“預演”,需要你精神飽滿、鉚足勁頭、巧妙回答、充分展示方能贏得面試官的青睞,是雙方的較量和了解,那麼,如何從“鬥智鬥勇”“眼花繚亂”的面試過程中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今天就來扒一扒。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面試官“顧左右而言它”

萌萌去一家廣告公司面試,終面時公司項目總監對萌萌很滿意,“你還有什麼想了解的嗎?”萌萌直接問應聘崗位的出差頻次,總監神秘一笑“我覺得你應該首先考慮自己的職業規劃,再去考慮我們公司的安排。”

萌萌覺得總監最後的回答好像話裡有話,就沒去這家公司,一個月後問起和她應聘同崗位的一位男士,對方提及自己幹了3周就離職了,原因是出差頻繁,食補只保證“有得吃”,還住廉價的旅店,其他補助都沒有。

總監不正面回答問題,正是“打太極拳”“顧左右而言它”,老道的總監當然看出了萌萌對頻繁出差有所顧忌,她怕“打草驚蛇”,才“轉彎”回答。

這類公司大可不去,既然自己厭惡頻繁出差的工作,就不要勉為其難。即便入了職,工作也做不長久。而最可能的,是公司就是想招幾個能出差的人,正好你“中了標”。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多面手”的假象

孫奇應聘新公司的項目主管崗時,總監看到她有金融學專業背景,於是提問了一些關於公司新三板上市方面的問題,孫奇答得不錯,總監問孫奇是否願意當他的董秘,孫奇表示還是願意做項目,但態度不是非常堅定,總監便讓她暫時身兼兩職——總裁辦董秘(上市業務)和事業群項目主管,最後在兩者之中選個自己最擅長的作為“終極崗位”。

總監的決定讓孫奇很開心,這代表公司看好他,打算重點培養。可他眼看著自己可以“挑大樑”的一個項目硬生生被面試他的總監通過私人關係給“外包”出去了,自己成了監控該項目進展的“半閒散人員”,而總裁辦的秘書小董,也只交給她打印複印這樣的雜活,甚至公司企劃文案都找到她來寫。

其實,公司讓你身兼多職,很可能代表的是幾個崗位都不是“非你不可”,你只是在大家忙的焦頭爛額時一個可以隨時“切換角色”的助手而已。而職場需要的“多面手”、“T型”人才,並不是1:1的精力分配,而是在某一方面達到專精深之後的橫向拓展。

遇到上述面試情況,大可向面試官“亮劍”,說明自己可以在完成本職工作的基礎上,適度分擔其他崗位的工作。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望眼欲穿”的轉崗

有金融學專業背景、新媒體運營工作經驗的靈子去應聘一家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研究員,面試官要求靈子就互聯網金融最近發生的行業大事件發表自己獨到的見解,靈子答不上來,只能說出一些淺顯的行業資訊,面試官認為靈子缺乏互聯網金融的實戰經驗和深刻了解,問她是否可以考慮先從新媒體運營做起,平日與同事可以溝通行業信息,日後表現好了再轉做研究員。

職場套路深,人人都想用“現成”的,靈子的工作經驗正好能勝任新公司的運營工作。同時面試官提出轉崗需時,也是對靈子穩定性和能力的一項考驗,一旦貿然讓靈子做研究員,公司費心費錢培訓不說,還怕“煮熟了的鴨子飛了”,於是就把靈子釘在“案板上”,不讓她“隨意騰挪”。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獨當一面”的說辭

張偉是一名設計小白,去一家公司面試時,面試官提到來公司沒有什麼競爭壓力,讓他自由發揮,以後公司大大小小的設計類工作都由張偉主控。

這家公司規模較小,面試前網上找到的信息很少,張偉就問目前該崗位有幾個人,面試官坦言,暫時沒有人,有個回家生孩子的女同事大概3個月以後回來。

熟料3個月後,女同事的歸來,把張偉的主控權“卸載”了。張偉變成了女同事的助理,以前說一不二的地位被掠奪了,自己只能做“不疼不癢”對自己能力提升緩慢的瑣碎活兒。

職場就是競技場,說沒有競爭壓力,其實是招不到人的託詞。而所謂“獨當一面”也不過是“掛羊頭賣狗肉”,有風險你擔著,活多都給你,假意栽培,其實是做“空窗期”風險轉移。

如何通過面試溝通判斷一家公司該不該去?

專業的面試是怎樣的?

1.面試官誠意解答,並做風險預警

面試官會在最後的提問環節,對應聘者的提問做出誠意解答,並就出差、駐外、加班詢問你是否可以接受;一些大企業實行內部輪崗制或根據能力進行轉崗,面試時會對其說明;一些公關、招商類崗位實際工作中會佔用一定私人時間去參加活動和聚會,面試官會詢問你是否同意。

2.反覆考察能力和願力,並詢問職業規劃

正規公司面試中會圍繞你的專業技能、項目經驗和願力進行反覆盤問,例如有項目經驗的,會詢問項目是否由你全程主控,應聘調研崗位的,會問你是否會利用節假日時間出去考察;應聘廣告文案的,會問到最近很火的影視劇是否關注或最喜歡的廣告語是什麼;應聘市場、銷售類崗位的,會就行業營銷數據對你發問。

面試官還會問到你日常的愛好習慣和職業規劃,甚至你打算用多久去實現什麼成果也會細究,藉此來斷定你是否勝任工作、你工作的願力有多強。如果崗位需要做很多基礎性工作,面試官也會問你是否可以接受。

3.一人一職

正規公司崗位權責明確、劃分細緻,“一個蘿蔔一個坑”,極少出現身兼多職的情況,如果出現了,一定是有主次之分,例如在主攻某崗位的前提下用一部分精力兼顧其他,並且這個時間不會太長;人的精力有限,專業的公司不會讓你同時“砸了”多個崗位,一旦出現身兼多職,要詢問好目前要兼顧的每個崗位有幾人從事該類工作,如果都已有“元老級”員工,自己萬不能輕易衝進去當可有可無的“附件”。

4.面試的輪次及人數

大多數公司面試至少是兩輪,一些正規單位會先一輪筆試後再進行一輪或兩輪面試(通常在應屆生招聘中出現);利用週末時間統一組織面試的大企業,會在提前2-5天內向你發出“邀約”;有些公司異地招聘或時間緊張會只面試一次,面試人數一般至少是兩人——HR和專業經理,央企或上市公司面試領導崗位時,會格外慎重,出現3-6個面試官,逐個盤問你,一次性做出決定。

5.對薪資待遇清楚明白說明

如果應聘者問及薪資待遇情況,專業面試官會說出具體範圍和餐補、交通補、話補、出差補、高溫補、股權期權等。如果只說還要看具體面試情況卻始終不透漏一點薪資範圍,其中必有貓膩兒。

另外,薪資、權責與經驗、資歷一定很“對等”,不會出現一個職場“小白”挑大樑的情況,公司面試中開出的薪資應大體不偏離“市場價”太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