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半導體是指常溫下導電性能介於導體與絕緣體之間的材料。由於其在收音機、電視機以及測溫方面的廣泛應用,半導體行業有著龐大且多變的發展潛能。半導體導電性可受控制的特性使得其在科技與經濟領域都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2018年,芯片製造商排名

高通(美國),這應該是目前知名度最高的芯片品牌之一,著名的驍龍系列手機處理器就是高通產品基本上小米,一加手機,三星等都在用。

安華通。新加坡的一家設計研發,並向全球客戶廣泛提供各種模擬半導體設備的提供商。

聯發科(中國臺灣)。中國臺灣的一片新家科技公司目前很多中低端的智能手機都是用的聯發科的處理器。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英偉達(美國)。英偉達創建於1993年1月1,是一家設計智核芯片組為主的icc半導體公司,並且是圖形技術和數字媒體處理器行業的領導者。

超威科技。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AMD。該公司專門為計算機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設計和製造各種創新的微處理器閃存和低功耗的處理機的解決方案。

海思科技。華為海思科技的產品覆蓋無線網絡固定網絡數字媒體等領域的芯片及解決方案,目前不少的華為手機用的也是自己的處理器。

臺積電(中國臺灣)。臺積電跟蘋果並列第七,是中國一家半導體制造公司,成立於1987年,是全球第一家以及最大的專業集成電路製造服務商。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蘋果公司。蘋果公司的芯片只用於自己的手機,因為蘋果手機的銷量很高,所以它的芯片的出貨量和研發能力很強。

美滿科技。美滿科技是全球頂級的無晶圓廠半導體公司之一,也是全球發展最快的半導體公司之一。

賽靈思科技。賽靈思是全球領先的可編程邏輯完整解決方案的供應商。

展訊科技。中國大陸隸屬於紫光集團有限公司,也就是大家熟知的清華紫光集團,展訊致力於智能手機功能型手機及其他消費電子產品的手機芯片平臺開發產品支持2g,3g,4g的無線通訊標準。

日前,Compass Intelligence公司針對AI市場公佈了最新的調研報告。該報告對於100多家公司進行評估,最終有24家實力超群的公司上榜。其中不乏一些我們熟悉的身影,如Intel、谷歌、蘋果、華為等。不過最終NVIDIA還是憑藉其強大的核心技術勇奪桂冠。具體榜單如下: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Nvidia以其用於數據中心的Volta GPU架構、用於自動駕駛輔助系統(ADAS,用於自駕車的AI芯片)的NVIDIA DRIVE™PX、用於NVIDIA DRIVE™PX的Xavier系統(SOC) 2平臺以及DGX-1 AI超級計算器等創新技術領先競爭對手。

此外,新創公司也表現不凡,像Knowm公司挑戰當前芯片組架構,採用的是將內存和處理分開的設計方式。Compass Intelligence資深顧問Nadine Manjaro表示:“每年我們都會根據全面性的Compass Intelligence架構、建模過程和指針驅動(metrics-driven)市場情報來嚴格評估IoT和AI領域的企業,選出產業中的領導者。”

A_List對AI芯片組(chipsets)定義:包括提供AI芯片組的軟、硬件的公司。

AI芯片組產品包括:中央處理器(CPU),圖像處理器(GPU),神經網絡處理器(NNP),專用集成電路(ASIC),現場可編程門數組(FPGA),精簡指令集計算器(RISC)處理器, 加速器等等。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近日,2018年中國半導體企業50強排行榜出爐,據榜單顯示:進入2018年中國半導體企業50強排行榜前十企業分別是:紫光集團、華為海思、長電科技、中芯國際、太極實業、中環股份、振華科技、納斯達、中興微電以及華天科技。2018年中國半導體企業50強排行榜詳細排名如下: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去年 2 月底,小米自研處理器——澎湃 S1 正式面世。時隔一年兩個月,澎湃 S2 遲遲未見。難道澎湃 CPU 的壽命到此為止?其實不然,據外媒——digitimes報道,包含富士康電子、英業達、大立光電和臺積電在內的供應鏈廠商都在關注小米科技的訂單,據消息透露,小米今年將在全球範圍內繼續擴大出貨量。據悉,臺積電目前正在使用 16nm 製程為小米生產澎湃 S2 。消息人士稱,儘管前期小米方面的訂單量並不多,但小米的後續訂單可能會隨著芯片組開發能力的提高而大幅增加。

全球芯片排行以及國內芯片發展現狀

結合此前消息,澎湃 S2 基於臺積電 16nm 工藝製程,採用八核心設計,其中包含 4 個主頻為 2.2GHz 的 A73 處理器和 4 個主頻為 1.8GHz 的 A53 處理器,內置 Mali G71MP8 GPU,支持 UFS 2.1 閃存以及 LPDDR4 內存,不支持 CDMA 網絡,性能與驍龍 660 相當。

本文轉自MIUI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