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化智能:一群只聽過羅振宇的人,為什麼會買一款AI企服產品?

AI公司中,泛化智能是個異類。他們的典型客戶第一次聽說AI可能是在《得到》上,第二次聽說是擔心它要毀滅世界。

但就是這群人,願意給泛化智能付錢。他們能用泛化智能的產品Tegu,快速訓練出可用的模型,代替重複勞動。而在此之前,他們只會點幾下鼠標。

梅花創投創始合夥人吳世春也評價他們:拿下了一些很好的訂單。在“假裝賺錢”的AI行業,他們是怎麼做到的?為什麼創始人王漢洋說,一款所有人能用的標準化產品才是AI公司的救命稻草?

泛化智能:一群只听过罗振宇的人,为什么会买一款AI企服产品?

做一款標準化產品,為何如此重要?

王漢洋覺得,現在AI行業大有問題,本質就是“軟件外包”。

大部分AI公司是項目制,典型流程是:客戶提需求、公司評估、要數據、做方案、調試交付,與軟件外包無異。

可能,AI還不如軟件外包。傳統軟件業已相當成熟,AI卻是個新生事物。經常有客戶說:我們有幾千萬條數據,你們做方案吧。結果做出來,該訓練模型了,才發現大部分數據都是垃圾。

有一位深度學習的從業者,曾向媒體甲子光年抱怨:40%項目都無疾而終。阿里雲有人稱,好多項目做了3、4個月,才發現不是深度學習能解決的問題。方案的報廢率超過50%。

大公司尚且如此,小公司項目流產幾次,就可以重新創業了。

除了行業成熟度,另一個問題是項目成本。AI公司的人力十分昂貴,比傳統IT高50%。而項目制中,一個人能做的業務是有限的。除非多招人,不然業務無法增長。因此項目制的業務是不能大規模、低成本複製的。

這就是“軟件外包”的核心問題:AI公司其實並不像科技公司,能隨變動成本下降,迎來收入指數級爆發。

在王漢洋看來,市場上AI公司云云,其實幹的都是苦力活。等到兩三年後,AI人才過剩,技術增長溢價消失,這些公司也將倒下。

泛化智能的核心就是做出一個標準化產品,這個產品叫做Tegu,用一個產品應對所有需求。

但問題在於,AI的應用領域是千差萬別的。比如醫療影像,是從靜態照片中找出模式;機場飛機識別,則要在長視頻中捕捉稍縱即逝的微小細節。它們所需的數據、訓練出的模型都完全不同,可複用性極低。

泛化智能的Tegu則把標準化做到了“訓練模型”的前一步。客戶拿到軟件後,只要上傳數據、自己標註,然後模型會自動建立,變成可用的成品。

舉例來說,一個醫生每天看胸片判斷肺癌,是個重複性勞動。他有了Tegu,只要上傳200張胸片,並標註完是否有肺癌。Tegu會拿這些數據自己訓練模型。從此,醫生只需把新的胸片傳進Tegu,機器就能診斷肺癌了。

是的,Tegu的神奇之處就在於,它直接提供給了最終使用者。一個醫生可能不太懂電腦,但他會看胸片。這就能讓他訓練出模型,並從此節省重複勞動。

泛化智能:一群只听过罗振宇的人,为什么会买一款AI企服产品?

Tegu努力做到“人人可用”,由泛化智能供圖

融資時,曾有投資人對王漢洋說,我從沒見過你們這樣的公司。但他覺得這才是正路:做最標準化的產品,然後賣產品賺錢。不然,遲早會有公司走上“賣用戶數據”的老路。

在AI行業,客戶擔心數據洩露,不願交出數據已成普遍問題。對於泛化智能的客戶來說,這都不足為慮,訓練用的數據、最終模型都只屬於自己,還可以離線使用。

讓所有人能用,比所有人好用

泛化智能痛恨“AI”那一套話術。他們有本《文風手冊》,簡單明瞭地告訴客戶:我們能為你做什麼,要花多少錢。“別提AI,因為很多人覺得,AI要毀滅世界。”

這與AI行規大不相同。同行只找兩類客戶:不懂的人,可以亂抬價;大公司,可以虧本賺名聲。對前者,你要暗示AI很貴,但他們又買得起。對後者,AI公司期待先做服務,後面再提價,“但其實是提不上來的,因為競爭會更激烈。”

泛化智能則希望成一單賺一單。他們賣產品,按最終模型的使用量付費。這意味著,如果產品不好用,他們就賺不到錢。但零前期投入也打消了客戶疑慮,因為很多人“被AI騙怕了”。

目前,Tegu剛結束測試就已經收到了60多家客戶的使用申請,而此前Tegu只在一個小型會議上做過宣傳。王漢洋預計,3個月就能處理完這些訂單。“60家對於做項目的公司,大概倒閉了也做不完。”據王漢洋估計,每獲得1個客戶,大概要花1萬元和1個月時間。

吳世春也表揚泛化智能說:他們已經拿下了一些很好的訂單。

對這些案例,王漢洋並不想拿來宣傳,因為“模型是客戶自己訓練的”。但有兩個案例值得一提。

一個是識別野生動物。王漢洋做過動物保護,也把Tegu拿給“貓盟”使用。貓盟成員白天上山,給野生動物拍照,晚上統計數量和品種。很多動物一閃而過,只拍到屁股和尾巴,讓貓盟成員痛不欲生。

有了Tegu,貓盟成員把照片傳進軟件,一張一張標記動物品種。到上百張的時候,Tegu就能準確識別出狍子、豹貓和野豬了。據王漢洋說,他們白天上山,晚上標記,訓練識別出19種動物,也只用了兩週。

泛化智能:一群只听过罗振宇的人,为什么会买一款AI企服产品?

貓盟使用Tegu,由泛化智能供圖

二是識別電網上的絕緣子。泛化智能創立初期,沒資源沒案例,他們就拿相機自己去輸電線鐵塔下拍照,拿回來自己標註訓練。

識別絕緣子數目他們用了1000張標註照片,模型能做到近似100%準確率,每0.1秒識別一張。同行水平是,用40萬張標註照片,每7秒識別一張。

識別絕緣子是否破損,他們用了236張標註照片,花費兩週,準確度98%以上。某電網的自建團隊,用了半年時間和上萬張照片,才能做到同等水平。

事實上,就是電網案例為他們贏得了融資。當初見到吳世春,王漢洋拿出手機對他演示:這是無人機拍的電網鐵塔,這是識別結果,能數出鐵塔上有多少螺絲。吳世春投過無人機公司,知曉行業水平,20分鐘後他叫進來財務,立刻把協議簽了。

去傳統行業獲客,那裡有最大市場

王漢洋大二時,從加拿大滑鐵盧大學輟學,跟兩個合夥人創辦了公司。他雖計算機專業出身,但機器學習全靠自學。“這並不難,不應該妖魔化技術。”

他說,自己接觸到機器學習,就像日本人看到了黑船。“一瞬間就知道傳統技術輸了”,馬上回國。

王興有一種信仰,認為科技會讓生活變好,王漢洋同樣如此。他相信,AI能將人從重複勞動中解放出來。

泛化智能:一群只听过罗振宇的人,为什么会买一款AI企服产品?

泛化智能創始人王漢洋,由泛化智能供圖

今天,有人每天瀏覽重複圖片,尋找可疑活動;有人每天爬電網鐵塔,檢查零件;有人鑽進五十度的管道,他們都拿著很低的工資。這些“不賺錢”的傳統行業,往往會被AI同行遺忘。

泛化智能則是去這些領域尋找客戶。“他們99%沒用過谷歌,沒聽過李飛飛。”但他們有需要優化的重複勞動,並且願意付錢。

為了找到應用領域,泛化智能特別喜歡雙學位、轉專業的員工。比如做過無人機,就知道航拍、農業用不到這些技術;而像電力巡檢要看大量照片,則最適合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來做。

最終,泛化智能希望做出一款通用工具,就像Adobe那樣,運行在2500塊的破電腦上,但依然能做出強大的產品。

今年,泛化智能的目標是再進入10個領域。他們希望標準化產品Tegu,能大大加快AI應用的普及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