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股票是近代舶來品,不過中國人炒股的歷史並不算短,早在清末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等到民國年後,炒作之風更是大為興起,其中尤以1921年“信交風潮”為頂峰。當時,不要說一般市民,就連張靜江、蔣介石、陳果夫等革命黨也全身心投入其中。

最終,在這次的風潮過後,上海資本市場僅證券、金業等6家交易所得以存活,昔日盛極一時的證券行業就此跌入低谷,公債市場則悄然崛起。

上海證券市場的低迷一直持續到1939年,公債市場因抗戰爆發而一落千丈,而與之幾乎同步的是,股票市場卻在上海租界悄然復甦並迅速繁榮。

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據舊上海名中醫陳存仁回憶,上海的證券交易所本來只做公債票,但開戰後公債無人過問,跌得不像樣。

於是,有四五十家大廠商的股票上市,股票數額較大的是永安紗廠、新光內衣、美亞織綢三家,很多炒股的人都以這三家為標的。

當然,孤島時期的上海證券市場得以突然復興與租界的特殊性有關,因為當時日軍懾於英美列強的壓力而未能進入租界,孤島雖孤,但安全相對還是有保障的。

在此時期,租界裡的各大銀行、交易所仍舊照常營業,而隨著戰爭的擴大,淪陷區資本和後來的南洋、香港資本也相繼進入;

加之中日套匯戰、法幣通脹加劇等因素,​​租界成為逃避日寇掠奪的最佳“避難所”,同時也為囤貨保值等投機活動提供了極好的條件。

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據1940年的統計,從各地流入上海租界的遊資增加到50億元以上,在此洶湧資金推動下,長期被冷落的股票市場鹹魚翻身,再度進入了一段畸形的繁榮時期。

據陳存仁回憶,當時的股票買賣,買客和賣客都可進場當面交易,一手付錢,一手交票。因此,就出現了以下場景:

“交易所內人頭擠迫,喊聲震天,從前上海人穿的都是中裝,少數人穿西裝,在這個市場中,一件中裝大概十天半月的時間就會被擠破,一身西裝也只能維持一個短時期就破了。”

從這段話,也可推想當時上海股票市場的熱鬧和混亂。

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由於沒有統一的場內市場,證券由各股票公司和證券行自由開拍、買賣,同一時間、同一股票的行情大相徑庭,股票櫃檯交易和黑市交易都十分火爆。

以股價論,當時各種股票價格都是屢創新高,有的甚至超過票面價值的十幾倍乃至幾十倍。如會德豐股票面值為白銀10兩,而市價竟炒至271兩。

再如新亞製藥,戰前不過數千元規模的小藥廠,這時上市竟搖身一變,成為十億規模的五大龍頭企業。

永安百貨公司有個小毛紡廠,股票從10元飆升到190元,成為繼榮氏企業之後的第二大棉紡企業。

再從交易量來看,當時的規模也十分驚人。

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以上海眾業公所為例,其在1937年的總成交量為1800萬元,到1940年上半年擴大為5682萬元,僅1940年1月8日這一天,就成交了132.2萬股。

這一時期,上海股票市場股價飛漲,股市井噴,股票買賣投機幾成白熱化狀態,股價也是大起大落,交易所還經常因價格漲跌幅度過大而被迫停市。

當然,也有很多人靠炒股發了大財,成天魚翅撈飯,過著醉生夢死的生活。

上帝欲使其滅亡,必先讓其瘋狂。抗戰期間的上海股票市場,其並非產業經濟發展的產物而是社會遊資投機的結果,完全是一種畸形的繁榮。

尤其在抗戰的最後一年,證券交易所幾乎變成了一個龐大的賭場,市場投機猖獗,泡沫大到嚇人。而隨著抗戰的勝利,這些股票最終不名一文,形同一堆廢紙。

抗戰結束後,上海華商證券交易所被查封停業,股票買賣轉入黑市。

抗戰時期,上海“孤島”的股市狂飆數十倍,但最終一地雞毛

1946年9月,南京方面指定杜月笙牽頭籌建的上海證券交易所開業,證券交易得以恢復。

當年11月後,交易所日成交量達到80000多萬股,到1947年,總市值更是達到70783億元。

當然,這一總市值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國民黨統治下通貨惡性膨脹所致,而隨著全面內戰的爆發,國統區經濟全面崩潰,股票市場也無法獨善其身。

在經歷極其短暫的繁榮後,上海證券市場迅速衰退,股票價格全面暴跌。

1949年5月,上海解放,證券交易所停業,舊中國畸形發展的股票市場也就此走到了盡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