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异动物,为鳞虫之长。常用来象征祥瑞,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之一,龙的传说非常丰富。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民间传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本草纲目·翼》云:“龙者鳞虫之长。王符言其形有九似:头似驼,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鲤,爪似鹰,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鳞,具九九阳数。其声如戛铜盘。口旁有须髯,颔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鳞。头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龙无尺木不能升天。呵气成云,既能变水,又能变火。”龙是不是真的存在,已不得考究了。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说法:源自黄帝的釜山合符。《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在打败炎帝和蚩尤后,巡阅四方,“合符釜山”。这次“合符”,不仅统一了各部军令的符信,确立了政治上的结盟,还从原来各部落的图腾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组合起来,创造了新的动物形象-龙。从此,中原大地上各个部族有了共同的龙图腾,统一中华文明的历史就此开启,因而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说法: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说法:根据历史文献资料和有关传说,龙(原形为蛇)原为伏羲氏族的图腾,后来成为太暤部落的图腾。太暤部落是龙图腾崇拜最为重要的起源地之一。在神灵崇拜阶段,农牧业逐渐形成,宗教信仰也得到发展,从较为单一的图腾崇拜过渡到多神崇拜。龙图腾崇拜也发展为龙神崇拜。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但从历史记载、故事传说中可见;最初的“龙”并非虚拟的动物,而是行动迅速,能够作为人们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各种动物。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记载不连续、传说无证物,人们无从求证究竟有哪些动物被称为“龙”,只好把多种动物综合为一个名称“龙”,“龙”也就成了多种动物的综合体,“龙”也具备了多种动物的性能;随着传说,“龙”也就成了无所不能的动物。封建社会,被神化的“龙”成为最高权位的象征,为皇家所专用。如今,成为民族的象征,是我们华夏民族的标志。

“龙”是怎样产生的呢?究竟是否存在?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精神的载体,多姿多彩的龙文化中,从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国人的人文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